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红枫人物报道看网络传播下的新闻初心与守望

2018-08-10 01:17文/杨
中国记者 2018年7期
关键词:红枫衢州时代

□ 文/杨 昕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坚守新闻理念?怎样表达新时代的新声音、新脚步、新人物、新故事、新气象、新精神?严红枫以一系列折射时代人性光辉的“最美人物”作品,鲜明地回答了这一时代之问——互联网传播时空之下的新闻初心与守望。

严红枫小传

严红枫,1961年7月出生,衢州人,现任《光明日报》浙江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从业30多年来,当过铁路工人,做过地市党报、省级党报、中央党报记者。先后荣获“衢州市劳动模范”“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等称号;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光明日报》年度好新闻一等奖、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特等奖。近几年,潜心致力于典型人物的研究报道,发现、发掘并采写报道了“衢州最美教师”“‘麻风村’里的年轻医疗团队”“万少华团队”等重大典型,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积极的影响。其中“‘麻风村’里的年轻医疗团队”和“万少华团队”已经被中宣部评定为“时代楷模”;2017年发现、挖掘、发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的先进事迹,受到了中央领导、省委领导的批示肯定。

一、富有道德情愫和家国情怀的典型人物报道,依然是当今时代最光辉的正能量

在严红枫的笔下,主人公既有个人,也有群体;既有山坳里的民办教师,也有大城市的海归名医;既有没有多少文化的深山农民,也有位居高位的省部高官;既有默默无名的山乡干部,也有身世显赫的名门之后,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最美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一个让人感佩的信念——家国情怀!

这些年来,衢州最美现象从盆景到风景到风尚,以严红枫为代表的新闻工作者的深度挖掘、广为宣扬功不可没。2011年11月初,衢州市衢江区下张小学发生了“班主任查找迟到学生进而救起一家三口性命”的故事,最初是作为一条社会新闻编发。严红枫得知后,当即电话联系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诸葛慧艳,表示这是一个难得的“最美教师”典型,故事从点名,到家访,到店访,到代家长充话费,到访亲友,再到回访,最后砸门入户,救起煤气中毒的一家三口,一波三折,每多走一步,体现的都是教师的责任心和爱心。“是爱心和责任心救了这一家三口”。在严红枫指导下,一系列报道在全国各大媒体“炸响”。《光明日报》稿件很快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央媒再次聚焦,“最美教师”一度成为“网红”。严红枫热情洋溢,帮助市里策划了“最美衢州人年度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成为全国地市级首创。这还不够,他激情满怀,又帮助市里策划了与光明日报社、省委宣传部一道在北京召开的“核心价值观在衢州的实践理论研讨会”,时任市委书记出席讲话,首开全国理论研讨“最美现象”之先河。衢州城市的美誉度提升离不开“最美现象”的发掘培育,而这一切也离不开严红枫的参与介入、推波助澜。

因此,他被邀请为首届(2012年)“最美衢州人年度十大人物”颁奖嘉宾,并高票当选第四届(2015年)“最美衢州人年度十大人物”。一直到今天,在衢州提到“最美”一词,认识的不认识的都知道有个“严红枫”——他可是我们衢州人,是个大记者!

“大记者”,这个久违的尊称,互联网时代,还有多少时候能听到这样亲切的称呼呢?严红枫以一名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为我们赢得了民心民声。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一道,为我们这个时代增添了满满的正能量,彰显蓬勃的新闻之力,道德之力。

二、古典文学色彩的讲故事方式依然是有效传播表达

互联网时代忌长篇大论,严红枫反其道而行之。

互联网时代讲图文并茂,严红枫我行我素,依然用文字来勾勒描述细 节。

□ 上图为严红枫最美人物报道作品研讨会现场。

□ 中图为2012年,严红枫在采访“最美老师”时,与外来务工者的孩子们交流。

□ 下图为2013年,严红枫在浙江上柏住院部采访麻风休养员。

严红枫早年学过美术,透视、光线、明暗、勾图、色彩、章法节奏,样样上手。他长而不冗,因为他晓得“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他满而不溢,因为他晓得“知白守黑、做活画眼”;他文字平实浅白,因为他晓得“宁拙莫巧,宁丑莫媚”。他的每一篇人物报道,假如真有计算机专家进行“达芬奇密码”式的数字化解码,一定是幅栩栩如生的中国画。

