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治疗脑卒中后肩痛30例

2018-08-09 09:25玉,王
中医外治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腕踝针肩痛上肢

金 玉,王 非

((1.湖北中医药大学 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2.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 脑病科,湖北 武汉 430000)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肩痛又是其常见的并发症,肩关节是上肢活动的中心关节,长期肩痛导致的功能障碍会使肩胛骨周围肌群发生萎缩,进而给上肢功能恢复带来进一步障碍。大量研究发现,腕踝针对各类疼痛都有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1]。笔者于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采用腕踝针治疗脑卒中后肩痛30例,并将其与普通针刺30例比较,取得了较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名患者均为武汉市中医医院的门诊或住院部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腕踝针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0岁~75岁,平均(60±7.73)岁;病程最短14 d,最长65 d,平均(36.67±14.92) d;脑梗死22岁,脑出血8例。常规针刺组30例,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45岁~78岁,平均(57.83±7.98)岁;病程最短13 d,最长70 d,平均(42.83±17.83) d;脑梗死25岁,脑出血5例。两组别之间性别、年龄、病程、发病形式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发布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并经颅脑影像学证实为脑出血或者脑梗死患者;中医诊断标准参考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3]中中风病的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以肩痛为主诉,但无其他相关诊疗经过;③意识清楚,能清楚表达疾病情况;④年龄≤80岁,无其他脏器相关严重疾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因其他病因导致肩痛的患者;③不能按规定接受并完成治疗的患者;④合并其他脏器相关严重疾病,血压、血糖控制不良者及有精神病病史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疾病的常规处理,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并行患肢功能康复训练及心理教育。

2.1 观察组

取患侧腕部上3、上4、上5。参考陆寿康主编的《刺法灸法学》中有关腕踝针法的操作要求:患者取坐位或卧位,针刺皮肤常规消毒后,以左手的拇指固定在进针的下部并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指、中指在上夹持针柄,平刺法快速刺入皮下,沿真皮进入约35 mm,以针下松软度为宜,不行针,每次留针30 min。每日针刺1次,10 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 d~2 d。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对照组

以局部取穴为主,辅以远端配穴:取患侧阿是穴、肩髃、肩髎、肩前、肩贞;同侧条口透承山;以上各穴常规消毒后以毫针针刺,取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 min,中间每隔5 min行针1次,每日针刺1次,疗程同观察组。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3.1.1 目测类比疼痛分度量表(VAS)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进行患肢疼痛程度评估,以0分~10分为界,越接近10分表示疼痛程度越重[4]。

3.1.2 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量表进行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估,将分别对屈、伸肌协同运动、分离运动、指鼻试验等10个项目进行评定,分为33个小项,各项评分0分~2分,上肢共计66分。

3.1.3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5]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采用ADL评估,对患者进食、洗澡、穿衣、大小便、如厕、上下楼梯等10项日常活动的独立程度进行评分,每项最大评分5分~15分,100分为满分。

3.2 疗效标准[6]

目前临床尚无评定的统一标准,因疼痛为该病的主要不适,遂将患肩疼痛的程度、肩关节活动范围、日常生活能力作为主要评定参考要点。治愈:肩部疼痛消失,关节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完全自理;显效:肩部轻度疼痛,关节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大部分自理;有效:肩部疼痛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日常活动中、小部分自理;无效:肩部疼痛及关节活动、日常生活能力均无相对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 %,对照组为86.67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由表4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 论

西医学认为,脑卒中后引起肩痛的病因较为复杂,从解剖而言,肩关节的稳定性依赖于周围肌群和韧带的支持,软瘫期或痉挛期对关节稳定性的破坏势必会导致肩肱节律改变 ,这种骨与骨之间运动配合的失常对肩周肌肉、肌腱、滑囊等软组织造成的损伤将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肩痛,所以“纠正节律失常”是康复训练的核心问题[7]。从中医角度而言,肩痛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中风患者气血运行本身逆乱,复感风寒湿邪痹阻关节肌肉,导致关节活动不同程度受限,久病必损其气伤及血,致气血、经脉运行失畅,“不通则痛”。针灸、理疗,配合患肢功能训练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临床研究发现,腕踝针对诸多内、外科疾病均有较良好的效果[8],尤其对各种痛症镇痛效果明显,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

目前与临床疗效相比,外踝针的镇痛机理研究相对滞后,其理论大体基于十二皮部、神经体液调节、生物力学改变等方面。根据在体表的分区规律,腕踝针与十二皮部极为相似[1],而十二经脉位于我们所谓的“皮部”,故腕踝针可以看作是经络系统的十二皮部,再者根据针刺位置与十二络穴的相似性,依据“久病入络”的理论,我们可以认为,这种针刺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皮部而达到激发皮部及络脉经气的目的,进而调整脏腑及经络的阴阳,从而达到即刻乃至持久的镇痛效应。

研究者发现,腕踝针能启动并调节机体内源性痛觉调控系统,促进体内β-内啡肽等阿片肽类物质的释放并抑制P物质合成,从而抑制痛觉信号的传递,并能促进5-羟色胺等单胺类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提高机体的疼痛阈值,依照这一直接、客观的依据,就不难理解腕踝针的即刻镇痛效应[9]。另有研究发现,持久的镇痛效应可能与体液调节以及其他各种调控系统的综合效应密切相关,针刺皮下所带来的物理刺激会打扰周围组织液本身的平衡状态,这种应激变化所引起的机械波会沿着传导通路到达病灶周围,提高组织的渗透性,加快离子通道的变化[10],进而改善患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物质及水肿的吸收,从而有效地达到镇痛效果。

本次研究虽然样本数不算太多,但也可有力说明腕踝针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有效方法,虽然针刺治疗多为个人经验体会,疗效未能标准化,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但该操作简单、经济安全,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猜你喜欢
腕踝针肩痛上肢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观察脏腑经络辨证针灸干预对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康复水平的影响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腕踝针疗法在骨伤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腕踝针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急性腰痛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