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报业传媒集团:融合转型的瓶颈、对策及思考

2018-08-10 01:17文/徐
中国记者 2018年7期
关键词:报业徐州党报

□ 文/徐 鹏

内容提要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紧紧围绕融合转型这一主题,扭住问题、查找既具有个性特色又富有共性特点的难点堵点痛点,立足大局、提炼既包含创新色彩又包含借鉴意义的解决办法,着眼全局、提出既富有理性思考又富有操作价值的意见建议,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融合转型的瓶颈是什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按照这一科学论断,结合地方党报集团实际,我们认为地方党报集团同样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此,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成立专门课题组,制订调研方案,加强理论学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大调研活动全过程、各环节。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组织走访与蹲点调研相结合等形式,查找存在问题,挖掘问题症结;多次召开党委会、中层干部会、职代会、评报员会、兄弟报社业务交流会,听取意见建议,寻求施策良方。经过深入调研,课题组认为,地方党报集团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媒体融合转型面临的诸多瓶颈上。

突出表现为“五个不”:创新能力不强,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决策部署不到位,新闻舆论工作缺乏创造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距离。尤其是对中央和省市委重要会议精神和重大主题活动的宣传报道重形式轻内容,针对性较差,话语体系单一,宣传效果不佳;媒体融合不深,集团虽然初步形成三报三网、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矩阵、新媒爆款产品、户外传播平台构成的全媒体阵容,但是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状况没有根本改观,整体竞争力不强,媒体传播力较弱,距离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存在差距;产业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平衡,经营收入不平衡,缺少发展后劲和新的增长点。集团创造利润的主体还是靠广告收入,以致发展后劲不足,经营存在较大风险;队伍素质不高,政治业务素养不平衡,人才结构单一、知识结构单薄、专业人才缺乏,难以适应跨媒体、跨行业、跨所有制新型主流媒体的需要;体制机制不活,深化改革不充分,改革措施不到位,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用工制度改革不彻底,员工干事创业热情不高,集团内生动力不足。

因此,集团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瓶颈作为主攻方向和突破重点,顺应新时代要求,确立新目标定位,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突破瓶颈的对策

针对融合转型的这些瓶颈,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党委提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这条主线,增强“四个意识”,聚焦“四力”建设,深化媒体融合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围绕这一发展目标,集团的重点举措为“五个提升”:

创新主题宣传提升舆论引导力。对中心工作和中央、省市委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实现“滚动采集、即时发布,统一指挥、分口把关,立体呈现、多媒传播”,突出报道效果,让人入脑入心。运用新闻专题、评论言论、图表图片、直播连线、视频动漫及公益广告等多元形式,强化对中央、省市重点工作的报道解读力度。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生动呈现广大干部群众贯彻落实的新进展新业绩新风貌。精准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策划实施“牛年之春走关东”“媒眼看棚改”“行走在徐州边际线上”“徐州文化世纪传承工程”“大淮海一起赢”等大型融媒体报道行动,传播徐州典型,讲好徐州故事。创新抓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百千万”走访帮扶活动、“263徐州在行动”等重点宣传,精心组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宣传,反映全市基层党组织开展学习教育的新举措、新实践和新典型。集团媒体舆论引导力显著提升,获得中国百强报、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政府奖荣誉称号。

加强党管媒体提升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切实把党的领导有力体现在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之中,确保不偏向、不走调。集团员工将“四个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四向四做”贯穿于工作各环节、全过程。集团注重业务培训,加强能力再造,开办“名家讲堂”“学员课堂”“网上学堂”“流动课堂”,培养新闻匠人,塑造融媒达人,引进经管能人,队伍业务素养显著提升。同时,推进精品生产,推出大量精品。集团3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1件作品获一等奖),5件作品获得江苏新闻奖。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刘明荣获“中国报业经营管理领军人物”荣誉称号,并当选为中国记协理事。

深化媒体融合提升媒体传播力。强化融媒、全媒、智媒思维,实现从“相加”到“相融”,从“物理捆绑”到“化学反应”,释放深度融合的强大能量。做大做强三报三网、微博矩阵、微信平台、电子阅报屏、移动客户端、户外传播平台构成的政务类和生活服务类现代传播体系,集团新媒体产品集群的粉丝数量稳步增长,影响力日益提升。目前,集团新媒体集群拥有各类粉丝用户350万以上。“基于互联网+的徐州报业智慧政务平台项目”获评中国报业创新性十大平台,并获得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都市晨报》荣获全国都市报30强,晨报微信荣获中国报业新媒体项目创新30强,《徐州日报》荣膺中国地市党报品牌影响十强,中国徐州网获评2017年度江苏省“文明办网”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等等。

