找到属于自己的摄影关注点
——一名摄影记者拍摄深圳变化发展20年的感悟

2018-08-10 01:17薛云麾
中国记者 2018年7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深圳

□ 文/薛云麾

内容提要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摄影记者如何在这一大命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视角?本文作者经历了边防军人、通讯员、新闻工作者的多重角色转换,本文讲述了他20余年拍摄深圳发展变化的感悟。

深圳的故事始于春天,而夏天的激情、奔放,则更像这座城市的内在性格。深圳是一座让每一个踏上这片热土的年轻人,都觉得有梦可追的神奇地方。我也是这样,在这片不断创造奇迹的土地上追寻新闻摄影的梦 想。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年度,我整理这些年拍摄的照片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发展,经历了这座城市很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现在陪着这座城市进入新时代。

一、与深圳结缘,给了我记录、拍摄的契机

21年前,我在深圳度过第一个夏天。烙印在记忆深处的不是炎热,而是一场瓢泼大雨。1996年底,我从云南应征入伍到深圳公安边防六支队。1997年7月1日,我和战友们驻守在紧邻香港的深圳河边,亲身经历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时刻。21年过去了,我仍清楚地记得,凌晨时分的大雨淋透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脸上,除了雨水,还有泪水。入伍前的我还是个懵懂的彝族农家娃,彼时经过部队半年多的磨砺和教育,已经明白了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多年后回想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命运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在历史大潮中,留下属于我的淡淡的一笔。

二、“回归兵”点燃新闻梦:记录深圳河边的那些人和事

我们这批兵,被称作“回归兵”。从昆明坐火车到深圳,整整三天。一出车站,眼前繁华、炫目的城市景象让我当场就震惊了。还没等心境平定下来,我们便被送到了位于边防线附近的部队营房。在做“新兵蛋子”的很多个夜晚,当我沿着盘山路巡逻,或是伏在一人高的芦苇荡中执行任务时,总会遥望着深圳河两岸的万家灯火,好奇在两座城市中发生的故事。

香港回归前后,深港边界引起全球媒体的关注。我进入机关报道组,经常陪同媒体深入边防线、深圳河周边采访。在这期间,我有幸接触了许多优秀的记者,他们鼓励我学习摄影,教我如何采访,在这段时间里,深圳河边的故事就已经进入了我的脑海里。后来,许多媒体都发表过我的新闻照片和稿件,我成为了小有名气的通讯员战士。

2001年2月的一天,部队得到线索,当日有偷渡客准备从深圳梧桐山偷渡香港,我和战友们早早潜伏在他们的必经之道。潜伏点闸门山是梧桐山的一个小支脉,突出的小山头上草木茂密。潜伏了一整夜,战士们浑身都被露水打湿,蚊虫在四周嗡嗡地飞来飞去。我凭经验找了个最佳拍摄地点,浑身上下被蚊虫叮咬得奇痒难忍。突然,身旁的战士柱子用手肘碰了碰我,小声说:“班长,有情况!”我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四个青年男子从长岭公路边露面了。他们左顾右盼,见无人注意,撒腿就往山上窜。5分钟后,眼看着那四人迈着飞快的步子,走到了铁丝网边准备攀爬,忽听排长一声命令:“上!”战士们立即从草丛中冲出,那四人一惊,立刻四散逃窜,但几个回合就被擒获了。经讯问,这伙人正是偷渡客。

新闻照片《直击反偷渡》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情急之下拍摄的画面不太清晰,但晃动的影像完整再现了当时的紧张瞬间。这段经历点燃了我的梦想——成为一名摄影记 者。

此后,我持续记录深圳河边的那些人和事,留下很多珍贵的画面。随着深圳经济发展以及深港两地的合作加深,一些当年的边防巡逻道功能发生了变化。例如,梧桐山盘山公路、蛇口望海路,都是在原巡防路基础上拓宽修建成的城市要道;大梅沙、深圳湾一带的巡防路,如今改造成供市民休闲的海滨栈道和绿道。曾经的国境边防线逐渐变成边防管理线,后来又成为深圳城市的风景线。

这些变化汇聚成一张张照片。站在改革发展的角度回顾这些照片,我们会发现一次次的点滴变化汇聚成现在的丰硕成果。而摄影记者的任务,就是记录每一个不经意的变化,经过时间的发酵,你会为这些照片找到历史坐标。

三、转型:我与城市共同成长

2001年退伍时,我找到当时《深圳法制报》的摄影部负责人自荐。凭着一份执着,我得到了这份摄影记者的工作。新兵执勤时一直远观的城市,终于接纳了我。

□ 上图为2005年8月6日,深圳蛇口东角头码头,落日余晖下,渔民结束一天的劳作,渔船回港。后来,这里被填平,以便建设深圳湾大桥。

□ 中图为1997年初拍摄的深圳边防一线巡逻路,紧邻深圳华侨城世界之窗风景区。2006年后,这里被深圳华侨城建成了以生态湿地保护为主的主题公园——欢乐海岸。

□ 下图为2000年4月19日,粤港警方集结2000余警力在深圳河罗芳村段进行两地互动实战演习。这是两地警方首次大规模演习。那一时期,深圳河沿线时常发生偷渡和走私活动。

