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喆
〔摘要〕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协调、彼此整合、协同共进。其中机制建设至关重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应注重实践过程中的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形成包括理论引领机制、主体素质提升机制、内外环境净化机制、载体运作承载机制、政党形象塑造机制等在内的良性运行机制。
〔关键词〕
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态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8)04-005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管党治党的理论和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是极具时代特色的内容。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命题,指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同时,规定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界定。指出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在十八届中纪委七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育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1〕2017年6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吕梁革命老区时,再次强调要“建设正气充盈的党内政治文化,努力实现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在十八大以来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2〕
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黨独特的文化形态,是加强党自身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提升,是党的建设的深层次基础性建设,直接影响党内政治生活的质量,是形成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丰厚土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协调、彼此整合、协同共进。其中机制建设至关重要。机制是一个系统中内在规律的表现形式、作用过程及运行方式。好的机制具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功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应注重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构筑实践运作中的良性运行机制。
一、理论引领机制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行动的动因和绩效的前提是理论的科学与务实。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突出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底蕴和科学指向。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类解放斗争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3〕这一思想体系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社会历史领域的基本规律,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有科学、先进的理论作引领、为指导,才能确保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构建理论引领机制,是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根本政治前提和最重要的政治保障。
构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引领机制,一是开展常态化的理论教育。理论教育要真正入脑入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不断升华的过程。为此就要持续不断地进行理论灌输。当前,理论教育的重点就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这一新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认识蕴含其中的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革命性,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把理论学习与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以及今年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引导广大党员增强理论自信,内心真正认同, 行动自觉践行。二是突出信仰教育。党内政治文化是一种信仰型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内长期形成的政治倾向与政治心理, 维系其一贯的稳定性有赖于党的理想信念的整合能力和凝聚力量, 有赖于发挥理想信念对党的发展的方向指引和动力支撑作用,呈现鲜明的信仰文化的特征。〔4〕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时明确“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指明了信仰的核心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把共产党员的信仰置于重要位置,牢固树立信仰意识,并付诸于为信仰而奋斗的实践当中。三是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把学习掌握科学理论同改革创新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结合起来,着眼于科学理论的实际运用,在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上下功夫、见实效。
二、主体素质提升机制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的所有群体和个体。群体即各级党组织,个体即全体共产党员,同时还有一个特殊人群,即作为“关键少数”抑或“执政骨干队伍”的领导干部。由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对象包括党员、党组织、领导干部。由于划分层面和各自特质的不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针对党员个体,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突出倡导并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作为党内文化一个子系统的党内政治文化,价值观是其核心所在,它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政党,就在于有一种每一个党员对具有自身特质的价值观的信仰和认同,并由此形成政治认同感、组织归属感和行为忠诚度。因此,针对党员个体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积极倡导并大力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共产党人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践行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彰显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基本评价标准的价值观。集中一段时间在全党开展共产党人价值观教育,并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使共产党人价值观贯穿于每一个党员的思想意识当中,落实到每一个党员的实践行动上,以此强化共产党人的政治文化认同,凝聚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
