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伟 代红梅 孙吉东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Could)俗称毛海红、淡菜、青口,隶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柱目,贻贝科,为近海暖温性底栖双壳贝类,广泛分布于东海和黄渤海沿岸海域,主产区为浙江舟山海域[1-2]。厚壳贻贝个体大、生长快,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且具有滋补保健作用,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价格远高于贻贝和紫贻贝,为出口创汇产品[3]。我国厚壳贻贝主要养殖区在浙江舟山,特别在嵊泗县是最主要海水养殖品种,其养殖生产已有十余年历史,目前每年养殖数量达50亿~60亿粒以上,养殖方式主要为浮筏吊养,并有相当规模的底播增殖。其苗种来源全部为室内人工育苗,苗种主要产地为浙江、福建两省,山东和辽宁也有少量生产。人工繁殖季节从冬季至夏季,时间跨度较长。但目前育苗效果还很不稳定,各地厂家不同年份产量均有很大差异,往往不能满足增养殖生产的需求。笔者近年多次从事厚壳贻贝育苗生产技术工作,现将实践中所得技术要点总结分享如下。
1 生产条件
1.1 海水
育苗生产所用海水应符合《NY 5052-2001无公害水产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海水盐度以25‰~32‰为宜,经沉淀、砂滤后,透明度达4~5 m以上。
1.2 设施设备
培育间、饵料室及供水、供热、充气等设施设备与其它双壳贝类育苗生产相同,无特殊要求。
1.3 物资器具
大部分管理操作器具与其它双壳贝类基本相同。亲贝放养容器以网状托盘或浅型网箱为宜。稚贝附着基以聚乙烯波纹板为宜,最好使用大規格波纹板(高88 cm,宽73 cm,厚2 mm,波长6.5 cm,波高1.5 cm,蓝色或白色),另外需要一些筛选稚贝的网具。
2 亲贝暂养
2.1 亲贝标准与数量
选择壳高(体长)8~15 cm的2~4龄野生或养殖贝,要求贝体完整,无伤病,活力强,性腺发育相对较好[4]。单位育苗水体亲贝用量依亲贝质量和计划采卵次数而定,即亲贝质量差和计划采卵次数少则用量多,亲贝质量好和计划采卵次数多则用量少,一般300~400 g/m3左右即可满足。
2.2 亲贝运输与处理
亲贝运输通常采用干运法,贻贝对环境适应力强,运输比较容易,但在不良气候条件下,或长时间运输,以及在性成熟状态下运输,都应注意包装并适当控制温度。若运输时间较长,亲贝入场后应立即放入适温海水中暂养一段时间,待恢复活力后再行处理。将亲贝剪断足丝,洗去浮泥杂物,用15~20 mg/L高锰酸钾海水浸泡5~10 min后,冲净入池培养。
2.3 亲贝促熟培养
2.3.1 促熟适温 若亲贝入池时已发育促熟或接近促熟,则应稳定水温,避免刺激,蓄养一段时间后再行采卵。在亲贝成熟度较低不能采卵情况下,以产地水温为基础日升温0.5 ℃左右,至18~20 ℃恒温。期间若有亲贝排放精卵,应立即恒温暂养促熟。
2.3.2 放养密度 将亲贝单层摆放于网箱底或网状托盘,放养于池水上层,以便于观察。放养密度3~4 kg/m3为宜,即将产卵时应低密度放养,以免产卵时处理不及导致精子过多。
2.3.3 投喂饵料 以新月菱形藻等单细胞藻类为主要饵料,最好两种以上配合使用。当单细胞藻类数量不足或密度较低时,可适当添加海洋红酵母、螺旋藻粉、鸡蛋黄、酵母粉等作为辅助营养。日投喂6~8次,以满足亲贝摄食又无过多剩余饵料为好。
