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秋,朱光潜收到朋友从上海寄来的一个包裹,打开一看,原来是自己早年写的一本书《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怎么给我寄来一本我自己的书呢?再仔细一看,原来这本书不是自己的,书名是《给青年的十三封信》,作者:朱光潸。书名和作者名都差一个字,但是封面设计却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如果不仔细看,绝对分辨不出来。朱光潜看着书皮儿上的“朱光潸”不禁哑然失笑,决定给这位“朱光潸”先生写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尊敬的朱光潸先生,首先请您原谅,我把您的书误认为是我早年出版的一本书了……我不认识您,也不知道您的性别,但您的面貌、言语、姿态、性格等等,都因这‘千里姻缘一书牵,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不认识您而给您写信,似乎有点唐突,但请您记住我是您一位最忠实的读者…一”接下来,朱光潜又将自己写《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时的情形略作回溯。还说自己当时很“稚气和愚拙”,但也正是自己坦白的流露,才赢得了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当然这话的潜台词,大约是告诉那个“朱光潸”,做人要坦坦荡荡、老老实实,否则就算一时春风得意,也难免有一天会被人戳穿,最后落一个不道德的骂名。
这封信的落款也尤为有意思:“几乎和您同姓同名的朋友。”当然这封信也是不可能寄出去的,最后只好在《申報》发表了。一时间,美学家朱光潜“打假”在业界被传为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