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大瑞,邢彦仓,姜艳,姜文峰,宋杰
(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北京 101200)
丝状角膜炎是眼科临床一种常见眼表病变。表现为角膜上皮一条或数条丝状赘生物粘附,严重者角膜可产生瘢痕甚至新生血管。患眼异物感明显、畏光流泪、瞬目异常,严重影响工作生活[1-5]。祖国医学在治疗丝状角膜炎上有独特优势,因此进行此项研究,旨在为中医药治疗丝状角膜炎探索新途径。
本研究80例(100只眼)风热表虚型丝状角膜炎患者来自于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在北京中医医院平谷医院眼科门诊。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因、眼部症状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初诊时均用盐酸奥布卡因表面麻醉后,用生理盐水湿润的消毒棉签拭去丝状物,对于不易擦除者,用注射器针头刮除或显微镊撕去。对照组给予日本参天制药0.3%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点患眼每次1滴,4~6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双秦固本颗粒口服。基础方:生黄芪25g、麸炒白术15g、秦皮15g、秦艽15g、鱼腥草10g、野菊花10g、防风10g、炙甘草10g。每日两次,早晚分服。热毒壅盛者加草决明10g、蒲公英10g、大青叶10g,湿滞中焦加枳壳10g、陈皮10g、姜半夏5g,阴虚火旺者加酒女贞子10g、石斛15g。两组患者疗程均为30d。
患者自觉症状(OSDI评分量表)、视力及角膜染色等。
研究期间,由固定眼科技师检查患眼视力、眼压。眼科医师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丝状物个数、荧光染色情况、前房以及晶状体等,并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制定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丝状物脱落且症状完全消失,角膜光滑无荧光着染;有效:眼部畏光、磨痛等症状明显减轻,丝状物数量相比治疗前明显减少,荧光着染区变小或变少;无效:以上指标无任何变化或加重。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研究期间,研究组患者因联系方式不全脱落1例,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见表2。
表2 两组OSDI、FL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OSDI、FL评分比较(±s)
研究期间,两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1个月随访期间,研究组复发3例,对照组复发5例。
丝状角膜炎是眼科临床一种常见的角膜病变。患者自觉异物感明显、畏光流泪、瞬目增多,对工作和生活产生较大影响[7-9]。
根据临床表现,丝状角膜炎归属于中医“聚星障”范畴。其病因病机为风热毒邪侵犯黑睛致生翳障;或外邪入里化热、或素有肝经伏火,内外合邪,肝胆火炽而灼伤黑睛;或恣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湿热蕴积,土反侮木熏蒸黑睛;或素体阴虚、正气不足,以致阴津匮乏,复感风热毒邪。
本研究所采用的清热固本法是全国名老中医、“燕京韦氏中医眼科学术流派”的负责人和第四代学术继承人韦企平教授的经验方。风为六淫外邪中首要的致病因素。风性轻扬,易犯上窍。而目居高位为阳窍,黑睛暴露于外,与风同气相求,最易感受风邪而发病。又目为火之门户,有“目不因火则不病”“翳自热生”的说法。火为阳邪,易于侵目,其致病多为黑睛生翳、怕热畏光等。风与热常合邪为病,引起眼疾。根据传统的眼科五轮学说,角膜为黑睛,属于风轮,内应于肝胆。风热上犯,留着风轮致黑睛生翳障,羞明畏光、目赤碜痛。故韦教授认为丝状角膜炎治宜疏风清热、解毒祛邪为先,使病邪从外而解。此外,丝状角膜炎此病单纯原发非常少见,往往由其他疾病并发而生,发病之时黑睛已受损日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亏损,卫外不固,外邪易乘虚袭之,正虚邪恋,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本研究所应用双秦固本方中生黄芪甘温,内补脾肺之气、外可御邪固表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脾气旺则肺气足,助生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功。秦皮、秦艽两药性味均以苦寒为主,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共奏清热解毒之效。佐以防风、菊花走表而疏散风邪。甘草调和诸药。韦教授认为病毒感染是丝状角膜炎临床常见的病因之一。现代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已证实秦皮、秦艽合用,即病毒1号眼药水有抑制单疱病毒的作用[10]。在本病的治疗中,我们观察到清热固本法治疗丝状角膜炎具有良好的疗效,研究组较对照组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