2.3.4 水质调控 视培养水温、亲贝密度、投饵量等情况决定换水次数和换水量,一般每日倒池1次,或换水1~2次,每次换水1/4~1/2。在控制排放精卵时应不倒池不换水。
2.3.5 控制产卵 有时精卵不够成熟而又易于排放,为了推迟产卵时间,应尽量避免刺激,如不倒池,少换水或不换水,使亲贝远离加水口和充气头,稳定水温,减少每次投饵量,投饵时使饵料远离亲贝等等。
3 获得幼体
3.1 采卵
3.1.1 采卵时机 亲贝达到一定积温后,性腺饱满肥大,卵子入海水后能自动散开,镜检卵子呈规则圆球形(直径约75 μm),精子活泼游动,或在正常投饵换水刺激下有个别个体排放精卵,表明亲贝性腺已经发育成熟或接近成熟,再蓄养数日即可催产,也常有不待催产而自行大量排放精卵。
3.1.2 催产方法 最好不用强烈刺激而自行大量排放精卵。当亲贝性腺足够成熟而又不易排放时,通常采取阴干3~6 h,升温2~3 ℃的方法诱导,入水后半小时至1小时即可排放精卵。在阴干过程中,剪断亲贝足丝,洗刷干净,用15~20 mg/L高锰酸钾海水浸泡5~10分钟后冲净。亲贝排放过程中要及时拣除排精雄贝,避免精子过多。产卵密度可达100粒/mL左右。若排放过程中见水里精子较多,应及时将亲贝移至别池继续排放[5]。
3.2 孵化
3.2.1 净化水质 采卵完毕后,若精子过多,水体较浑浊,可用300目网箱放入池内,对流换水至水较清澈,同时调整孵化水温。酌情投放EDTA等药物净化水质和抑制细菌。受精卵密度过大时,可采取虹吸分池后加新水的方法降低密度。尽量去除水面的泡沫等杂物。
3.2.2 孵化管理 视亲贝培养水温及采卵水温决定孵化水温,12 ℃左右至23 ℃左右均可,若采卵水温较低,孵化过程中可逐渐提温。孵化密度30~50粒/mL左右均适宜。可连续适量充气,孵化前期定时用搅拌耙上提池水,以免受精卵和胚体大量下沉。
4 幼体培育
4.1 选育
在水温13~14 ℃条件下孵化60 h左右,16 ℃左右孵化45 h左右,18 ℃左右孵化40 h左右,23 ℃左右孵化20 h左右发育至D型幼体,达D型幼体1~2 h后,用300目筛绢网,采用浓缩法或拖网法选育布苗。培育池水温与孵化池温差一般不超1 ℃。
4.2 培育管理
4.2.1 水环境条件[6-7] 幼体培育适宜水温18~27 ℃,最适水温21~24 ℃,升温育苗通常采用18~20 ℃;适宜盐度24‰~35‰,最适盐度25‰~32‰;pH值7.8~8.5,DO≥5 mg/L,NH3-N≤0.2 mg/L;透明度≥5m,光照≤1 000 lx。
4.2.2 幼体密度 视幼体发育阶段和培育条件加以调控,通常D型幼体10~15个/mL,壳顶初期幼体8~12个/mL,壳顶中期幼体5~8个/mL,壳顶后期幼体4~5个/mL,眼点幼体3~4个/mL。
4.2.3 投喂饵料 以金藻为开口饵料,配合投喂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等,幼体壳长达180 μm以上时逐渐添加塔胞藻和扁藻,金藻一直占较大比例。日投饵6~8次,投饵量以满足幼体摄食且下次投饵前水中残饵在1万cell/mL以下为宜。
4.2.4 换水与倒池 根据幼体密度、规格、水温和投饵量决定换水频率和换水量,一般每日换水1~2次,每次换水1/4~1/2,每2~4 d倒池一次,换水倒池前后温差不超过1 ℃。沉积池底的病死苗及其它杂物较多时,应尽早倒池,并对培育池彻底消毒。