(一)着眼法制报道,记录转型百态。《深圳法制报》是政法类报纸,报纸的报道内容多为舆论监督,我的镜头更多地记录了深圳人的故事,讲述百态人生。2005年,在深圳一个闹市街头,一名男子用菜刀挟持一名男童与随后赶到的警方对峙,情急之下,男童的母亲用自己的身体换歹徒刀下的儿子,在惊心动魄84分钟的对峙后,勇敢母亲又勇夺架在脖子上的菜刀,歹徒被制服。当时我接到报料后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用镜头拍下了“刀下换子”的时刻。《勇敢母亲刀下换子》的新闻照片获得2006年人民摄影报“金镜头”(2005年度)突发新闻类单幅银奖。

(二)着眼于经济、文化报道。2005年,我加入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商报》摄影部,着眼于经济、文化方向的报道。2005年5月22日,深圳福田深圳河畔的渔农村响起一声沉闷的爆炸声,十多栋高楼在几秒内朝着既定方向倒下,拉开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大幕。这次爆破计划爆破16栋高楼,16栋高楼中共有5800个炮眼,炸药680公斤。总面积5.1万平方米,在我国爆破史上没有先例。这一事件被国内外的媒体称为“中国第一爆”,它不仅包含了深圳在寸土寸金中心区内进行城中村改造的艰难曲折,更重要的是,它的改造和规划建设为深圳城中村改造模式贡献了新范 本。

在这次“中国第一爆”现场,我同时架起两部相机,眼睛没有离开过现场和镜头。据报道,此次爆破从按下电子打火按钮到高楼全部倒塌,历时不过30秒——我没有错过这30秒。亲历“中国第一爆”,不仅仅让我见证了历史时刻,更重要的是此事给了我启发:深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此,我开始用镜头关注城中村,关注城中村、城市、人三者之间的发展进程。我开始寻找拍摄深圳大大小小的村落,走进人们的喜怒哀乐。

(三)利用无人机丰富拍摄覆盖面。2012年12月,中央为前海的发展定下方向。忽如一夜春风来,改革发展的浪潮在前海这片土地上风起云涌。2009年初,前海片区开始清湾、填海,我从那时起就不间断地进行拍摄,记录。那时,前海很小,入口处是一个小码头,名曰鲤鱼门。每天都有渔民进港停船,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市场,晚上有海鲜宵夜。再往里走,是个鱼塘,靠海的地方则是养蚝场。这一时期,周边一带以填海为主,方圆十公里以内没有什么制高点,从平面拍摄变化并不大,拍来拍去都是些雷同的画面。2013年,无人机的普及促使我尝试用新视角拍前海建 设。

□ 上图为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拍摄的深圳河两边发生的巨大变化(摄于2017年1月)。

□ 中图为2017年2月26日,深圳湾海滨休闲带上,一名市民在晨练。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也是边防巡逻道,经过十年改造,曾经的边防线如今变成了市民观光休闲带。

□ 下图为2010年10月4日,深港居民通过罗湖桥往返两地。罗湖口岸是沟通深港双城的纽带。

无人机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可以尽可能地记录前海全景。新视角让我从更多角度记录城市的变化。填海,铺设管道线路,拍卖第一块土地,第一座写字楼封顶……立体全方位的拍摄令城市故事更加丰满生动。可惜, 2017年春节后,前海片区禁飞了。此前的无人机照片,更具价 值。

四、为新时代创业、创新留下影像记录

早年,一些摄影师拍摄的反映深圳产业发展的影像作品——如蛇口打工妹、大芬村画工、华强北电子市场兴衰等,他们用生动的画面、激烈情感冲突,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近年,深圳的发展进入快速通道,越来越多根植于本土的科技、金融企业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深圳制造”开始成为创新、创意的代名 词。

当下科技、金融等现代服务行业企业的创新发展与早年的传统行业有很大不同,呈现出不少拍摄难题。难题之一:无法接近。许多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非常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或者“实干型”的创业者比较低调,不愿意企业在媒体上过多曝光。难题之二:没有精彩画面。没有生产线,没有人头涌动,一家年产值过千亿名列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其位于深圳的总部占地可能仅有一层写字楼,工作人员的日常就是对着电脑屏幕或开会。因此,“拍什么”是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摄影记者需要有更敏锐的观察力、巧妙的拍摄技巧、以及沟通的综合能力。这些难题是摄影记者拍摄新时代创业、创新题材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深圳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新闻摄影记者的环保意识研究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深圳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