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璟雅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讲求设计要景情交融,既借鉴自然水景的形态,又融入造园者匠心独运的美学艺术。正如《园冶》所云“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须求得人,当要节用。”园林中的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构成要素,没有水的园林几乎不存在,有了园林的构筑,把自然界各种形态的水纳入到园林之中加以利用,这称为理水。园林理水或以萦回曲折表现其幽深、空灵的审美情趣;或以模仿江河湖泊之气势恢宏表现其“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意境效果,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换言之就是中国古典园林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化的园林”。这一造园理念即是计成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由此我们就总结出——合理借鉴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不仅可以促进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艺术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因此,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2.1.1 生态理念
图1 苏州网师园鸟瞰
图2 苏州拙政园听雨轩
图3
理水造园首先要进行慎重地选址,充分利用天然水资源和地域生态体系巧妙地设计,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园林是自然活水,具有自我修复,自我净化的能力,相反现在的一些园林中设计有防渗池底、玻璃缸式的水体,死水一潭。如《园冶》中所言“水浚通源”、“开荒欲引长流”、“门引春流到泽”等强调了生态活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利用,充分体现出了地域生态的特点。苏州拙政园中,在留听阁可“留得残荷听雨声”(如图1所示);在听雨轩“雨打芭蕉落闲庭”(如图2所示),给人们带来了别样的意境和美妙的观景情趣。我们不得不惊叹能工巧匠们精湛的技艺及对大自然美景观察的细致入微和巧夺天工。
2.1.2 虚实空间。
(1)隔。水面大则分,小则聚;分则萦回,聚则浩渺。《园冶》中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即水面若是开阔,一眼望不到头,就可以在较窄的水面架设桥梁,这样就能隔开水面。同时《园冶》中还提到:“斜飞堞雉,横跨长虹”、“架桥通隔水,别馆堪图”、“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篆壑飞廊,想出意外”、“引蔓通津,缘飞梁而可度”等。网师园的理水手法正是因地制宜,鉴于园子面积较小,就采取了小则内聚开阔水面的理水方法,既可以将园中建筑全都连接在一起,又可以利用大水面整体的效果来巧妙避开园子面积小的弊端。(如图3所示)
(2)掩。运用建筑物、树木、湖石等构筑物或景观小品对水源或者水岸进行遮掩,形成婉转、幽静、视觉无尽之感。水令人远,不掩不远。在《园冶》中有:“临溪越地,虚阁堪支”、“水际安亭”。景隐境界大,景露境界小,面积小的园林越是掩隐,反而会让人感到空间越大,越幽深曲折,越有层次变化,越有无尽之意。
(3)映。利用宽阔的水面,使岸上的美景甚至园外景色倒映在水面上,假借园外之景扩大园内空间,形成虚实相生的景观园林效果。尤其水平如镜的时候,感觉似乎水能包罗万象,形成“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泓涵之美。《园冶》中“虚阁荫桐,清池涵月”、“池塘倒影,拟入鲛宫”、“俯流玩月,坐石品泉”正是这种效果。
图4 三亚东岸湿地公园
图5 大唐芙蓉园鸟瞰图
(4)破。即水岸线应具有变化。水体最忌为方形,石砌驳岸的整齐划一,人工痕迹过多,使得园林凝重且缺乏生机和活力。《园冶》所提“在涧共修兰芷”,“插柳沿堤”,“白苹红蓼,鸥盟同结矶边。”都是运用花卉草本来丰富水体岸线的轮廓,尽量恢复其自然的形态,体现中国古典园林“宛若天成”的特征。
古典园林理水是纯人为打造的、模仿自然的、高雅的水景景观形式,这种将自然而健康的小脚变为畸形而无用的小脚,被认为是一种从粗野到高雅的城市化过程。而朴素的、真实的、充满了生存的智慧和艺术的河流“大脚”被摒弃甚至破坏。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真正的、自然的、生态的水逐渐被遗忘,自然的河流、自然的土地都被裹上了水泥。如此的“千城一面”使长江与黄河成为水渠,使丰产的良田成为观赏草坪,到处都充斥着人类活动的痕迹,厚重冰冷的水泥也似乎阻隔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当今中国这裹足般的“城市化妆运动”大潮下,景观设计逐渐迷失了方向,转而追求毫无意义的风格、形式以及华丽的异国情调,不仅没有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初衷,反而加剧了对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正如俞孔坚所呼吁“我们必须要有一场革命――大脚的革命。”
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强调人为的模仿自然形式,在园林中营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然而这种单一追求自然形式而忽略园林功能的理念势必与现代水景中的设计原则相矛盾。在当今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下,悠然自得的游园成为很多人的奢侈,大多数城市中的园林也就成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场地。如晨跑的人需要一条绿道,老人和儿童需要一个休憩娱乐的空间,青年则更多的需要一个较私密的场所。因而现代水景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在功能的基础上适当的追求自然形式之美。
我们要认识到自然是美的,崇尚野草之美,健康的生态过程与格局之美,丰产之美。要让落到地上的每一滴雨水都留在土地之上,渗入地下,去补充干渴的地下水,而不是排到雨水管道,泻入大海。我们应该砸掉那些约束、捆裹我们江河湖泊的水泥护岸,与洪水为友,给洪水以空间,还自然一双健康的“大脚”,恢复它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危及国土安全的洪涝和干旱灾害。以三亚东岸湿地公园为例,(如图4所示)充分发挥湿地“自我净化”功能,通过雨水边沟、陂塘、水岛、滩涂等多种生态手段让自然做功,极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对自然循环的影响,恢复原有生态生境系统,呈现自然本来的美貌。
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水景是以满足其本身的功能及人的活动和情感需要的。首先水是要流动的,正如那句“为有源头活水来”,流动的水才是一个园林的生命之源,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可以无限循环一个完整的完整的生境系统,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游园路线。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也要借鉴古典园林中曲水流觞的游乐方式,利用水的曲折丰富了景观层次,使游人不能一眼看全园中所有的景色,留有悬念和吸引力。西安大唐芙蓉园的水景设计,(如图5所示)水体以人工蓄水的湖面为主,同时在园中的东南角规划了之后会与曲江南池相衔接的水体,通过芳林桥的活水叠落而下“曲水流觞”之水进入芙蓉池。园内所有的水都融汇贯通,从而形成完整的水循环系统。
通过对计成《园冶》著作中理水这一造园手法的学习探究中,不仅惊叹前辈匠人匠心独运的高超技法,学到了他们潜心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理水方法与自然的巧妙结合,营造出了一座座震惊世界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园林;同时作为新一代的设计者,结合现代景观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对的受众群体,水景景观的健康发展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严谨地汲取现代景观水景发展的成功经验,并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美学,唯有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去粗取精,勇于创新,做好关于现代景观的有意义的研究。诸多违背自然的现代景观都是对自然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要时刻以自然生态为设计准则,尽最大努力保护和恢复自然景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