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研究

2018-08-07 10:54刘曼冬
祖国 2018年1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现状

刘曼冬

摘要:本文根据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建设情况,分析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结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趋势,通过加强基础保护研究、创新保护模式研究、利用教育学视角的保护和研究三个出发点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其今后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利依据保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状 保护方法 兰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但不是完全脱离物质本身,而是在创造物质中形成精神领域的财富和结晶。非遗的含义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人员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活动、文字表述、知识技能、工具实物、手工艺品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如歌圩、庙会、节日庆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世代相传,并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教育资源、科学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故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应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简述

(一)兰州地处甘肃是省会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山河秀美历史文化鲜明,孕育了很多特点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省目前已建立健全了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26个国家级、55个省级、55个市级、173个县区级非遗项目。兰州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2011年分别公布5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其中国家级4项,分别是太平鼓、高高跷、黄河水车制作技艺和兰州鼓子,省级有清汤牛肉面制作技艺、西固军傩、羊皮筏子、七里河剪纸、兰州泥塑等26项。

(二)“三千年看山西、五千年看陕西、八千年看甘肃”甘肃省省委组织部长连辑提出。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跃进、大变革、大跨越,经济和社会体制的改变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正向着小康社会靠近的老百姓,正已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可就是社会的大进步,人们行为与思想改变了很多,远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远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得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

二、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现状和趋势

兰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根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非遗资源得到较好的传承保护,主要体现在政府的重视;兰州市的四个国家级项目基地建设发挥了主导作用;新闻媒体的加大力度宣传;以黄河文化风情周和五泉文化庙会为平台的非遗展演活动有声有色;四个国家级项目专集公开出版,《项目名录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兰州市的非遗项目。随着第二批非遗项目的公布,一批特点鲜明的非遗项目也出现在保护的视野,比如说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兰州刻葫芦精湛的技术展现,民间文学的金花娘娘的传说和民间舞蹈“军傩舞”,为下一步实地考察、传播推广、保护传承提供了宝贵的价值信息资源。兰州非遗的现状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黄河文化中的农耕文明作为的当时具体内容,在兰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也有深刻的反映和体现。以黄河水车的诞生和水磨的有效利用,都体现当时人们和生产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瓜果城”的城市面貌;以及羊皮筏子作为水上交通运载工具的广泛使用等等,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兰州人民在特定自然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和智慧的结晶,都是体现当时人民的为美好生活的努力而展示创造力,体现了人、自然、社会进步的发展关系。以黄河文化为代表保护这些非遗项目,不但对于研究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而且对于关照当代人的精神情感具有更加深远的价值。

(二)以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为代表。兰州是聚居地较多的民族,在56个少数民族里就有38个,多民族的融合有了深厚文化的积淀。兰州也是一个移民城市,文化背景与传承也是有区别的,兰州历史上的征战、军垦、经商对、生活习俗、语言文化等其思维方式和艺术形态等方面无不留下交流融合的印记。兰州的春节民俗丰富多彩。比如兰州太平鼓流派众多,各地的表现形态不尽一致,西固军傩舞相传为霍去病远征西域,途经此地时所遗留,艺术元素化,是罕见的民间艺术文化。但以军队舞蹈的方式演而化之,承载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共同的精神信仰和追求。这些非遗项目其中包容的大量的民俗信息,充分体现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演变和传播中产生非遗文化价值非常高。

(三)兰州发展工业与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有巨大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兰州刻葫芦阮氏一族为主要代表,还有钢雕、铜雕、泥塑等方面的艺人,都有各类型的非遗作品,都是新时期移民文化的见证。在之前抗战时期,兰州的工商业突飞猛进,同时兰州的曲艺剧种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甘肃秦腔在与陕西秦腔的交流融合中焕发出了崭新的精神气韵。追溯到清末以来,左宗棠创立的西北机械制造局为首的兵工企业,揭开了兰州近代化进程的序幕。这是也是兰州非遗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有待于深入地去挖掘和潜心研究。

三、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一)加强基础保护研究

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选定、普查、研究、建档等工作是长期探索的过程,每个过程中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每一次的研究都有不同的认知和发现,要通过对基础记录分析和研究,利用科学的方法、规范的程序对其加以保护。在不断充实、完善兰州市四个国家级《项目名录集》的基础上,与有关部门、新闻媒体、研究機构和有关权威专家进行专题研究,把兰州市重点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展示,不断扩大研究和有效宣传。

(二)创新保护模式研究

在原有的保护模式基础上提出创新模式,来替代原有的方法与思路,使其随着时间不断的更新和传承。例如兰州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实质是生产非遗的产品,市场买卖的方法,实现经济效益,受益在去创新和出售的模式,并以此反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保护中获得新生,得到新发展,就是规模化地生产非物质文化产品,将非物质文化由单一的事业管理转向多极化管理与企业经营并重,在市场经济中实现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针对有些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的特点,还可以应依托旅游、文化和现代服务业,探索生产性保护和保护性开发,促使有条件开发的非遗项目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有条件“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走向市场做好推广。学者们也理解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道路,让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后,走产业化模式,这就是创新这样就能进步跟上时代变迁。

(三)利用教育学视角的保护和研究

在教育学视角下,专家提出的观点和出发点虽然不同,但对于非遗的保护方法和目的是一样的,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是关健,保护非遗的必走之路就是要将国民的文化素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学校作为知识的传授基地,是非遗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反映本土非遗的文化价值是我们现在所遵循的教育知识体系;在学校课程改革中,我们引入新的教育教学:如改变观念,遵守非物质文化自身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变性、活态性等特点。通过有效的课程设置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设置有关的拓展课程和活动课程,让其可以直接接触和体会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发展情况和历史背景,可有效和具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无意识中继承和升华非遗保护思想和境界提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对传承人的培养、社会资源整合和利用也是教育保护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民族的文化记忆,地域特征的有效映射,及对兰州市文化的多元化展示。通过有效的调研和实地研究,利用强化非遗的基础保护研究、创新方法研究、利用教育学视角的保护和研究等有效手段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人文素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得到提升,城市得到发展,文化得到传播,人民提升境界,达到最终受益为目的为根本。甘肃省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的建设及保护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通过正确方法以保护为主、传承发展、政府主导、长远规划等有实效保护的原则来对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会对本地区文化遗产建设起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世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与规范问题[J].学习与实践,2006,(09).

[2]崔瑞雪.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特点的分析及分类的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3]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6,(01).

[4]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J].學习与实践,2006,(11).

[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8.

[6]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冷思考[N].中国文化报,2016-07-08.

[7]李娜,武建玲,覃岩峰,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N].郑州日报,2018-03-11.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现状
我的兰州梦
兰州石化推进改革正当时
兰州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