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震寰
【摘要】吉林省生态环境面临诸多问题,区域水土流失加剧,地表水污染严重,江河湖库水质下降,河道、湖泊和湿地萎缩等。可以说,吉林省生态环境正处于一个十分关健的阶段,城市应该也必须担负起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协调发展的责任。因此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吉林;城镇化;环境约束
一、吉林省城镇化发展中的生态环境约束问题
(一)重化工业主导加大环境治理成本
1.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受经济新常态因素影响,吉林省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转型发展任务紧迫。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突出,自然资源的消耗逐渐加快,逐步累积的环境污染问题对经济发展形成阻碍。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过快增长,钢铁、造纸、化纤、石化、煤炭开采及洗选和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等高污染行业增加过快,单位GDP能耗较高,节能减排面临更大压力。部分地方政府为解决就业和收入等问题,继续引进高排放、污染企业,粗放生产经营现象比较普遍,能源使用效率较低,而环境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力是短期无法预测和评估的,改善环境质量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和持续性不容忽视。
2.偏重型结构导致工业污染比较严重
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不仅在三次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重工业比重偏大。2017年,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9%,汽车、化工、建材等原料型、高耗能的产业比重较大,造成污染物排放集中。此外,印染、电镀等行业污染也比较严重。加之多年形成的国有经济管理模式和能源约束,使得由工业产业结构导致的环境问题的解决变得缓慢而艰难。
(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进一步加大了节能减排难度
由于特殊的区位限制、独特的能源储备状况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煤炭一直是吉林省的主耗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在70%以上,石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较小,燃煤比重高且煤质差,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尘类颗粒。特别是冬季采暖期,吉林省燃煤消耗量更大,污染物排放量更多。工业能源消费一直是吉林省能源消费主力,2017年,吉林省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占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60%,其消耗总量在产业能源终端消費中所占比重始终排在第一位,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工业作为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点领域,是节能减排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
二、吉林省城镇化发展中的能源资源约束问题
(一)能源约束
长期以来吉林省经济增长呈现出“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效率”的粗放型特征,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并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的支撑力和环境的承载力受到极大的威胁与挑战。从这一层面看,吉林省经济增长的硬约束在于能源环境,应通过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吉林省是一个能源消耗非常高的地区,尤其是单位产品能耗高,主要产品的平均单位能耗,相对其他省份来说比较高,节能潜力巨大。能源贫乏制约城镇化的进程,同时一次性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从吉林省能源消费的品种看,煤始终是主要能源消费品种,在能源需求总量中居首位。虽然吉林省煤炭直接燃烧比重下降,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消费总量稳步上升,但所占比例仍然偏低。现有的发展方式与吉林省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制度效率等密切相关,促进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要求从根本上进行体制改革与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和制度效率,最终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有效利用能源是吉林省在城镇化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也是城市建设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必然选择。
(二)水资源约束
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既是生物的生命线,又是农业生产的必备生产资料、工业生产的冷却剂和清洁剂,缺水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除了有限性以外,水资源还具有空间分布不均和可循环利用的特征,水是链接所有生命系统的纽带,自然生态系统既能控制水的流动,又能不断促使水的净化和循环。吉林省的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存在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波动很大、保证率低的弊端。吉林省属于中度缺水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9.7毫米,由东南山区向西北平原递减。其中辽源、松原属重度缺水区,长春、四平属极度缺水区。长春、四平、松原、白城四市同时还属于生态缺水区,供、用水矛盾非常突出,同时废水排放量却在逐年增加,对生态环境建设带来压力。缺少和水污染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另一环境危机,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分布不均又对工业和城市用水造成严重影响,影响城镇化进程。
(三)土地资源约束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和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一切生产的源泉。土地资源具有有限性和空间分布不均等特征,在某种条件下,土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对地区人口负载量和人民生活质量有决定性影响。城镇化过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中心城区不断向外围扩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未利用土地不断减少。部分城镇处于生态脆弱区域,开发利用成本高,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凸显。由于城市的扩张,大量污染物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地力下降,土地退化趋势明显,水土流失加剧。由于农村长期缺乏技术和培训指导,农民因生怕减产而盲目依赖化肥,过量施用非常普遍,结果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环境恶化,最后陷入恶性循环。农药和化肥一样,已经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对人类及环境贻害无穷:污染大气、水和土壤环境,破坏生态环境,在环境中积累。
