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

2018-08-09 09:08黑尧贞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8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新时代

黑尧贞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认同和坚定信念、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思想是其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重要内容,阐述了文化自信拥有着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担当和文化自强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一)文化自信是理解和坚持“中国特色”的前提和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1]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是最有理由能够文化自信的民族,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是天然自信的。事实上,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有一些时候,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并非那么自信,尤其在近现代发展史上,当中国发展出现危机或遭遇困境的时候,文化不自信的声音便开始“大出风头”,如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文化全球化的浪潮此起彼伏,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力度愈来愈强。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引向胜利,除了要确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外,必须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力量源泉。中国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文化兴盛的支持。由文化本质内涵可知,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沉淀,是社会长期发展经验的总结。它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聚集着民族荣誉感、民族归属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向心力。民族成员基于相同的思维方式、道德理念、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形成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使人们能够有效交流与沟通。当民族文化的认同受到质疑,失去文化自信,则预示着民族危机的产生。

文化自信能够充分彰显为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一定的文化与一定的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的强大影响,也体现为对人的塑造作用。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自信力可以转化为“硬实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文化的自信力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之所在。可以说,没有文化上的自信,就没有经济上的活力,就没有政治上的定力。文化自信的最大价值就是可以转化为“硬实力”的自信。

(三)增强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道路、理论和制度既是文化的基本构成元素,也是文化的具体呈现样态。任何国家选择和形成的道路、理论、制度,既根植于该国特定的文化土壤,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又是一国文化发展的特定阶段,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离开文化的深厚滋养,道路、理论、制度就会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精神层面、文化维度的坚定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会慢慢失去智慧支持、道义支撑和价值引领。换言之,文化是确立道路、生成理论、建构制度的基础。在当代中国,能否实现高度文化自觉基础上的坚实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思想认同,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转化为现实。如果对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自信,就无法阐释清楚中国道路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未来向度,道路自信就会动摇;就无法阐释清楚中国理论的历史渊源、实践依据和价值取向,理论自信就会动摇;就无法阐释清楚中國制度的形成脉络、价值内核和发展方向,制度自信就会动摇。总言之,文化自信统摄“三个自信”,增强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一)辩证地识认历史,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认同

辩证地识认历史,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认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代中国呼唤文化自信,关键是要怀礼敬之心辩证地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重估其时代价值。自觉的民族文化认同是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性认知和感情依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本民族内在文化精神及其个性的自觉坚守和维护,其肩负着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自觉的文化认同还担负着通过与他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历史性地建构适合于时代发展趋势的“新文化”的重要历史责任。因此,我们只有精确辨识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传统,坚定文化自信。

(二)坚定价值观自信,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念,文化自信在根本上体现为价值观的自信。当前,坚定文化自信,在根本上就是认同价值观,坚定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的价值表达,是中国模式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本质规定,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价值引领。我们走中国道路,需要有一个被全社会共同接受和认可的核心价值引领航向,这种核心价值决定着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涵养,甚至在最大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而不衰,历久弥新,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深深植根在中国人民的内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十八大报告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做出了24个字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这一论述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既相互独立、各有所指,又密切联系、有机统一,是全体人民能够接受的最大公约数,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今天我们倡导文化自信,就是不断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价值自信,充分利用中国优秀的文化资源,使之不断成为涵养价值自信的源泉。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巧,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巧展、完善,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认知,培养文化自信,使之成为能够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文化。

其次,加强内容与形式创新。创新不能仅理解为文化建设上的硬件设施创新、媒介创新,更重要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如果没有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文化成果就会失去生命力和吸引力,我国的文化自信建设也就丢失了最本质的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创新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是我国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核心要求。

最后,注重文化政策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目标的提出,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一个明确的发展道路,同时也为中国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就是必然提出推进文化政策创新的要求。文化政策创新要求必须完善相关政策,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要加紧制定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市场、人才、评估等保障体系和配套措施,为文化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页.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新时代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