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颖萍 赵存东 赵文晶 魏娜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及高等教育质量的逐步提升,我国国际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提高国际学生招收与培养质量,保证国际学生管理水平是我国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文章以太原理工大学为例,从国际学生的招收、培养、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现存问题及成因,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国际学生;招收;培养;管理;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得益于我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不断进步的科技、深厚的文化底蕴,国际留学市场上逐渐兴起“留学中国热”。我国教育部于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1],并在同年发布的《留学中国计划》中提出,扩大国际学生的招生规模,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2]。2016年,《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改进来华留学教学和管理,提升来华留学人才培养质量,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增强来华留学吸引力,扩大来华留学规模,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3]。教育部、公安部、外交部联合发布的教育部第42号令《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也为国际学生的招收、培养和管理工作提供了纲领性文件。[4]
近几年来,在国际形势的推动与国内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我国国际学生的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际学生的招收、培养与管理工作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文章以太原理工大学为例,结合工作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厘清现存问题,探索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推动国际学生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际学生招收、培养与管理工作中的现存问题及成因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来华国际学生规模突破44万,较2012年增长35%[5]。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十九大新闻记者招待会上提到,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6]。太原理工大学作为中部地区的一所地方高校,在来华留学发展大潮中,从2012年到2017年,国际学生数量实现了从个位数到400的突破。目前,该校的在校国际学生有430人,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虽然太原理工大学国际学生的招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在国际学生的招收、培养和管理工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国际学生招收问题及成因
1.国际学生占比低
山西省国际学生招收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该省高校的在校国际学生人数较少,与在校中国学生数量相比占比较低。纵观世界范围内的高校国际学生招收情况,国际化程度高的大学在校国际学生的比例达16%~20%,国际学生比例最高的大学达30%以上。例如,美国佛罗里达科技大学(Florid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FIT)在2015-2016学年有33%的本科留学生。太原理工大学的在校国际学生虽然占全省国际学生的50%以上,但在校国际学生仅占全校学生的1.1%。
2.生源结构不合理
太原理工大学的国际学生生源主要集中于“一带一路”沿线的亚非国家和地区,欧美国家的学生数量极少,其比例未达国际学生总人数的1%,国际学生的生源结构亟待优化。
3.生源质量不高
太原理工大学地处内陆,受地理位置及其开放程度限制,该校国际学生招生优惠政策有限,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有限。截至目前,该校本科尚未设立全英文授课专业,硕博士研究生全英文授课专业已于2017年启动,但涉及专业范围有限,只要求每个学院提供3门英文授课课程,绝大部分专业授课语言仍为汉语,对高精尖的国际复合型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总体来看,太原理工大学的国际学生生源质量一般。
4.国际学生报到率较低
虽然学校在招生工作上努力开拓,积极宣传,报名人数不少,但实际报到率却不高。2017年,太原理工大学共收到1000余份国际学生的入学申请,后录取446人,实际报到仅有215人,报到率不足50%,给学校招生计划的完成造成了一定困难。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际学生招生工作起步晚,教育国际化尚处在初级阶段。欧美国家的教育国际化由来已久,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经历了快速发展,并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盛行[7],如美国的“林肯计划”[8]、欧盟的“伊拉斯谟世界计划”[9]、日本的“加强大学世界拓展力事业”项目[10]、澳大利亚的“科伦坡计划”[11]等。与之相比,我国的教育国际化仍处在起步阶段,各方面工作仍在摸索当中[12][13][14]。在此背景下,太原理工大学的国际学生工作更是近年才获得重视,国际化各方面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第二,招生策略被动,宣传渠道单一。改革开放以来,高考成为中国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高校尤其是一流高校成为稀缺资源。太原理工大学作为“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高校,在国内学生招收市场中有一定的優势。但置身于国际留学市场,其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的国际化程度不够;在国际学生招收工作上,坚持“守株待兔”式的老路子,主动出击吸引优质国际人才的力度不够。
第三,学校国际化专职机构有待健全。太原理工大学在国际学生的招生宣传、人员配置、学科设置、管理服务等方面尚未设立专职机构,国际学生的招生工作难以推进。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ACE)发布的2017年《美国大学国际化调查报告》显示,美国的高校中通常设有专门的国际化办公室,并专门委任高级官员负责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各项工作,这成为美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强劲助推力[15]。教育部第42号令的第二十二条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明确承担国际学生管理职能的工作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国际学生的招收、教学、日常管理和服务以及毕业后的校友联系等工作”[16]。国内有高校设立此类机构,并由其统筹国际学生的招收与管理工作。例如,同济大学设有留学生办公室,负责国际学生的招收与日常管理工作。目前,太原理工大学尚无类似机构,也没有专职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招生工作的拓展。
(二)国际学生培养和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成因
太原理工大学提出,“十三五”期间,该校将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高校作为重点目标,并将国际化作为三大发展任务之一[17]。国际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学校国际化的工作内容及重要指标。近年来,太原理工大学的国际学生规模逐渐扩大,但该校在国际学生培养、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