4.2.5 充气与搅动 连续小量均匀充气,气头数量最好不少于每2 m21个。当幼体有沉底现象时应及时用搅拌耙搅起,特别是在培育一个月左右,当幼体发育到觅寻期(匍匐期),会有明显的在池底聚堆现象,应注意查看,及时用搅拌耙推散(以推耙产生水流,冲散池底幼体),以免影响幼体呼吸和摄食。
4.3 幼体生长测定结果
以2017年第一批幼体为例,2月19日产卵,2月21日选育,幼体密度6~4粒/mL,培育水温16~20 ℃,足量投喂优质饵料,保持水质清新,培育30 d开始出现壳长最大值(357 μm),31 d开始出现壳高最大值(331.5 μm),同时平均壳长和平均壳高也达最大值(344.25 μm和314.5 μm),以后测定数值开始缩小,表明大个体已经沉降至池底。幼体生长测定结果见图1。
5 稚贝培育
5.1 附着变态
5.1.1 附着基 贻贝育苗用附着基以前多采用红棕绳和聚乙烯网片,近年多采用聚乙烯塑料波纹板,后者不仅稚贝成活率高、生长快,而且贝苗剥离操作较方便。波纹板有不同规格,北方常用鲍、海胆、海参育苗用的小波纹板,南方采用贻贝专用的大波纹板。也有单位为了便于清除敌害杂物而不用附着基,一直将稚贝散养于池底。
5.1.2 稚贝附着 由于厚壳贻贝幼体变态率相对较低[5,8],如果在觅寻期投放附着基,让幼体在附着基上变态,会有大量死亡幼体和稚贝黏在附着基上,污染生长环境。因此近年许多单位采取延迟投放附着基方式,让幼体先在池底附着变态,通过几次倒池筛选,清除大部分死亡个体和敌害生物,变态过程结束,甚至稚贝长到一定规格后再移到附着基上。
5.2 培育管理
5.2.1 稚贝附板 以大波纹板为例,将稚贝从池底冲刷出来,收集于网袋或网兜中,筛除死壳、敌害及各类杂物;将大波纹板消毒清洗后,平铺于池底,加水至半池以上;将稚贝装入较大网目(18~20目)的抄网中,在池水表层颠簸抖动,使稚贝均匀散落到波纹板上,调控附着密度,以大部分稚贝之间有一定空隙为宜。
5.2.2 挂板培育 待稚贝附板后,将波纹板捞出,每两片一组,无苗面相贴靠,用粗针在板上端近边缘两处穿上细绳,用此细绳将波纹板固定于培育池上方的粗绳上,将波纹板悬挂于池水中,波纹与水面垂直。粗绳之间保持10~20 cm左右距离即可。捞波纹板时应轻轻晃动,抖掉夹杂在稚贝中的死壳、敌害及其它杂物,若稚贝附得过密可通过晃动降低密度。
5.2.3 日常管理 培育水温以18~22 ℃左右为宜,酌情加大充气量。每日投饵8~12次,以金藻、扁藻、塔胞藻、新月菱形藻等多品种配合使用为宜,投喂量视稚贝摄食速度和换水量决定。日换水1~3次,总换水量通常达半量至全量,换水过程中稚贝可干露数十分钟;视池底污染程度,一般5~7 d左右倒池清底一次。掉落池底稚贝另行附板。
6 稚贝出池
6.1 稚贝剥离
大约经 25~35 d培育,部分稚贝壳高(体长)达2~3 mm,可从波纹板上剥离下来,装入网袋移到海区暂养。剥离方法是将波纹板从绳上解下,在池水上方用水泵将稚贝冲下,或用油漆刷将稚贝刷下,然后将稚贝从池中冲刷出,收集到网袋或网兜中。
6.2 稚贝筛选
稚贝个体规格差异较大,出池前需要筛选分级。出池装苗的一级育成网袋一般为50~60目(孔径350~500 μm),可用20~30目(孔径800~1 000 μm)网兜筛选稚贝,筛上的大苗装入网袋出池下海,筛下的小苗再用较密网兜过滤,清除杂质后再次附板回池吊养。
6.3 定量装苗
将筛选完毕准备出池的稚贝抽樣计数,测出每克个数,然后用天平或电子秤称重,按一定重量装袋,使每袋稚贝数量基本
达到既定的标准。如规格为长40 cm、宽25 cm网袋,每袋装入壳高2~3 mm稚贝1万个左右。用直径3~5 mm聚乙烯绳扎口串连,每串10~20个网袋。装好的苗袋放入培育池中暂养,适时集中出池。
6.4 出池育成
