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随着气温爬升,降雨增加,熊孩子放暑假,夏天最难熬的时段又到了。
编辑部好几位孩子妈妈,早早就凑在日历前瓜分休年假的时间,休假理由高度统一——陪家里的小魔怪消暑、度假、去夏令营。
于是就有了这一期的封面报道——當代中产家庭的组织形式在不知不觉间沦为以娃为中心,资源、精力和时间都向孩子高度倾斜。商业夏令营在近五年来蓬勃兴起,日臻专业,与十年前的夏令营乱象相比,这当然是一种进步。同时进步的是其高昂的收费,动辄五位数的营费足以轻而易举地榨干一对中产父母的当月工资。
虽然价格不菲,热门的夏令营仍然一席难求,毕竟对于家长来说,孩子能愉快地和同龄人玩耍,还能长见识、开眼界,算得上寓教于乐的正解了。更妙的是,家长也能名正言顺地放个假——“为父则强”“为母则刚”的舆论压力,让为人父母者只能将疲惫焦虑和夏日带来的懒散隐藏在子女的欢愉背后。一位有一双儿女的采访对象告诉我们,夏令营能帮她短暂实现“当妈的最高理想”:“空调WiFi西瓜,葛优同款沙发,夕阳西下,我就往那一趴,没人喊我妈妈”。
有调查发现,虽然90%的孩子和家长对夏令营心向往之,但只有约40%的青少年真正体验过夏令营。时间、机会和成本是横亘在青少年和夏令营之间的鸿沟。比如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子女,暑假去父母打工的城市,品尝与亲人朝夕相处的甜蜜,但他们的活动空间多数只限于父母工作的菜摊、杂货铺,或是空荡荡的家,城市对他们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又神秘的存在。而那些无法在假期与父母团圆的留守儿童,将漫长夏日的寂寞交付给手机上的社交软件和游戏,埋下身心健康的隐忧。
除了夏令营,这个夏天还属于在暴雨中送餐的外卖员,我们跟访了世界杯期间拿到“宵夜接单王”称号的姑娘,无论晴雨她都奔波在路上,却不以心为形役,努力向我们表达着欢畅和自由。
这个夏天也属于怀旧。姜文的电影则努力重现了一个属于老北京的夏日回忆,有密集的蝉鸣,四合院里的树影,钟楼外的鸽子和房顶上的放肆奔跑。那是1937年的夏天,是战争阴影笼罩北平前的最后一个初夏。
立秋一到,夏日的酷暑就将逐渐缓解。大自然的节气周而复始,比时钟还要准时。冷暖交替一如自由与束缚的张弛对比,贯穿四季,也贯穿人生。无论如何,属于2018年的这个7月,在记忆中留下底色,总会是夏天的味道。
“当妈的最高理想”:“空调WiFi西瓜,葛优同款沙发,夕阳西下,我就往那一趴,没人喊我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