1.语言障碍导致专业授课难度增大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是欧美国家开展教育国际化的天然优势。太原理工大学除2017年招收的部分研究生拟采用全英文授课外,其他80%的学生均采用中文授课。尽管学生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已强化学习至少一年的汉语,并通过新汉语水平四级(HSK4)考试,但语言仍然是专业课学习的主要障碍。2017年,太原理工大学尝试为部分国际研究生开设全英文授课专业,然而对于该校绝大多数国际学生而言,英语并非他们的母语,语言仍然是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2.学科设置国际化程度不足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教育学科的设置必然发生根本变革,符合自身兴趣与职业规划的专业设置是国际学生选择学校的重要考虑因素。当前,太原理工大学部分专业设置尚未与国际并轨,学科设置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环境及国际学生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学生的培养质量。
3.传统教学与课程考核方式尚未满足国际化要求
目前,太原理工大学在国际学生教学上多采用大班授课形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占主导,学生缺乏主动性。在考核上采用传统期中或期末试卷考试的方式,一张试卷确定成绩高低,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单调的考核方式导致考核内容具有局限性,未能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态度。
4.与中国学生的“趋同化培养与管理”程度不高
就世界范围而言,趋同化培养与管理已成为国际学生培养管理工作的主要模式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转变过去对国际学生的“差异化”“特殊化”培养管理模式,逐渐形成了中外学生采用趋同化培养与管理模式的共识[18]。这一模式旨在对国际学生与本土学生采用相同的培养管理流程与方式,增进文化交流,促进知识融通,节约培养成本,提高管理质量。然而,由于国际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语言、历史、文化、宗教背景,导致国际学生在留学初始阶段跨文化心理适应性问题较为突出。加之高校教师与管理人员在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常对国际学生降低要求,甚至对国际学生优先化、差别化、特殊化对待,直接导致培养和管理工作的各项成本增加,难度增大,不利于中外学生的文化互通。
三、改善国际学生招收、培养与管理工作的策略分析
(一)国际学生招收策略分析
1.拓展招生渠道,建立融洽合作关系
为了吸引国际学生,学校应开拓思维,积极规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通过参加国际教育展、海内外校友会、与国际院校的合作等多种渠道,在稳步发展亚非地区招生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对欧美国家学生的招生宣传力度,主动出击,主动推介,力争提高学校在海外的知名度。
2.响应国家号召,拓宽招生平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我国教育的对外开放事业,尤其是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指导。学校应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招生工作。积极申报“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各国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做好准备。
2017年,太原理工大学积极申报并获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开启了国际化发展的新平台。在今后的工作中,需严格遵守“围绕战略、精准投放,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发挥优势、互利共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基本原则,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區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开展“订单式”招生、“订单式”培养,开拓国际合作平台。
3.成立国际学生招生领导组,统筹协调国际招生工作
学校可以成立国际学生招生领导组统筹管理招生工作。高校领导层应具备国际化视野,立足本校、放眼国际、统筹规划、全面布局,主动“走出去”,把国际学生“引进来”,同时确保国际学生招生部门与各院系有效对接,为后续的专业培养及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国际学生的培养与管理策略分析
1.完善预科体系,克服语言障碍
学校应设计一套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预科课程,既要满足学生语言技能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技能的需要。除基础汉语课程外,还可开设专业及生活应用等方面的课程,开设学生辅导中心,提供个性化辅导方案,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及跨文化交流奠定良好的语言与专业基础。
2.优化学科设置,吸引优质人才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指引下,集中力量布局优势学科,整合创新资源,积极促成中外合作办学、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国际人才联合培养,全面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2017年9月,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学校应本着突出学科优势的原则,以化工专业为龙头,以传统重点专业如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工程、矿业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工程、信息工程、水利工程、电气工程等为特色,辐射其他学科,实现重点突出、专业多样,增强学校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
3.优化教学方式,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对于国际化人才管理者而言,要全面布局,整体规划,完善国际化学生培养模式,优化国际学生管理机制,探索新型国际学生教育方式。国际化学生的培养是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构成内容,要加强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推进智能课堂与智能校园建设,提供国际学生教育的技术保障。创新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开发慕课(MOOC)、大众开放在线研究课(MOOR)、私播课(SPOC)等在线双语或多语教学模式与资源,增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实力。
4.组建国际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离不开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教师。学校应定期根据专业领域、技术层次对专职教师进行定向培养,积极委派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学习、培训,鼓励归国教师开设双语或全英文授课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国际化。
5.积极开展国际学生文化适应性的研究
国际学生的培养应以全面提升国际学生“知华、友华、爱华”的意识为己任,以培养“亲华”的优秀国际学生为目标[19][20]。在具体工作中,及时为国际学生提供跨文化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开展丰富的文化体验与实践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
