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课堂之“异”现象的观察与反思

2018-08-07 09:06李青青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物品教学内容教材

李青青

【摘要】本文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语境使用率、教学内容处理方式、语用任务难度设置难度、情感目标六个方面,对参加同课异构的六节课的处理过程的异同进行分析与思考,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同课异构 教材内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A-0026-03

在一次区级赛课活动中,笔者观摩了六位老师的授课过程。授课使用江苏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Story time的板块进行教学。教学对象是同一所学校的六个班级,学生英语水平较为相似。观摩过程中,笔者发现六位执教者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语用输出要求等存在明显的差异。笔者认为在教学单元第一课时,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相似的,课堂的教学形式应该以合理的课时目标为中心。这六节课上的不同现象仅仅只是形式的不同,还是目标不同而引起的差异呢?笔者带着这样的问题,首先对教材做了初步的分析。

一、教材内容简析

该板块有6个教学主题,分别是Story time、Fun time、Cartoon time、Sound time、Song time与Check time。

(一)板块内容介绍

Story time是本单元的核心板块,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苏阳、苏海在新家询问个人物品摆放位置的小故事。故事下方有8个新单词,4个房间名称,4个家用物品名称。

Fun time介绍了一个游戏“Draw and say”。学生分享自己绘制的图片,并利用核心语言谈论图片中家用物品的位置。

Cartoon time是个趣味故事。Sound time是学习字母K的语音知识,该部分提供了含有字母K的例词和小诗。

Song time歌曲简单描绘了室内的物品,表达了对臥室的喜爱之情。

Checkout time提供了检测活动Look and say。教材不仅提供了活动的图片,同时还列出了语言表达的主要框架。

(二)板块与主题的关系分析

本单元的大标题是“Our new home”。纵观教材的各个板块,可以知道本单元突出 “家”的内容。单元的主要板块都围绕“家”展开。Story time中的插图传递的信息是:在苏海和苏阳的新家中,搬家工人正在搬运行李。妈妈正忙着将箱子的物品搬到不同的房间。苏海和苏阳因为刚来到新家,对家里物品的摆放位置不熟悉。在这样一个情境下,故事主人公使用特殊疑问词Where来询问物品位置是符合常理的。通过对话阅读,学生知道:家中物品需要摆放到合适的位置。Story time内容对主题“家”的支撑在于:家中物品的合理摆放。

三个板块所侧重的目的有所不同:Fun time提供了一个游戏形式,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家”的语境中,学会询问、应答物品的位置。Song time的歌词描述了一个物品摆放整齐的卧室。Song time内容对主题“家”的支撑在于:只有家中的各个房间物品摆放有序,家才显得更加整洁、美观。Checkout time提供了一个语用输出任务,用核心语言描述自己家的各个房间以及里面的主要物品。Checkout time内容对主题“家”的支撑在于:通过对家的描述,表达对家的喜爱之情。

结合单元各板块的分析,本单元的主题可以更具体地定为:介绍家里的各个房间的名称及主要家用物品的位置。

二、同课异构课堂上“异”的观察与思考

(一)教学内容有差别

有三位老师直接使用教材Story time内容,没有做任何改变。另三位老师对教材内容做了不同程度的再构。其中,一位老师的教学内容如下(下划线部分是再构内容):

We are moving into the new home. We want to put our things in away.

1.Su Yang:Mum, wheres my bag?

Mum:Its in the study.

Su Yang &Su; Hai:Lets put the bag in the bedroom.

2.Su Yang:Mum, where are my skirts?

Mum:Theyre in the living room, on the sofa.

Su Yang & Su Hai:Lets put the skirts in the bedroom.

3.Su Yang:Wheres my cap, Su Hai?

Su Hai:Is it in your bedroom?

Su Yang:No, it isnt.

Su Hai:Come and look, Su Yang. Your cap is in the kitchen!

Su Yang & Su Hai:Lets put the cap in the bedroom.

4.Su Hai and Su Yangs new home is nice and clean. Theyre happy.

经过再构,原本的故事内容更加完整,将“找东西”放置在整理新家的情境背景下。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就是核心素养的体现。这样的再构是执教者“用教材教”的教材观的体现。

笔者认为,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研究、琢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执教者才能把握以上教学内容。合理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师和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材语境的使用率高低不一

在教学过程中,这四位教师为了教授新知,仿照教材,自创了语境开展语言教学活动。有两位执教者紧扣教材情境设计教学环节。其中一位执教者的教学环节如下:

1.导入环节

(1)苏阳、苏海有了一个新家。可是,搬家公司员工把包裹搬进新家后,家里乱糟糟。

(2)妈妈在整理物品(教材图片信息)。苏海、苏阳也想把自己的个人物品整理好。

2.新授环节

(1)看全文图片,扮演苏阳、苏海,说一说要把哪些物品摆放好。

(2)通过听录音、看图,扮演苏阳、苏海,询问物品的位置。

(3)扮演苏阳、苏海,判断、辨别个人物品是否放在合理的位置。

3.巩固环节

(1)扮演苏阳、苏海表演对话。

(2)欣赏苏阳、苏海的改编歌曲“We love our new home”。

教材是一个范例。单元教学内容是核心语言的一个范例。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执教者一直让学生扮演苏阳、苏海,让学生浸润在一个完整的故事情境里,体会、模仿故事人物的语言。

