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通常我们会对每天都在眼前晃来晃去的东西视而不见,可视的尚且如此,更别提看不见摸不着的了。配音,就是这样一个几乎关上电视就会被遗忘的行业。一档综艺节目将配音演员从幕后推至台前,正如我们不知道撒哈拉沙漠有多少粒沙子,我们也不知道这个行业到底拥有多少从业者。陈奕雯,就是无数个配音演员中的一个。当我们惊讶于她在《小猪佩奇》和《花干骨》之间游刃有余地转换声音时,当我们因她的声音或悲伤或高兴时,她却说,“大幕终究会拉起,我只不过是在做一件很喜欢的事情,仅此而已。”
惟其胸中有泪,是以言中有物
陈奕雯毕业于同济大学电视编导专业,于配音而言,是个完完全全的门外汉。彼时的她和许多外行一样,以为片子里的声音就是演员的本声。
许多配音演员都是从五六岁就开始配音,也不乏受过专业表演训练的话剧演员,所以能进入配音这个行业,用陈奕雯的话来说,是“特别神奇的一件事”。
2010年,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一部台湾电影需要配音,丝毫没有经验的陈奕雯因为年轻、干净又青涩的声线被选中,然而第一次接触配音的她就遇到了难题,她需要为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姐妹同时配音,这可把零基础的她难倒了。
不过没关系,山人自有妙计,经验丰富的配音导演王苏老师把她领到了录音棚。为男主角配音的孙晔老师正在录一场重场戏,陈奕雯便看到了日后几乎每次采访都必定会提起的一幕——孙晔老师因剧情需要对着冰冷的录音设备嚎啕大哭。
说不出的震撼,她第一次意识到什么叫做“惟其胸中有泪,是以言中有物”。她明白了,该怎样去塑造双胞胎姐妹的声音,也明白了,配音,不是单纯地念稿,不是用繁杂华丽的声线来展现技巧,它只需要你倾注完完全全的真情实感。演员表演讲究入戏,配音同样需要走心——真实地去体验,诚实地去表达,方能真正做到言中有物。
真要说起来,陈奕雯跟这个行业还是有些渊源的。小时候的她是儿童节目主持人,课余时间基本都在錄音棚度过,录音棚黑黑的,一关就是几个小时,虽然很孤独,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后来的她对录音棚和话筒充满了亲切感。
刚开始参与配音工作,陈奕雯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对口型”一一既要看稿子,又要看画面上演员的表演节奏,还得严丝合缝地把口型对上。整个过程走下来也不过“配音”二字,但其实是需要一心几用还不能有差错的费力活儿。但当把这部分困难解决以后,她发现,对口型只是整个配音环节中最基础也最简单的一件事。
入行前几年,她一直有些懵懵懂懂,仿佛总也不开窍。可她也深知,没有捷径可走,摸着石头过河,一遍、两遍、三遍……无数遍,笨鸟先飞,勤能补拙。
云在青天水在瓶
在另一档表演类综艺节目中,宋丹丹曾说过,情绪起伏大的戏非常伤害演员,要从一个角色中走出来,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配音与演戏比起来又如何呢?
陈奕雯认为,配音演员这四个字最终还是落地在“演员”二字上,只是录音棚内没有摄像机去记录表情和肢体罢了。因此她在工作中也力求进入角色,理解情感,真诚表达。 因为不是科班出身,她初期配音时没有技巧可使用,便只能当个一心一意的体验派。而这个体验派,得既理性又感性。理性的是,前期对剧本和人物进行客观分析,感性的是,一旦开始配音就要全身心进入角色。
《花千骨》可以说是陈奕雯配过的最为大众熟悉的角色之一,她自己也说,虽然小骨未必是她完成得多么完美的角色,但却是和她非常有缘分的一个,是她当时可以拿出的所有心力,而后交出的一张问心无愧的成绩单。
录音前她做足了功课,看原著看剧本自不必说,不仅和编剧进行充分讨论,还与原著作者聊至深夜,为了一个细节在酒店大堂便展开讨论。投入至斯,连她自己都觉得,“录音的那段时间,花千骨她好像就在我身上”。
入戏走心当然好,但要接稳这最后一棒,她必须理性地把自己抽离出来,避免感性的失控。虽然无比理解角色本身,可她认为“走心并不一定就代表准确”。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她知道每一个人物的最终走向,“比如和师父一起吃饭的过场戏,我都会感动得不行;或者在面对某个可能下场戏就会和我分开的角色时,提前好几场戏,我就会偶尔失控地出现那些不属于当下角色应该有的情绪。”于她而言,这是“非常糟糕和不准确的,需要及时理性地抽身,并且重新清空和再次衡量。”
按理说配音配到这份上,真到台前去演戏也未尝不可,但陈奕雯对演员这一行业抱有绝对的敬畏心, “这个职业很伟大,它需要专业度,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闹着玩儿的”。她相信云在青天水在瓶,不排斥学习,也不敢随意造次,一切随缘即可。
真正的奖赏,是时间给予的
我仍记得看《大鱼海棠》时,女主角才开口讲第一句话,前排便有人迫不及待地蹦出两个字, “嬛嬛!”这大概是一件叫配音演员不知该喜还是该愁的事儿。
被人认出声音来固然不是坏事,这说明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但也不免体现出其局限性,甚至让观众觉得十分跳戏。
陈奕雯倒觉得这是一个并不成立的命题,这种现象更像是凑巧,“‘凑巧在同一时段播出的戏里都有同一个配音演员,‘凑巧戏路都比较接近。”角色安排、剧方选择、播出时间等都不由自己掌控,配音演员其实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局面。
接到给《青云志》配音的工作时,陈奕雯对这个戏几乎完全不了解,第二天就要去北京录制,无法提前看到剧本,高铁上的五个小时也完全不够她看完原著。临行前夜,她请自己一个熟读过《诛仙》原著的编剧朋友帮忙,朋友连夜给她做了详细的角色整理和人物分析。但在进棚后的实际录制过程中她才发现,电视剧呈现的剧情和人设都与原著略有不同。
能够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作或许可以让角色变得更立体,但更多时候,配音演员甚至是在进棚当天才知道自己要录的是什么戏、配的是什么角色。
有一段时间,陈奕雯配音的角色不是傻白甜就是高冷范儿,可她自己一点也不觉得腻,反而琢磨着该怎么区分角色。她在乎的,是自己有没有传达出角色的真情实感,有没有做到最佳的语言表达。即使当下被标榜为小花旦路线,她也觉得在这条路上还有很多分支可供探寻,一面在现实生活中成长和感知,一面在角色塑造时学习和进步。
“标签这个东西,只要你自己不给自己贴,随时撕下来就是了。”众口难调,可陈奕雯知道,不管角色多么相似,只要在演绎时能体现出一点点不同来,都是一种突破。
配音演员这个职业在她心目中,既不需要刷存在感,也不需要抛头露面,她甚至不愿意使用匠心和情怀这样的字眼,“说穿了,其实就只是在做一件自己认为挺有趣儿的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听见掌声,会接受批评,会遇到误解,也会承受委屈。可她依然相信,和观众最好的遇见是在一个又一个的作品中,而真正的奖赏,都是时间给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