6.打造国际化、标准化的硬件设施
高校在不断提升教学科研软实力的同时,也要重视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国际化、标准化的硬件设施,是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学校要在现有的教学及生活设施基础上,建设多媒体智能教室、国际标准的活动场所及公寓,为国际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便利。
7.制定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
为使国际学生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国际化,高校要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一系列规范与具体管理措施。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专业的管理队伍建设,及时了解学生动态;积极贯彻“以管促教”“以管促学”理念,科学管理、细致服务;建立完善的国际学生社团(如国际学生会等),实现国际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目标;建立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相关部门间管理信息的互通共享;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学生培养、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提供保障,通过管理的“四化”,即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实现高效的国际化管理。
8.健全全社会广泛参与国际学生工作的体制机制
2017年10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2017-2018年度《全球教育监测报告》(GEM Report),其中指出:“教育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政府、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都与其脱不了干系”[21]。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国际学生成为教育链上新的一环,国际学生来华求学的过程,同时也是输出本国思想文化与先进技术的过程,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与国际化水平,还能为地方社会经济作出一定贡献[22]。因此,需要健全全社会广泛参与国际学生工作的体制机制,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关注与配合学校对国际学生的管理,促进交流,保证国际学生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国际学生的招收、培养与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在国家教育“十三五”规划下,今后几年将迎来国际学生工作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相关工作逐步成熟、不断完善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而新时代的国际学生工作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中外交流,促进国际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国际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工作策略,稳妥推进国际学生的招收、培养和管理工作,共筑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E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2018-03-01.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留学中国计划》的通知[E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20/moe_ 850/201009/t20100921_108815.html,2018-03-03.
[3]新华社. 中办、国办印发 《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9/c_1118775049.htm,2018-03-03.
[4][16]教育部. 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5/t20170516_304735.html,2018-03-03.
[5]王辉耀,苗绿.国际人才蓝皮书: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R].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新华网.陈宝生: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2/c_129724590.htm,2018-03-03.
[7]李盛兵,刘冬莲.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理论的演变与新构想[J]. 高等教育研究, 2013(12):29-34.
[8]張德启.塑造世界公民: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林肯计划[J].全球教育展望, 2009(10):61-65.
[9]魏华, 卢黎歌,李华.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伊拉斯谟世界计划” 案例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2):104-108.
[10]秦东兴.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路径——以 “加强大学世界拓展力事业” 为例[J]. 中国高教研究, 2017(3):72-77.
[11]徐晓红.论澳大利亚八校联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及启示[J].高教探索, 2013(3):64-68.
[12]苏敏,虞荣安.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渊源与现状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84-88.
[13]孙刚成,宋紫月.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路径[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4):43-49.
[14]李连涛,田敏.基于历史视角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3):8-10.
[15]Brajkovic, L.,R.M. Helms.Mapp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US Campuses[J].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018(92):11-13.
[17]太原理工大学.学校简介[EB/OL]. http://www 2017.tyut.edu.cn/info/1033/1356.htm,2018-03-01.
[18]徐艳春,李文武,鲁玲.高校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6(43):11-12.
[19]徐乾.来华留学生管理模式浅议[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10):6.
[20]刘京辉.在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 2017(3):4-7.
[21]徐玲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2018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关注教育问责制[J].世界教育信息, 2017(24): 34.
[22]新华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21/c_1122148432.htm,2018-03-07.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