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8-08-08 11:38韦朝英
学周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韦朝英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大问题。本文即就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谈几点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4-006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4.041

一、多给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

(一)自主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端,学生自行设计导语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愉快地进入课堂学习。

例如,在讲授《春》时,让同学自己设计导语,有的同学用歌曲导入“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有的同学以色彩绚丽的图画导入,他们将课文内容画进了图画中,有春草图、有春花图、有春雨图等;有些同学以描绘春的古诗导入,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些同学用优美的文笔写了一首小诗导入;有些同学用生动的语言导入。

在五花八门的导语中学生学习到不少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自主设计板书,整体把握课堂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板书既是对整堂课的概括总结,又是一种形式美的体现。让学生参与到板书设计,不光使学生对重点内容有了深刻的记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我在讲授《散步》时,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心,表达了一家人相亲相爱,和乐融融。

二、放飞想象,培养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让学生的思维在更广阔的空间遨游。如在讲授郭沫若的《静夜》,讲到如何理解“鲛人在岸,对月流珠”时,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有关于思乡的、有关于爱情的、有关于友情的……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时,对于阿长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设计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使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体现。通过想象使学生更加理解了阿长的善良、爱帮助人、没有文化的性格特点。在联想想象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自主探究,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讲授《背影》时,学生不光分析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还分析了文中“我”情感的变化,由此联想到了自己,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但有些同学也对课文中心产生质疑。这篇文章中的父亲在“我”已经20岁往返北京好几次的情况下,还送“我”去车站,攀爬月台给“我”去买橘子,这是父爱的体现吗?这不是溺爱吗?有些同学还联系到七年级学过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的父亲对一个长期有病、身体瘦弱的孩子困在悬崖上都不亲自去解救他,反而指导孩子自己一步一步地爬下来,这才是真正的父爱。学生说到这里,另一个学生也举例说:“七年级我们学过一篇文章《爸爸的花儿落了》,文中的父亲如果照《背影》中父亲那样,英子还能在父亲去世之后,勇敢地与母亲一起挑起生活的重担,照顾好弟弟妹妹吗?”因此,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能力在這堂课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讨论交流。如在讲授《记承天寺夜游》时,对于闲人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都能分析出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各抒己见。有的说:“包含作者借赏月排遣的郁闷之情”,有的说:“与有和自己相同遭遇的友人一起散步的悠闲”,有的说:“有暂时忘却烦恼的高兴之情”,还有的说:“伯乐不识千里马,无人欣赏自己满腹才华的慨叹”。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就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不断扩大学生的活动空间与实践领域,而不是把学生局限在狭小的“课堂课本”里。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应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巩固。因此,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走出课本,学到一些课本中没有的知识,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天地,积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在实践中开阔自己的视野,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记得有一年春天,我本打算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篇作文,但是孩子的兴趣不高。写作文的时候,有的孩子看向窗外,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校园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娇艳的海棠、嫩黄的迎春、瀑布般的紫藤萝……我不禁也被吸引了。于是,我想:“何不让孩子走出教室亲身感受春的气息呢?”于是,我叫同学拿好笔和纸投进校园的怀抱,孩子们兴奋极了,我让他们把看到的用生动的语言写出来。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开始四处观察,我也随他们一起观察起来。一会儿,我发现一个孩子正在观察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我走近她,她轻轻地对我说:“老师,你瞧,这朵花外面的花瓣像不像父母、老师所有关心我们爱护我们的人,而花心就是我们。”我诧异孩子的比喻,没人这样比喻过,但想一想的确如此,我朝她赞许地点点头。

有了这次的经验,我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如:让他们寻找商店招牌上的错别字、让他们品评商店名称的好坏、让他们给商店起能招徕顾客的店名、让他们学写春联……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端继锋.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1(3).

[2] 晁悦岭. 优化教学措施 提高创新能力[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14).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