严红枫以最传统的最原始的传播文本呈现方式、结构、文字,来讲述描述每一位让他让我们让时代感动的人物故事,而所有的价值表达都已融入漂亮的文章中,血肉相连。

三、“脚板底下出新闻”的职业操守依然是当下宝贵的精神传承

衢州日报社的同志特别是当年与红枫共事过的老记者们,有时会说起他的“江湖传奇”。有说“红枫是个拼命三郎”的,有说“严红枫是真正的记者”的,也有说“红枫真不容易”的,大家都以严红枫曾在报社工作8年,并完成从铁路工人到电大生到助理记者到衢州市劳模、省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人生三级跳”为骄傲。一致的声音是“严红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是严红枫的“铁丝”“钢丝”,至今保留着他当年在全市劳模座谈会上的发言打印稿。也是深受他和他同期进衢州报复刊初期年轻记者范列等人的影响,怀揣“记者梦”,1993年从衢州电力公司调到《衢州日报》工作,可惜他于前一年调到《浙江日报》去了,没有能“沾点同事之光”。但他的许多闪光足印让我和同事们不停地追随。为什么?是因为他身上永不褪色的“脚板底下出新闻”的职业操守与新闻情怀。

——骄阳似火,崎岖山路上,一位个头不高的乡干部模样的小伙子背着鼓鼓囊囊的黄挎包,手拎一袋菜,走走歇歇,大半天了,才走了十多里地。路人问,你哪个?答曰,衢州报的。进山干啥,采访修路。干嘛带饭菜?他们少油无肉,我带些去,免麻烦也慰劳下,他们是义务工。这小伙子就是严红枫,时间是1990年8月。

——衢州城东郊一路边小棚店,一大碗汤面胡吃海塞,老板娘笑:“你不像附近人,是大地方来的记者,我听出你们是来看学校老师的。”食客匆匆点头又匆匆告辞。这位食客就是严红枫,同行的是《衢州日报》记者沈庆文。他们到衢江四小采访“最美教师”,而此时“最美教师”正受“长枪短炮”围追,校长马建红没有把两手空空的严红枫“放在眼里”,名记居然被“冷落”了!但之后随着采访工作的深入,系列在《光明日报》头版不断推出,还有那篇著名的《一位乡村小学校长的承诺》,马建红这位“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开篇人物,对严红枫严老师尊崇有加。

《一个响亮的名字——王普党》是他一路追赶“追”出来的;

《浙西大地上的英雄群体——记大俱源村21位共产党员》是他翻山越岭“刨”出来的;

《平平淡淡最是真》是他睡山村学生通铺“睡”出来的;

还有,《“郑重声明”的背后》是他大年三十除夕夜“熬”出来的;

还有,《一座无字的丰碑》是他与人促膝神侃“侃”出来的……

“如果哪位记者能进山来,写写邱老师,路远,我愿用轿子抬他;山高,我愿用双肩背他!——衢县湖南镇里村农民叶成友的话”(《生命的烛光》题记)说的记者就是严红枫,那一年是1990年,大寒节气。

互联网时代,真好!好在足不出户,也可写奇闻也可出高论,更可成“网红”。

互联网时代,真好!大数据为你思考,机器人为你操刀捉笔。

四、“脚板底下出新闻”新的时代内涵

可如果没有了脚步的丈量,没有了心灵的对话,记者的文字没有了魂,思想没有了根,传播除了冷冰冰的点击量数字,还能有什么?!

