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浩
隋炀帝杨广既有抱负也有能力,统治前期称得上是英明君主。他最后把国家搞得一团糟,不是因为他的私德问题,也不是因为他的能力差。杨广对政治的见解很是高明,他和他的父亲一样,认识到门阀贵族是这个国家最大的问题。杨广登基后,决心用一个大工程来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中国的面积太大了,交通又不便,从中央到地方传达一条命令要很长的时间,让中央来直接管理地方事务是不现实的。那些门阀贵族之所以敢跟皇帝叫板,就是因为他们在地方有很强的势力。中央管不了的地区,他们近水楼台都给管了。
换句話说,如果能缩短从中央到地方交通所需的时间,也就意味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也就可以削弱地方门阀的势力。再想干掉门阀就更容易了。
杨广要干的大工程,就是解决中央到地方的交通问题。
关陇地区的中心是长安,关陇贵族的大本营自然也在长安。隋朝的首都,一开始也是长安,但是杨广决定把首都迁到洛阳,可以减少从首都到全国各地的时间。但这还不够,还应该提高交通的速度。一种办法是修“高速公路”,在古代叫作“驰道”,是一种非常平整的马路,马车可以走得很快。但是马车的速度再快也有限,真正高效的运输方式是水运。如果能把全国的陆路运输改成水路运输,那就相当于掀起了一场运输革命。
然而中国的地理特点是西高东低,主要的几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都是从西流向东,在地图上都是横着的。要想让河流变成全国的运输网,就必须从南北方向联通这五条河流。其实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就在朝着这个方向开凿运河。断断续续一直在修,到了杨广统治时期还差很多没修好,是杨广一口气把剩下的都修好了。这就是“隋朝大运河”。
看隋朝运河示意图,你会发现隋朝大运河形成了一个横过来的“人”字。你说既然是南北贯通的运河,为什么不是直上直下的,中间还要有一条折线呢?这个折线就是为了迁就洛阳,洛阳正好位于“人”字的顶端。
杨广修建大运河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把南方的粮食运到洛阳,解决了首都吃饭的问题。
大运河还加强了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能力。中国古代最大的军事威胁一直来自于北方,中原王朝总要在北方陈以重兵。偏偏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的主要产粮区转移到了南方。假如没有大运河把南方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边境,中原王朝抵御北方的军事能力就要大打折扣了。北方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负担会更加沉重。而像宋、明这样长期和北方作战的王朝,它们的命运就要改写。
最重要的是,大运河还严重打击了沿岸的门阀势力。我们用文雅点的话说,这叫“大运河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用直白的话说:杨广所属的关陇集团拥有全国最强的军事实力,说揍谁就揍谁。过去是苦于中国面积太大,行军成本太高,才让各地的门阀势力可以和中央叫板。现在,大运河沿岸的门阀今天谁敢说个不字,明天中央军坐着战船就杀来了。大运河途经中国经济最富庶的地区,大运河沿岸搞定了,全国也就差不多都踏实了。
简而言之,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大型工程,对统一中国、繁荣经济、增强国力都有极大的好处。这一点古人也明白,隋朝之后有很多人,包括唐朝人都高度赞扬过隋朝大运河。直到今天,我们仍旧享受着大运河带来的好处。
这么看来,隋炀帝杨广其实是办了一件利国利民、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值得后世子孙永远纪念感谢。
可是,生活在杨广时代的老百姓不会这么想。
刚才我们列举了大运河那么多的好处,又说从春秋时候起,中国人就开始修大运河了。那为什么修了好几百年都没有修好呢?杨广之前的皇帝们不是不挖,是真心挖不动、挖不起。
杨广这个人很有学问,也勤于政务,从这个角度上看,他不算是一个昏君。但他有性格上的缺陷。我给这种性格缺陷起一个名字,叫作“秦皇汉武病”。
得了这种病的皇帝和秦皇汉武一样:身处盛世,前半生非常顺利,使得他过于自信,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这种人从小生活在贵族家庭里,熟读历史,志向远大。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享乐,而是要利用手中的权力,干一番名垂千古的大事业。
结果因为野心太大,不体恤民力,他们最后都玩过火了。
(摘自《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2》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图/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