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芬
德州市陵城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山东德州 253000
急性脑梗死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也是影响我国居民生命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致死致残率高的特点,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把握救治的黄金时机尤为重要[1];但是治疗方案答大多仅能控制住患者的病情,对于治疗后各项功能的恢复及并发症的防治效果不佳,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的预后,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该文主要就全程优化急诊护理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选取该院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现报道如下。
该研究特地选取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女性患者17例,男性患者22例,年龄在57~81岁之间,平均年龄(66.8±12.4)岁。对照组女性患者18例,男性患者21例,年龄在 56~88岁之间,平均年龄(67.9±11.7)岁。 患者在临床上出现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①两组患者经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疾病[2];②两组患者均未有相关的禁忌证,无并发严重疾病;③排除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排除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排除文盲,排除依从性差患者;④两组患者或其家属均了解该研究基本内容,自愿参与;⑤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稳定住患者的病情,然后行溶栓治疗;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护理,接受急救电话,准备抢救的器具等。观察组患者实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方案;首先成立专门的急性脑梗死护理小组,明确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及职责;优化急诊抢救流程,医院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5 min内出诊应主动联系患者的家属,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和表现症状,安抚患者的焦急不安的情绪[3];达到现场后及时实施常规治疗,稳定患者的病情并建立血管通路,立即送往医院;其次即将入院前应及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接诊,优化急诊绿色通道,尽量简化繁琐入院程序,护理人员协助医生做好相关的检查和治疗[4];再来护理人员应主动准备好治疗所用的仪器及药品等,调整治疗环境,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知识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减轻其体内的应激反应程度,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让患者了解疾病治疗及护理的相关内容,让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手术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加强对患者用药安全指导,帮助患者调整合适的治疗体位,及时调整手术室温度、湿度等条件,增强患者的舒适度,同时协助医生快速高效完成相关手术;手术后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及时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食物,补充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保障患者获得足够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质量,时刻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一旦发生异常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并报告医生;加强对患者引流管的护理,定期检查引流管的安全性、固定性和稳定性,记录引流管内液体的颜色、性质等,正确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及时给予患者运动康复指导,逐渐增加运动量,由被动运动转为主动运动,防止患者肢体肌肉的萎缩和运动能力的退化,尽快帮助患者恢复基本的生活能力[5]。
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采用下列方案进行评估[6]: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明显改善,肢体运动、语言等功能明显恢复,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有效: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各项基本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恢复;无效:患者的病情无明显好转迹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7]。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 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抢救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有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变化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变化的比较[(±s),分]
表3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变化的比较[(±s),分]
组别 时间 生活质量 生活能力 神经功能缺损观察组(n=39) 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对照组(n=39) 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32.62±8.59 53.62±7.54 7.521<0.05 32.65±8.45 43.65±8.12 6.356<0.05 38.95±8.23 84.56±7.54 7.231<0.05 38.92±8.54 62.69±8.33 6.034<0.05 16.32±2.67 8.54±2.03 6.589<0.05 16.24±2.98 12.03±2.65 5.854<0.05
该研究实验数据证实,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有效率(100.00%vs 84.61%)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5.12%vs 15.38%)则更低;护理后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经统计学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将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方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效果理想,能够显著提高抢救有效率和患者满意率,减少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基本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行。
与常规护理方案相比,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方案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其护理周期较长,能够有效保障护理效果的延续性,护理人员分工明确且护理流程较为简化,能够有效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减少工作中失误情况的发生,根据曹美芹[8]的相关研究,通过对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方案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护理效果和质量,观察组患者抢救有效率为96.32%,对照组为80.29%,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对照组为12.65%。其次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方案的内容较为丰富,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环境护理、饮食护理、运动及心理护理等多方面内容,能够有效保障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而且通过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增进医患间感情,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更加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再来全程优化急诊护方案的制定主要以严谨的科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为基础,具有极高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而且整个实施过程较为灵活,能够随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护理方案内容,能够有效减少时间和资源的浪费,根据于芹慧等[9-10]的研究,通过与对照组相比,能够有效缩短救治时间,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生命体征,同时可以给予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方案,保障患者的健康。
综上所述,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方案优势明显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但是,由于该次研究所选样本容量较小,所得出的结论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后期,仍然要不断扩大样本容量,深入研究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方案,为优化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