严红枫的可贵可敬可学之处在于,以“做一事成一事”的“工匠精神”,既守望新闻理想的精神家园,又融入时代潮流,以不失本真又与时俱进的业务素养,赋予“脚板底下出新闻”新的时代内涵。

路遥,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在困难的日子里》《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是我和严老师红枫兄几乎每次见面都会聊起的话题。

从路遥到严红枫,从文学到新闻,从平民子弟到业界翘楚,两位人生际遇不同,但人生精神相一致。我无意把两位并列,只是行文至此,随心流露。那就这样吧。

庆幸的是路遥生活的年代没有互联网;可喜的是我们这一代有互联网,更可喜的是有严红枫,还有一大批像他一样守望新闻初心的记者,他们为互联网注入了“最美人物”的道德基因,为互联网下的媒体转型融合和新语境新表达新传播,注入了“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的价值基因。

严红枫的许多作品已然成为经典,严红枫本人也将会成为经典——这就是“严红枫的意义”。

(作者是衢州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严红枫最美人物报道作品研讨会部分观点摘录

●光明日报总编辑张政:

“严红枫采写的报道,契合时代需要、回应时代呼唤”

在报道人物典型、先进典型方面,《光明日报》有着优良的传统,发现、发掘、报道了许多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典型人物、先进人物。严红枫向前辈们学习,秉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擅于发现,更擅于在普通、平凡、常见中发现其所蕴含着的大情怀、大主题,他总是保持高度敏感性,在发现、挖掘先进人物时,总是带着时代精神、核心价值的尺子去把握去衡量。他总是带着问题意识去发现先进人物有什么时代性、典型性和示范性。所以,他发现、采写出的典型,契合了时代的需要、回应了时代的呼唤,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积极的反响。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琚朝晖:

“他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爱,十分打动人心”

大写一个“人”字,锤炼一个“专”字,凸显一个“爱”字,这是严红枫的写照。光明日报浙江记者站有着优良的传统,历任站长和全体驻站记者多年来也为浙江采写了大量有深度、有分量的报道,严红枫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的作品可以概括为“记者仁心和家国情怀”。因为有爱,所以付出;因为有爱,所以坚持;因为有爱,所以担当、所以奉献。

作为一名浙江人,严红枫同志对浙江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作为一名记者,他对新闻这份职业爱得热烈。他把这种深沉而热烈的爱,熔铸在新闻报道作品中;而他的作品,也正是由于这种字里行间里无处不在的爱,更加打动人心,更具有厚重的价值。

●新华社浙江分社社长、分社党组书记何玲玲:

“我看到了一个记者的初心”

在很多时候,我们经常把赞美之词写给了采访报道对象上,其实这个“大家”同样无愧于严红枫同志,这是对他从事新闻报道工作34年来最好的褒奖,也是激励更多的新闻同行在这条路上砥砺前行。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陆熙:

“严红枫的作品大多聚焦普通人的先进典型和正面励志的人物故事”

严红枫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令新闻界同行敬佩,让采访对象敬重,对时代的发展进步所产生的推动作用之大,党委政府评价之高,社会反响之强烈,让人肃然起敬。红枫,向你学习,祝你写出更多好作品,走得更 远。

●浙江广电集团副总编辑华宣飞:

“他肩负使命,写出了纯净之美”

红枫的作品,以“人”为叙事主体,以“美”为表达尺度,构建了与光明“报格”以及与记者站“气质”相一致的新闻工作的精神高地。

红枫的作品以美写人、以美砺己,隐约而清晰地展现着一位心怀理想、铁肩担道义的优秀记者的鲜明形象,其中甚至还有血汗和泪水,展现了一位记者作品与人品的完美统一。

猜你喜欢
红枫衢州时代
衢州烂柯山
红枫
美国红枫嫩枝扦插育苗技术
铁拳剿劣 亮剑斩污 衢州环保坚决打好护水保卫战
衢州治超亮剑
衢州某大桥V型刚构挂孔研究
红枫栽培技术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