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项新的遗产类型,涉及多种学科及领域,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效应,近年来在我国的研究热度逐渐升温,但是农业文化遗产涉及多种学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仍不够深入,而垛田作为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之一,位于我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江苏兴化里下河腹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僅形成了垛田这种特有的土地利用方式,还形成了以垛田生产为基础的渔业和船业等的文化结晶,独具一格的垛田地貌与丰富的精神底蕴,不仅风景怡人,而且物产丰饶,有着极高的经济、文化、审美价值。
【关键词】:兴化垛田,文化景观,农业文化遗产,遗产保护
江苏兴化垛田是江苏中部兴化里下河水网地区独有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与农业景观,是一种高出水面1米乃至数米的台状高地,当地人民在湖荡沼泽地带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成垛,垛上耕作,形成垛田,垛田地貌特殊,土壤肥沃,景色秀丽,至今已有 600 年左右的历史。兴化垛田的形成和变迁,也是对兴化人民智慧的肯定及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见证。
在江苏兴化垛田的研究方面,目前,国内有关垛田的研究持续升温,成为政府、学界日益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对垛田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把握,本文以垛田这个独具特色的农业地区文化景观作为研究实例,通过对垛田的自身地理特征及周围人文环境等的走访调查,结合相关文献理论,对其进行整体的深入研究,对其文化景观价值进行合理的梳理和研究,也为其他农业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提供经验和参考。
兴化垛田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水乡特征十分明显,与此相对应的是垛田景观层次不仅限于春季,而且随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状况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整个兴化垛田区域内田青水秀,蔬菜飘香,不仅如此,独特的地理地貌使得当地各种淡水鱼虾聚集,有“江北淡水产品博物馆”之美誉。
垛田是一个和谐、科学的农耕系统,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产物,充分代表了中华农业文明中天人合一、和谐自然的传统哲学第一,因地制宜的耕作体系。垛田是一个农林渔的生态系统,垛田地下水上升湿润的“湿阵”线,对池杉、水杉等耐湿树木生长十分有利,在垛田上发展林业,优势明显。与传统粮食作物种植相比,林下种植蔬菜不仅经济效益高,而且营养价值高。林下以蔬菜种植为主,垛田土壤肥沃,养分含量高,利于蔬菜生长;河沟内则发展渔业,通过放养鱼苗,充分利用水资源。这样形成了“垛-菜-林-渔”立体生态体系。
此外,垛田四周被水环绕,是一种典型的湿地生态农业景观。与单一的陆地耕地相比,这种独具特色的水陆结合的耕地形态对稳定区域气候,调节局部气候有显著作用。一方面,垛田的水体通过水分蒸发作用增加垛田空气湿度,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诱发降雨,另一方面,水体中生长的绿色植物和藻类及泥炭沼泽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累积并贮存碳的作用。
目前,依托垛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当地先后建成万亩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万亩贡禾牌优质大米生产基地、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五千亩蔬菜生产基地、千亩蚕桑基地,生态农业迅速崛起。当地还大力开展旅游观光农业,举办“油菜花旅游节”等活动,各类乡村旅游活动蓬勃发展,农家乐、休闲垂钓、夏赏荷花等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虽然垛田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较高的学术价值,但是除了出现在文人墨客的描写与抒情中,学术界对其的专题关注和研究却寥寥无几,而随着现代文明的日新月异的演进,垛田在地形地貌、传统技术、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受到较大的冲击,甚至有消亡的可能,再加上粗放的旅游业使得垛田商业化气息也越来越重,对垛田的研究与保护的脚步必须要刻不容缓。
本文认为:作为一个典型农业社区,兴化垛田文化景观遗产的形成与发展,围绕着垛田耕作及垛田发展演变的顺利、有序进行,当地人发展出了一系列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了“时空”一体的文化结构,形成了精巧复杂的文化体系。为实现对兴化垛田的保护,必须从根本入手,合理调研垛田情况,然后再配合以尊重其文化空间深层结构逻辑为前提的垛田保护与传承工作,在尊重兴化垛田文化传统的前提下配合发展其他产业,以实现文化遗产的有效、可持续保护。
【参考文献】:
[1] (民国) 李恭俭.续修兴化县志[M].卷三.民国33年铅印:25.
[2] 刘黎明.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69.
[3] 神奇垛田编写组.神奇垛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213.
作者简介:杨垒(1993.1~),女,山东省聊城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级硕士,设计艺术学景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