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辉 韩月娇
摘 要:对7A04铝合金460℃固溶后进行水冷和水冷+深冷不同淬火方式,并在120℃时效对试样进行了金相组织分析、硬度测试及DTA分析。硬度测试结果为水冷+深冷>水冷,DTA与金相组织分析结果为水冷+深冷的析出温度区间大,析出物含有较多主要强化相η相,同时也含有S、T相,水冷的析出物析出温度区间较小,析出物含有较多主要强化相η相和少量S、T相。
关键词:7系铝合金 时效处理 DTA分析 硬度
中图分类号:TG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2(a)-0092-027系铝合金为Al-Zn-Mg-Cu,具有比强度高、易于加工成型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广泛应用于航天及汽车领域里汽车、飞机等的受力结构件[1-4]。7系铝合金是一种可热处理的铝合金,主要是以析出沉淀相来强化,因此时效处理是提高这类材料的一种主要的强化方式。近年来,随着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对7系铝合金的硬度、强度、韧性和抗应力腐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些性能要求,国内外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5-6]。
以7A04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冷却方式对其组织性能及析出的影响。
1 试验方法
本试验使用7A04铝合金棒材,其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
1.1 热处理工艺
本试验使用7A04铝合金棒材,采用热处理工艺。
工艺1:460℃固溶100min+水冷+120℃时效处理18h。
工艺2:460℃固溶100min+水冷、深冷+120℃时效处理18h。
1.2 试验方法
组织观察采用金相显微镜,硬度测试使用布氏硬度计,DTA测试采用ZCR-B型差热分析仪。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组织分析
经过水冷以及水冷+深冷处理后,冷却速度较快,晶粒细小,晶界长度大,同时都有大量的析出物出现,且经过深冷处理后的析出物更多,晶界以及析出物的存在阻碍位错的运动,进而提升铝合金的强度,因此两种处理方式均对7A04铝合金有细晶强化和第二相粒子强化作用,提升铝合金的硬度以及强度。
2.2 硬度结果分析
7A04铝合金硬度为130HB左右,经过水冷和水冷+深冷后的硬度分别为187HB和190.5HB,从结果中可以看出(见表2),两种工艺均提高了7A04铝合金的硬度,且两工艺相差不大,但金相组织中看出经过深冷处理后的析出物更多,因此可以判断出,水冷处理后产生的析主要出物为主要强化项η相,含有少量S、T相,深冷处理的主要析出物为次要强化项S、T相。为验证此结果,又单独进行了工艺460℃固溶100min+深冷+120℃时效处理18h的硬度测试,硬度结果为155HB,强化作用较小,说明其析出相主要为S、T相,证实了此规律。
2.3 DTA结果分析
从结果中得出,水冷处理后的7A04铝合金的连续溶解析出区间为60℃~70℃和200℃~220℃,水冷+深冷处理后的7A04铝合金的连续溶解析出区间为55℃~70℃、200℃~210℃和225~265℃,而水冷处理后的大部分析出相为主要强化相,深冷处理后的大部分析出相为次要强化项,因此可得出:60℃~70℃为主要强化相的析出温度,200℃~260℃为次要强化相的析出温度。
3 结论
(1)工艺1和工艺2对7A04均有较好的强化作用,提高了7A04铝合金的硬度。
(2)工艺1处理后析出物为η和少量S、T相,工艺2处理后的析出物为水冷处理时析出的η相和少量S、T已经深冷处理时此处的S、T相。
(3)60℃~70℃為主要强化相的析出温度,200℃~260℃为次要强化相的析出温度。
参考文献
[1] 尚勇,张立武.高强铝合金的热处理技术[J].上海有色金属,2005,2(26):98-102.
[2] 曾渝,尹志民,潘青林,等.超强铝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2,6(33):592-596.
[3] 李海,郑子樵,王芝秀.过时效-重固溶-再时效处理对7055铝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4,3(25):57-61.
[4] PARK JK,ARDELL AJ.Microstructure of the commercial 7075 Al alloy in the T651 and T7 tempers[J].Metalluigical Transaction A, 1983(14):1957-1965.
[5] SRIV ATSANT S.Miscrostructure,tensile properties and fracture behavior of aluminium alloy 7150[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1992(27):4772-4781.
[6] BERG LK,GJONNES J,HANSEN V.GP-zone in Al-Zn-Mg alloys and their role in airtificial aging[J].Acta.Matre,2001(49):3443-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