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超等长训练对击剑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

2018-08-08 01:51朱轶群徐中华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爆发力肌力下肢

朱轶群,徐中华

引言

击剑运动是一项来回移动,并主要以手持剑的动作进行一对一攻防格斗的对抗性项目,这项运动对运动员的灵敏度、耐力、速度、力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击剑运动作为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中的项目,其对运动员的要求实际是比较高的。击剑运动员在运动和对抗的过程中,移动、攻防等强调和突出的是速度与爆发力,为此运动员必须把握、协调步法与手上的动作,以体现速度与力量[1]。基于此,击剑运动员的下肢力量训练极为重要,尤其是运动员膝关节屈伸活动的训练。在击剑运动员的下肢力量训练中,目前以负重肌力训练等为主,但是随着训练方式和方法的不断优化和改进,负重超等长训练逐渐以其突出的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2]。该训练方式以力量训练理论为基础,并且是在众多教练及运动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方式,该训练方式主要是在运动员负重的情况下,实施超等长训练,可对运动员下肢最大肌力产生影响,从而提升运动员的速度及爆发力。为此,此次主要观察该训练方式对击剑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故以江苏省击剑队12名运动员为实验观察对象,现具体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江苏省击剑队12名运动员为实验观察对象,所选运动员均为男子,均为右手击剑,此次实验观察,12名击剑运动员均无剧烈运动或者伤病,可排除疲和伤病对实验的影响。经过随机分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各6名。实验组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2.7±4.2岁,平均身高为183.1±4.6cm,平均体重为85.3±4.4kg,平均训练年限为9.8±4.5年;对照组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2.6±4.1岁,平均身高为183.3±4.7cm,平均体重为86.0±4.2kg,平均训练年限为9.9±4.3年。两组运动员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采取不同训练方式进行对比。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调查法

依据此次研究和实验主题,通过计算机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对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EBSCO等数据库的查阅,在查阅及阅读的基础上,基本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此为本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1.2.2 实验方法

对照组运动员采取传统负重肌力训练,训练工具为史密斯下肢肌力训练器,训练动作为高抬腿以及蛙跳。具体的训练动作如下:(1)运动员在负重情况下站立于起始位置,并保持上身挺直,而后向终止位置跑,跑的过程中,将双腿交替抬高与地面平行;(2)运动员负重之下于起始位置半蹲,半蹲于地面的两脚分开至与肩同宽,上身稍微向前倾斜,并将双手放置身体后方,跳向终点的过程当中,双脚蹬地且双臂向前摆,每次蛙跳重复该动作[3]。在以上两个动作训练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器以及节拍器记录运动员训练的动作频率,当运动员膝关节完全伸展以及膝关节屈曲大约120度,节拍器拍下记录。每次负重训练负荷是半蹲肌力的70%。

实验组运动员采取负重超等长训练,训练工具为负重超等长训练器,通过该器材进行杠铃训练。该器材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杠铃的安全减速控制,以此降低纲领下落时产生的冲击力。训练当中,主要在负重的情况下进行反向蹲跳,即将杠铃固定在肩上,站在测力台上,双膝弯曲且下蹲使得膝关节成直角,而后再迅速垂直向上蹬起,此时双脚必须是完全伸展且离开地面的[4]。整个过程,运动员以超等长动作进行,并且在下肢肌肉向心收缩时全程加速。每次训练的负荷是半蹲最大肌力的30%,运动员负重运动时,杠铃下落期间的重量减70%。

此次实验观察时间,两组均为2个月,每个星期进行3-4次训练,实施的训练量相同。

1.3 训练观察指标

此次实验观察使用美国CYBEX NORM型多关节等速测力及康复系统,并在240°/s的状态下,测量运动员下肢关节的等速肌力。同时,两组运动员实施训练前后均先进行下蹲跳测试。两组运动员经下肢肌力测试及下蹲跳测试后,,获得相应的数据,该数据作为训练效果的判断依据。

1.4 数理统计法

应用 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和分析

2.1 两组运动员实验前后下肢肌力结果

两组击剑运动员经过为期2个月时间的训练及观察,训练前后运动员的下肢肌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与训练前相比,两组运动员的下肢肌力均有明显增加,同时实验组运动员的下肢肌力增加幅度相对对照组更大,两组运动员各自于训练前后的下肢肌力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可详见表1。

表1 两组运动员实验前后膝关节肌群峰值力矩变化

2.2 两组运动员下蹲跳测试结果

两组运动员下蹲跳测试结果当中,最大爆发力Pmax能够反映和体现运动员肌体克服体重进行弹跳的能力,通常Pmax越大,则代表运动员的弹速越快以及腾空的高度越高。本次实验和观察当中,依据测试结果,两组运动员的下肢Pmax均有显著的增加,并且实验组度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运动员各自训练前后测试结果,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运动员训练之后的下肢Pmax结果对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运动员的Pmax更优,具体详见表2.

表2 两组运动员Pmax对比

3 讨论

击剑运动对运动员的体能、实战姿势、步伐、手持剑攻击、防守等均有严格的要求。例如击剑实战姿势要求运动员上身侧直立,下身则以半蹲形式站立,又如弓步刺的动作要求运动员先做好实战姿势,进而以后脚为支撑,持剑的手臂和同一侧手臂一起向前跨出,膝关节的角度从100-140度的范围,经过伸展、弯曲后大约成直角,并且脚在落地的过程中,膝盖始终向前,由此才完成弓步刺进攻。此外,由于击剑比赛是在狭长的剑道上进行,而击剑过程中运动员攻击、防守时动作多变且快速,要完成一系列动作,实际上是比较大的考验[6]。因此,纵观击剑运动,其对运动员下肢力量、速度要求很高,下肢力量、速度的训练也十分重要。

在击剑运动员的下肢力量训练当中,以负重肌力训练为主。但是,随着击剑运动不断发展,以及训练方法的不断优化,负重超等长训练逐渐得到应用和推广。所谓负重超等长训练,主要是指运动员一定的负重下,先下蹲然后高速跳起离开地面。依据文献资料以及相关研究,采用该训练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动员的下肢力量、速度。基于此,本文重点结合击剑运动分析负重超等长训练对运动下肢爆发力产生的影响,故选取江苏省击剑队12名男子击剑运动员为实验对象。

在此次实验观察当中,12名击剑运动员经随机分组后,实验组采取负重超等长训练,对照组则采取传统负重肌力训练,经过2个月的实验观察,两组运动员下肢肌力及最大爆发力均有明显的提升,并且实验组运动员膝关节屈肌、伸肌在训练后峰值分别为114.5±25.6、183.6±43.6,膝关节的肌群力量显著增加。此外,运动员下蹲跳Pmax增加也十分显著,增加幅度为38.9±29.1,这也意味着运动员的弹跳、腾空能力也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击剑运动员经过负重超等长训练,可显著提升其下肢爆发力,尤其可提升运动员膝关节伸展、屈伸的速度和力量,从而可有效提升运动员的表现力。因此,可考虑在击剑运动员训练当中采用该方法训练。

猜你喜欢
爆发力肌力下肢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发展少年儿童下肢爆发力的几种方法
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体成分与力量、爆发力、速度相关性研究*
下肢最怕“凉、麻、痛”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2015中国植保市场最具市场爆发力品牌产品
“爆发力”背后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