针对党组织群体,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注重强化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党的各级组织包括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其中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组织层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组织力”作为管理学的概念而应用于政治学领域,同时突出政治功能,反映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站位、新要求。对于基层组织来说,组织力就是基层组织凭借自身的组织体系和组织资源,对社会进行引导、整合和动员的能力。〔5〕这些年来,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放在提升服务功能上,而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上有所淡化和忽视,削弱了基层党组织作为政治组织的本质属性。政治功能是党组织根本性、首要性的功能。只有政治功能强大了,引导、整合和动员的组织力才能得以体现。强化政治功能,就要严格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和“三会一课”等内容,通过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和规范,营造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的浓郁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
针对“关键少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提倡领导干部發挥率先垂范作用。领导干部作为整个社会和党组织的骨干,一方面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承载者,另一方面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塑造者,具有特殊的政治影响功能和道德示范效应。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念、政治信仰和行为方式会形成“领袖意见”,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效仿和学习的榜样,具有导向性和标杆性,能够起到引领和表率作用。因此,在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领导干部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修养,坚定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塑造高尚道德品行,坚守一种信仰,营造一种风气,提倡一种追求,引领一个方向,以自己的模范言行让党员干部感受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所带来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强大力量。
三、内外环境净化机制
文化建设都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不例外。构建内外环境净化机制,是确保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得以有效开展并产生实效的重要保障。
在外部环境净化上,坚决抵制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想文化的影响。当今全球视野下,存在着三种形态的思想文化,即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封建主义思想文化。所谓腐朽思想文化,就是指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这两种文化形态中存在的与先进意识形态相悖的文化。诸如等级观念、官本位、一言堂、裙带关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落后文化成分,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无政府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错误甚至反动思潮。这些文化糟粕交融混杂、伺机发声,形成有害的政治文化,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很大冲击,是一些党员干部腐败变质的重要思想文化根源。因此,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抵制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想文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真正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旋律。
在内部环境净化上,坚决清除党内“潜规则”。 这些年来,在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存在着影响党内生活健康运行、败坏党员干部作风的“潜规则”。 党内“潜规则”实质上是一种不良文化心态和消极文化现象,它与党内“显规则”背道而驰,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成为一些党员干部司空见惯、心照不宣的畸形政治现象,成为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危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突出问题。清除党内“潜规则”,一要消解党内“潜规则”的腐蚀能力。一方面,大力弘扬党内和社会层面的主流价值观,用科学的政党理念和先进的文化意识代替鄙陋的人情文化、关系文化、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革除体制机制的弊端,消除阻碍发展的顽障固疾,剔除影响和损害党的肌体健康的毒瘤病症,斩断党内“潜规则”赖以生存的利益纽带。二要增强党内“显规则”的约束能力。党内“潜规则”之所以有存在的市场,与党内“显规则”不完善或作用发挥不够密切相关。“显规则”不健全,“潜规则”就会伺机补入;“显规则”不科学或运用不到位,“潜规则”就会趁虚而入。因此,一方面要坚决维护现有党内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严格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另一方面,要补充完善亟需运用于党的建设实践的新的党内法规,形成党内法规制度的完备体系,堵塞各种制度漏洞,增强党内“显规则”对党内政治生活和党的各项工作的约束力。这样,党内“潜规则”才会失灵,党内“显规则”才能彰显主导性、权威性和影响力。
四、载体运作承载机制
组织载体的创设。中国共产党是有组织的集合体,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通过各级党组织来加以实现。各级党组织承担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领导、组织、协调的重要任务,通过各级党组织传达并落实上级党组织的各项决策、重要指示,把党的意志转变为全党的共同行动,把党组织的决定转变为全体党员的自觉行为,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科学的组织载体能够全面带动党内政治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保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科学化、有序化。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设置要体现科学性、灵活性和实效性的统一。如针对非公组织、社会组织党员数量少、流动性大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党支部、党小组,并积极沟通,保持与上一级党组织的顺畅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方向。
制度载体的创设。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党内各项法规制度是党内政治文化基本内涵和精神的凝固形态,对党员和党组织的政治活动、政治行为和政治价值导向起着规范和制约作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党内政治文化才能以比较完整和规范的形式存在并彰显其政治功能。一是在制度设计过程中严格按照依规治党、依法执政的要求。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制度法规,确保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按照更高标准、更为严格的要求来建设党内制度。使党内法规比国家法律具有更高程度的权威性,并充分发挥党内法规制度对国家法治建设的引领作用以及党员干部对全社会遵纪守法的带头示范作用。三是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保证党内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工作制度之间的完整配套和有机协调,既要避免制度的重复建设和彼此掣肘,又要填补制度的不完善之处,使之形成相互联系、互相协调、完备科学、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四是强化制度的执行。要坚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加强制度载体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的约束力和强制性,规范认真、不折不扣严格执行。