拓展产业路径提升集团综合实力。面对新媒体严重冲击,全国报业经营呈断崖式下滑的严峻形势,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立体营销,广告经营总量位居全省报业前列。助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报业印刷高地。目前,集团代印《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新华每日电讯》《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健康时报》和县报、行业报等报纸,实现中央省市县报纸代印业务全覆盖。集团多次荣获全省报纸印刷质量优质奖,多次被评为人民日报优秀承印单位和人民日报出版时效奖。加快推进淮海经济区艺术品交流交易展示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徐州艺术馆(徐州美术馆)运营水平,加大国家级书画展览的引进力度,每年举办大型艺术展览70余场次。运营徐州画廊协会,整合书画资源,推进“书画徐州”建设。集团分别获得全国文明单位、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奖、中国地市报十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坚持深化改革提升管理运营水平。优化创新体制机制,实施“一转变”“两分离”“三改革”。“一转变”,就是实施集团化管理,实现由“报办报社”到“集团办报”的转变。实施资源整合,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集约化管理水平。“两分离”,就是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实施转企改制,成立徐州报业传媒有限公司,统管集团对外经营,实现编采与经营“两分离”。“三改革”,就是改革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用工制度。实施全员聘用制改革,通过多轮竞聘上岗、双向选择,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换。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主的薪酬分配制度,以岗定薪,按贡献取酬,实现不同身份人员的同工同酬。规范相关福利待遇,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实现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分配机制,员工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体制机制的动态优化、不断创新,增强了集团的凝聚力,激发了内生动力。

三、对融合转型的思考

党报集团的融合转型,关乎提升党报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关乎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既需要党报集团自身主动作为、创新实践,也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政策扶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思考之一:加大对党报新媒体产品的政策扶持。在深化媒体融合过程中,地方党报集团的新媒体产品普遍面临下载量少覆盖面小、技术层次较低、配套水平较差等问题。为此,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加大党报集团新媒体产品的推广扶持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效。比如,新华报业“交汇点”、南京报业“紫金山”、苏州报业“引力波”、扬州报业“扬州发布”、南通报业“南通发布”、宿迁报业“速新闻”等新闻客户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猛。建议借鉴这些地方的做法,加大推广力度,加强资金扶持,扩大党报集团新媒体产品的覆盖面、影响力,使之真正成为传递党和政府声音、反映百姓诉求的移动党报。

思考之二:加大对党报发行的政策扶持。多年来,地方党报作为地方党委机关报,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精神,为地方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应有贡献。然而,随着媒体生态环境的变化,报业经营严重下滑,面临生存危机。建议学习借鉴一些地方的做法,出台对地方党报扶持的特殊政策。比如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购买版面等媒体资源。通过财政购买的方式,扩大党报发行量。

思考之三:加大对党报经营平台的政策扶持。对一些公共资源或项目,凡党报集团能够承担或参与的,可否优先向党报集团倾斜?一方面,党报集团本身就具备广告发布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等优势;另一方面,党委政府也能为党报集团经营增加造血功能,搭建新的经营平台,解决党报集团在融合转型过程中的发展瓶颈。更重要的,这也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需要。

思考之四:加大对新闻队伍建设的政策扶持。面对新媒体冲击,基层媒体单位在新闻队伍建设方面普遍面临人才匮乏、人心不稳等难点和痛点。造成这些难点和痛点的根本原因是体制和机制的瓶颈。以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为例,目前集团在岗员工526人,其中聘用制人员328人,占总在岗员工的62.4%。在这些聘用人员中不乏优秀人才,有的荣获中国新闻奖,有的获评新闻高级职称。但是按照《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逢进必考”的要求,这些人员因长期无法入编,难以安心工作。而按照这一普遍的考试体系考入人员又难以使用。据了解,这一现象在地市报中普遍存在,长期得不到解决。为更好地拴心留人,应引起高度重视,在不违反上级规定原则的前提下,采取科学可行的变通办法,解决优秀人才的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报业徐州党报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