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剑
【摘要】:泸水市是以一个以农村农业为主的县分,整个市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林业产业发具有很大潜力,是未来泸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柱。特别是林权制度改革后人民群众成为林木林地的主人,林业生产的经营者。但是我市广大人民群众林业经管理体经营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目前林业管理体制落后,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县林业产业的发展。只有从根本上调动和保护林农经营林业的积极性才能全面促进泸水县又快又好的发展。
【关键词】:泸水林业; 林业生产; 积极性
1、影响泸水林农经营林业积极性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客观和主观两个面。
1.1客觀原因
1.1.1泸水林业管理机制以权力机制为主,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我县林业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其管理机制主要是行政性权力机制,这也是我国林业管理的普遍机制。单纯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强化行政管理手段无疑是必需的。然而,管理不仅仅不行政管理,即或是行政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必须运用市场机制,运用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宏观经济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基础性作用。这一性质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林业经济管理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市场起基础性作用,人们的林业经济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市场的色彩,要服从市场规律的要求,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行为的主要目标,这就对强化宏观林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市场效应的影响使得林业经济管理手段变得更为重要。而一些过去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由于市场的作用而显得无能为力。这一变化表明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的林业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更应注重市场利益和竞争机制的运用。
1.1.2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要从事林业生基本上在十年以后才能初见成效。而农业生产只需一年或半年就能收益。我县林农生活困难,经济条件不足,为了最大程度地解决温包问题只从事见效快的农业生产而没有更多精力来发展林业生产。
1.1.3地理条件限制,我市处于怒江峡谷纵深地区,地理位置山高坡陡,发展林业生产一是投资大,二是施工困难,给林业生产客观上带来条件制约。另一方面由于我市大部分林农都居住在半山腰一带,海拔高,小源不足等条件严重制约了林业的生产。绝大部分林农只能在房前屋后发展一小部分经济林木,不能从事大规模的林业产业发展。
1.2主观原因
1.2.1我市人民群众文化程度低,林业生产技术落后。我市林生产者基本以农业生产人群为主,这部分人群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吸收和借鉴先进技术能力较弱,再加上出外学习机会较少,导致林业生产对人民群众人民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认识不足,从而也就形成了对林业生产没有积极性。
1.2.2传统观念影响,长期以来我市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广大群众普遍认为只有发展好农业生产才是硬道理,没有用长远眼光去看待事物的发展。而我市耕地面积较少,林业用地面积相对较大,占到我县土地面积的70%以上,以后群众增收,经济发展更大程度将会依赖于林业生产。
2、目前泸水县农业生产已基本饱和,农业生产已没有更大的开发和发展空间。今后泸水市要全面提高经济发展就只有从林业上想办法,充分发掘林业潜力,依靠林业来全面提升全市的经济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推动广大林农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本人认为什么要推动广大林农的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利益推动
2.1.1补助,补助是指国家或地方财政对生产经营者的无偿的资金扶持,是财政的一种职能,也是财政通过支出政策调节经济的一种手段。补助可以增加生产经营者的收益,从而促使生产者的边际成本曲线下移,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生产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支配下必然增加产量。对于具有外部效益的生产活动中,生产者只愿意根据私人边际成本(MPC)与私人边际效益(MPB)相等的原则提供一定数量(Q0)的产品,由于外在效益(MEB)的存在, Q0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这时财政给予生产者一定数额的补贴,促使私人 边际成本曲线下移,均衡产量由Q0增加到Q1,社会福利增加。在森林生态经济活动中,对森林采取保护性经营一般具有外在效益。因此,在财政许可的情况下给予扶持是非常必要的。在调整林区产业结构过程中,生产经营者由于资本,技术及管理经验的缺乏,生产成本一向较社会平均水平为高,收益水平就比较低,因此为了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进行补助也是非常必要的。
2.1.2合理收益分配, 收益分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补偿机制能使生态效益能够足额地得到补偿,由于补偿收入与市场疲软与否关联程度不大,而且可能会得到超额利润。从一开始就推向市场,加上国家的政策,财政支持,林业建设不仅能建设好,而且投资者的收益也能得到保证。利益机制主要目的是激活微观林业主体,调动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为了使林区培育森林有内在的动力,必须采取如下基本决策:⑴增加对林区的投入,为建立激励机制奠定基础;⑵;建立科学的收入分配制度,从经济上稳定和激励工作人员;(3)提供发展机会;(4)适当合理地应用精神激励,强化管理激励机制。当然仅有这各内在的动力是不够的,还要有强大的外部力量来推动,但必须要在有了内在动力的前提下,采取措施施之以外部动力,才可发挥应有的作用。
2.2改变投资模式
2.2.1理顺投资渠道,改善林业投资环境
林业建设与经营,只有当林业的初级产品与加工、销售、科技、教育等连接为一个整体时,才能够提高效益。在我国林农经营的细小规模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都难以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场的规模只能逐步地扩大。公司从3~5个林农形成的小规模林场开始起步,虽然效益相对较小,但风险也小.这样,一方面公司和市场之间有一个比较充足的磨合的时间,公司能够较好地掌握市场信息和市场波动的规律:另一方面公司和林农彼此对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有一些思考,并在机制上对如何提高效率、保障双方的利益等问题提出可行的方案。此外,公司还可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去认识林业建设的外部环境、政策环境等问题。公司始终应该把林场的效益放在首位,使参加林场的林农能够真正获得经济利益,调动其它林农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逐渐形成自我积累和滚动发展的机制。
2.2.2林业资本运营的筹资模式,社会资本运营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以资本增值为目标的经营管理方式,是深化国有林业企业改革和从整体上搞活林业经济的重要思路,林业资本运营作为林业企业经营的高级形式,有利于盘活国有林业资产存量,有利于国有林業企业的扩张。林业资本运营的发展必将推动现代林业企业制度的建立,推动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预见,林业资本运营将成为林业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针对林业产业筹资的难点和问题,林业企业要把所拥有的一切有形资产与无形的存量资产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增值,就必须解放思想,深化林业企业改革,使林业企业由政府及林业管理部门附属物的地位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同时作为资本运营主体的国有林业企业,就必须合理制定筹资策略,选择适宜的融资模式,实现筹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2.2.3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以保障各方收益的获取
收益分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补偿机制能使生态效益能够足额地得到补偿,由于补偿收入与市场疲软与否关联程度不大,而且可能会得到超额利润。从一开始就推向市场,加上国家的政策,财政支持,林业建设不仅能建设好,而且投资者的收益也能得到保证。
3、提高生产者素质
3.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将林业现有体制,林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林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深入广泛地宣传到林业生产的最基层当中,让林业生产者充分认识林业生以群众生产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大程度地推动其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使林业生产者充分掌握林业生产技术,提高效率增加收入,从而促进其林业生产的积极性。
3.2组织学习考察,由政府或林业管理机构分批分次地组织林业生产者去林业生产先进的地区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让他们充分体会林业生产对生态和谐,经济发展,人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推动林业生产者对林业生产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分析,泸水县的林业生产是具有巨大潜力的,林业生产者的林业生产积极性也是可以从根本上推动起来的。只要从根本上把林业生产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泸水的林业就可以产生跨越式的发展。从而推动泸水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森林生态经济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