活动载体的创设。活动是承载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活动载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能增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能将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使其保持最佳优化状态。为此要不断创新党内政治文化的活动载体,增强党内政治文化的实际绩效。一是在活动内容上创新。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工作对象,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内容,使活动真正发挥出实效。比如通过“结对帮扶”“支部共建”等形式,实现党内党外政治资源、社会资源的有机配置;通过“数字党课”“流动党课”“掌上党课”等形式,构建“大数据+大党建”模式,为党员干部提供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最新内容和课程;通过整合党建活动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员理论学习、组织生活和文体娱乐活动,并向周边群众开放。二是在活动形式上创新。根据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以及不同层次、不同职位党员干部的认识规律和接受程度,考虑实际工作环境和客观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以此增加活动的新鲜感、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提出的“推广党支部主题党日,组织党员在主题党日开展“三会一课”、交纳党费、参加服务群众等活动。利用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开放式组织生活”〔6〕就是活动形式的创新。
传播载体的创设。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的创造具有一致性的重要作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关注文化传播的作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文化传播的新形式、新途径,推动党内政治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发展。主动地、有意识地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在中国共产党党内以及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一是促进传统传播载体的创新。要把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执政理念、核心价值观通过报刊、图书、影视等传统大众传播载体及时传递给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公众。在传播内容上注重理论灌输与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相结合,在传播形式上注重专家解读范式与党员群众参与模式相结合,在传播语言上注重理论色彩与情感色彩相结合。二是推动新兴传播载体的创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逐渐普及,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和“大数据”时代。国外学者认为:“凭借因特网,新社会运动被赋予了新的力量,在中国和世界各地都是这样的。”〔7〕要充分适应并有效利用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兴传播载体,如根据不同单位、部门的实际,设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党建网站,通过互联网实现党建动态、党建理论及党的知识信息等资源共享。同时,坚决防止封建文化糟粕和西方腐朽、错误文化思潮在网络空间的有害传播,断绝腐朽思想和错误言论肆意传播的渠道和场所,并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腐朽思想和错误言论进行有富有思想性、政治性、针对性的辩驳,净化网络虚拟空间的文化环境。
五、政党形象塑造机制
政党形象是一个政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彰显。通过政党形象,可以提供观察和评价一个政党胜任力、影响力、感召力的平台;政党也可以利用所展示的良好形象获取应有的政治资源。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表达,是形成良好政党形象的基本要素。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亟需关注政党形象塑造机制的构建。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伟大精神,保持固有形象。97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这些革命传统的红色基因,铸就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也是党在人民心目中塑造的良好形象的内在积淀。这些优良传统和伟大精神经受了历史的洗礼,依然有着恒久的价值。在新时代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就要继承传统、弘扬精神,使党的形象根深蒂固、历久弥新。
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塑造现实形象。党的良好形象的生成,一定意义上,是通过一个个党员个体和党组织群体的先进行为所呈现的放大效应而彰显出来的。因此,树立和宣传一批既有群众基础,又有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对于塑造党的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要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推出一批党性强、作风实、业绩突出的优秀党员干部和先进党组织典型,特别要选树一批群众看得见、学得到、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身边典型。要坚持用事实说話,用精神感召人,利用党报、党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多种宣介平台,采取新闻报道、专题访谈、影视作品、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报道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大力弘扬先进典型的公仆意识、为民情怀,充分展示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
注重外交传播,展示对外形象。开展外交传播是提升中国共产党形象的一条有效路径。对外传播要着眼于党的政治价值观、政治理念、治国理政方略的传播,特别是要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的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的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的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实践以及我们党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形成党的国际形象的新元素,增强中国共产党的世界影响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81.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6.
〔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社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4〕 仰义方,戴立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逻辑导向与路径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5).
〔5〕 赵大朋.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N〕.学习时报,2017-11-29.
〔6〕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EB/OL〕.http: //dangjian. people.com.cn/2017-03-28.
〔7〕 特里·N.克拉克,文森特·霍夫曼·马丁诺.新政治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责任编辑:朱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