(三)教学内容处理方式小同大异

六位老师都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处理教学内容。“总”即是整体感知文本,回答问题,了解故事梗概。What are they looking for?“分”即是逐图学习,了解细节。Where is my bag/cap?Where are my skirts?总:表演对话。由Where的三个问题统领语言学习活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分”的教学环节是精读教材文本,也是教学突破重难点的环节。六位教师在用时、教学方法上有明显区别。其中,四位老师利用Where is/are...问题检测学生是否读懂故事。检测完答案之后,教师便抛开故事情境,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大量操练重点句型。相比之下,教材内容的学习时间短,教材的范例作用没法得到彰显。因此,教与学的过程感觉是浮于表面。大量游离于教学内容以外的机械操练冲淡了对话的整体性。

有一位教师在“分”的教学环节中,围绕教材内容本身展开了多个教学活动。

1.Listen and choose.I want to put my __________ away. 整体感知段落内容。

2.Listen and answer Su Yang,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导入核心句型Where is/are...?

3.学生个别、集体扮演苏阳朗读问句。教师利用符号、肢体语言指导特殊疑问句的语调。

4.Listen and answer Where is/are my..?师生扮演人物问答,主要通过听,感知、模仿in the bedroom等核心词汇。

5.Listen and follow 模仿朗读段落。

6.Do and judge Lets put the bag in the kitchen/bathroom, OK?教师边说,边将包的图片放在不同的房间里。学生一边感知房间名称的发音,一边根据常识进行判断。

7.Look and say

Moving to our new home, moving to our new home.

Hooray, hooray, its great. (师生齐说小诗,提供语境。)

Mum, where is/are my...

Its in the...

Lets put the...in the...(教师指着板书提示学生复述对话。)

笔者认为,执教者充分利用教材语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课时语用任务设置难度不一

一节课的Post-task环节通常是学生展示本节课语言学习的成果。学生完成语用任务的情况是教师检测本课时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依据。语用任务的内容和要求需要与前一个环节while-task中的教与学相匹配。任务要求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检测信息的反馈。六节课中,多数语用任务高于教学内容。有位教师要求学生“Read the dialogue beautifully”。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指导语调,学生该怎么优美朗读?还有的教师要求学生“Make a dialogue without a book”……执教者的意图可能是让学生仿照课文,编新对话。学生没有图片支撑,没有核心句型的提示,该说些什么呢?

另一位老师设计的语用任务与教学过程是关联的。这节课的语用任务有两个层次:第一,四人一组,朗读对话。第二,四人小组根据板书复述图一、二或者图三、四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本组的实際能力选择相应的任务。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反复进行了有意义的听、说、跟读、复述训练,所以本环节的语用任务设置贴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展示非常真实、顺利。

(五)情感目标大小不一

语言的学习不仅具有工具性,还有人文性。六位老师都具有学科育人的意识。在课的结尾,有五位老师或通过诗歌、或通过文字、或通过视频表达了“I love my home”的感情。笔者认为,这样的学科育人方式属于“贴标签式”。首先,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这样的情感。其次,这个升华与故事内容不太匹配。主人公在新家找不到东西,很不方便,肯定不会有喜爱之情的。搬出这样的句子显然有点牵强。

有一节课的结尾没有这样的升华。这位教师将本课时的育人目标巧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找到个人物品以后,老师让孩子判断,到底是放在厨房、客厅、卫生间,还是放在卧室?这其实就是在教会孩子合理摆放个人物品。教师在每个环节都给学生同一个提示:我们应该将个人物品放在自己的卧室。这个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今后的生活、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其实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素养。对话学习结束时,主人公的物品也一一摆放到正确的地方了。故事主人公看着整洁有序的新家,开心地唱起了“We love our new home”的歌曲。这样的学科育人方式不刻意,顺理成章,却让学生记忆深刻。

六节课在教学内容、教材语境使用频率、教学训练重点、语用任务设定和情感目标定位都存在明显差异。笔者认为,这些差异来源于执教者制定的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结合以上课例,笔者认为:课时目标的设定要放在单元目标的背景中考虑,这样就不会孤立的进行某一板块的教学。课时目标的撰写需要使用具体的行为动词,这样有利于选择适合的教学活动,同时便于教师检测。另外,课时目标的撰写需要适当加入状语,如“在……的语境中”,避免开展无意义的机械训练。英语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制定课时目标,课堂行为才能精准、高效。

(责编 周伟琳)

猜你喜欢
物品教学内容教材
称物品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教材精读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