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礼虹,胡维宏,薛晖,赵彦华
利用池塘循环水系统开展鳊鱼养殖试验,于养殖水槽内投放鳊鱼苗种,苗种体长为8~10cm,平均体质量为16.5g/尾,苗种投放后一星期,发现部分鳊鱼苗种体表出现白色絮状物,经诊断为水霉病,俗称“白毛病”,临床可感染大宗淡水鱼等诸多品种的卵、苗种及成体,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鳊鱼苗种发生水霉病后,经技术人员及时防控,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水霉病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水霉病的主要病原体为水霉菌,属于藻状菌纲,水霉目,水霉科,是广泛存在于水体中的一种条件致病菌。研究表明水霉病的发生是各种因素综合所致,最常见的是水温骤变、体表损伤及营养供给不足造成免疫力下降,继而导致水霉菌寄生在皮肤或者伤口处,通过菌丝侵入真皮、肌肉及组织,造成组织坏死,发生水霉病。分析鳊鱼苗种由于运输及投放期间,鱼体应激造成免疫力下降,部分苗种体表损伤,造成水霉菌入侵,从而发生水霉病。
感染初期,部分鳊鱼苗种出现运动不正常,焦躁不安等症状,随着病程的发展,水霉菌在体内及体表均形成大量菌丝,内菌丝侵蚀肌肉及组织,造成鳊鱼组织坏死,皮肤溃烂及身体消瘦等临床症状,同时外菌丝在体表缠绕,肉眼可见体表覆盖白色或者黄色絮状物,镜检可见菌丝并迅速病死。
水霉病一般发生于低水温季节,但5~30℃均可发生,尤以冬末春初,水温为15~20℃最为流行。鳊鱼苗种投放正值初春,水温相比冬天上升,但又低于20℃,为水霉病最易发生时间。
无论池塘养殖还是水槽养殖,养殖前均需对养殖环境进行彻底消毒。池塘使用前,应该清除淤泥,使用生石灰60~80kg/667m2泼洒消毒,或者根据水面积按照使用说明泼洒水霉净,以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水槽养殖前应清除槽壁附着物,尤其是藻类,并泼洒水霉净进行消毒。
苗种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缺氧及温度过低造成冻伤,且要尽量减少应激的产生,并且在苗种投放前,用4%食盐溶液,或者食盐及小苏打按照1:1配比溶液进行浸泡,浸泡时间为8~10min。
养殖过程中,要加强营养,提高鱼体免疫力,可适当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等,避免由于抵抗力下降造成水霉菌入侵。
在养殖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溶氧及水质,一旦发现死鱼及时清理,在夏季高温及阴雨天气,加开增氧机,保证溶氧充足,同时管理好养殖水质,防止水过肥,造成菌藻大量繁殖。
目前针对鱼类水霉病的治疗药物较多,中药类主要为含有五倍子、大黄、苦参及地肤子等中药的制剂,但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而西药类中以消毒剂类和防腐剂类为主,可有效抑制菌丝生长,研究表明,二溴海因合剂、聚维酮碘及溴硝丙二醇等均可有效抑制水霉菌生长,一般池塘可选择聚维酮碘及双季胺碘对池塘进行消毒,并添加硫醚沙星等杀菌剂或者中药制剂等联合治疗。针对鱼卵水霉病,可选用含有生化防腐酸的美婷,或者立达霉等酰胺类杀菌剂进行治疗。但无论哪种治疗方法都应密切注意鱼体质及水质变化。
鳊鱼苗种发生水霉病后,立即使用聚维酮碘全池泼洒,并且每升水体添加硫醚沙星0.5g,进行治疗,连续使用3d。
西药消毒杀菌后,使用五倍子进行巩固治疗,使用剂量为每667m2水面1kg,使用方法为将其捣碎后煮制30min后浸泡12h,全槽泼洒,每天一次,连续使用4d。
该实例鳊鱼苗种投放时节及运输等应激因素,均极易造成水霉病的发生,发现苗种感染后,技术人员立即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经过为期7d的治疗,水霉病的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为生产中鱼类苗种水霉病的治疗,提供了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