(四)城镇化发展环境压力加大
城市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冲突最激烈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和最严峻的挑战。
1.大气环境污染向复合型转变,质量状况10待改善
近年来,长春、吉林、四平、松原、通化等城市相继出现了重污染天气,特别是2017年长春市按新标准评价有134天空气质量不达标,超过了三分之一;2017年对长春、吉林等开展监测城市达标天数平均比例为74.2%,比2016年有较大改善,但低于黑龙江15.5个百分点。从目前大气污染结构来看,吉林省大气污染已由过去单一煤烟型污染向煤烟型、机动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秸秆焚烧及露天烧烤等复合型污染转变,污染排放强度增高,雾霾等重污染天气状况呈高发性、常态化增长趋势。
2.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
吉林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将处于高位运行阶段,远远高于环境容纳水平,大部分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将达到或超过上限。这些污染物将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生态系统,破坏或降低生态环境的恢复力和生产力,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吉林省环境的地域性特点相对突出,水、土地和其他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同。如,水资源,地域分布非常不均衡,东部多,中西部少。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生态环境间题,生态灾害、环境污染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如部分城市生态缺水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阻力。城市废(污)水处理和固体垃圾无害化及资源化处理水平低。酸性降水的情况仍然存在。酸性降水的样品集中出现在吉林省东部的图们市和珲春市,吉林市、延吉市、和龙市和龙井市也出现了少量酸雨样品。
3.部分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一些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总量小、标准低、运行管理粗放、整体效率较低等问题。环境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不全,针对环境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融资规模较大,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相对较大,建设、维护所需技术含量高,依靠政府财政很难实现高技术含量的建造和市场化的经营。由于环境污染的历史积累和环境容量的限制,设施的减排指标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要求,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无法达到和谐统一。一些县城和小城镇排水设施中雨污合流管道比例过高,配套管网能力不足,实际运行负荷率不高,有近一半超过3万人的城镇没有污水处理厂。生产生活废弃物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偏低,难以形成防污减排能力。
三、对策分析
(一)促进生产节能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广节能措施,促进建筑、交通和生活节能;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促进节能和新能源开发。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基地,通过制定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生产规模、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强制性产业准人门槛,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的产业发展。要根据区域生态特色,有条件地发展山地、流域、水体等生态产业。积极引进清洁能源,增加清洁能源供给量;加快电源结构调整,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和以电代柴、以电代煤、以电带油,广泛应用清洁燃料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综合环保、资源、产业布局等因素,指定差别用能政策,鼓励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降低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加强高新技术在能源供应和消费领域的推广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为吉林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承载能力可持续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支撑。通过引入高新技术,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能源体系;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风电、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质、地源热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的使用量。通过煤改气、煤改电、煤改生物质燃料等能源结构调整措施,减少煤炭消费总量,使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制定煤炭质量标准,提高原煤人洗比例;推进机动车燃油品质的升级,加快车用燃油低硫化步伐,在全省范围内供应国四、国五汽、柴油,建立健全炼化企业油品质量控制制度,全面保障油品质量;加快地热资源勘查及开发利用,对地热资源(中深層)开发利用进行试点;实施“气化吉林”工程,加强天然气的推广应用;推进生物质高端化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化工产业。
(三)加强境外能源合作
针对吉林省一次能源供应不足二次能源过剩,供需缺口逐年增大问题,在蒙古国边界地带、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开发建立境外能源供应基地,引进国内陕京线和俄罗斯石油、天然气,拓宽与蒙古、朝鲜、俄罗斯等国的煤炭运输线路等一系列能源供应保障和安全建设工程,调人外部能源,减轻对煤炭的依赖。能源结构方面:吉林省作为北方地区省份,尤其要重视能源利用问题,鼓励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在合适节点使用,解决吉林省西部地区风力发电并网问题,改变现有以煤炭为主的城镇能源结构,同时强化节能管理,推行节能技术,推进城镇低碳化发展。
(四)制定生态补偿政策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强化资源有价和生态补偿意识,吉林省东部地区应探索建立生态保护、流域水权交易、流域异地开发等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解决开发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受益地区与受损地区之间的利益补偿问题,以生态补偿资金促进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
参考文献:
[1]吴玉萍等.环境经济与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比较[J].生态经济,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