升温育苗中室内水温往往比中间育成海区高出很多,出池前要逐渐降低水温,每日降1.5~2 ℃,分2~3次进行,尽量接近海区水温。出池时通常将苗袋装入塑料保温箱干运至海区,悬挂于海水中上层暂养。育成期间注意防止网袋之间相互交缠和磨损,清理附着杂物,保持网袋透水性,随稚贝生长适时更换容器,降低密度[4]。
7 讨论
7.1 幼体生长发育特点
厚壳贻贝受精卵直径75 μm,可用300目网箱换水,改善孵化水质。初始D型幼体壳高约77~81 μm,壳长约107~112 μm;应使用300目或规范优质的260目筛绢网选育。
在18~20 ℃条件下,大约培育14~18 d,部分幼体发育至壳长255~265 μm,壳高225~235 μm,出现眼点。再经3~4 d,部分幼体发育至壳长270~280 μm,壳高235~250 μm,足部可灵活伸出体外[9]。
幼体培育30~35 d左右大部分长到极限规格:壳长330~357 μm,壳高300~331 μm,此后开始长出次生壳。
7.2 育苗生产操作要点
親贝在性腺接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时入池,很容易排放精卵(俗称流产),此时所得幼体往往质量不好,难以培育,所以要尽量避免刺激,控制排放,多养一段时间以提高精卵质量。
亲贝促熟培养后期,随时可能大量排放精卵,须密切关注,做好应急预案。一旦发现较多亲贝排放难以控制,应立即取出亲贝,剪断足丝,洗去浮泥杂物,并消毒。同时准备采卵孵化用水。
采卵过程中亲贝应放在池水上层并靠近池边,以电灯和手电照明,及时拣除排精雄贝,防止精子过多影响孵化。酌情换水或分池加水,以改善水质,调整水温,疏散孵化密度。
稚贝室内培育时间较长,期间容易发生病害,所以要严格把好水质、水温和饵料关,并注意随时观察,一旦发现稚贝健康状况异常或敌害生物较多,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参考文献:
[1]
王如才,王昭萍,张建中.海水贝类养殖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124-140.
[2] 罗有声.贻贝养殖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6.
[3] 柯爱英,黄振华,蔡景波,等. 厚壳贻贝人工苗种海上暂养试验[J].科学养鱼,2015(4):46.
[4] 柯爱英,黄振华,蔡景波,等.厚壳贻贝亲贝及苗种培育技术要点[J].科学养鱼,2015(7):45-46.
[5] 陈清建,叶晓园,吴仁斌.厚壳贻贝人工育苗技术研究[J].科学养鱼,2008(5):26.
[6] 黄振华,柯爱英,王瑶华,等.生态因子对厚壳贻贝眼点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J].水产养殖,2015,36(1):41-44.
[7] 叶莹莹,徐梅英,吴常文.几种环境因子对厚壳贻贝浮游幼虫生长与存活的影响[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4):292-296.
[8] 常抗美,吴剑锋.厚壳贻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J].南方水产, 2007,3(3):26-30.
[9] 顾忠旗,倪梦麟,范卫明.厚壳贻贝胚胎发育观察[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 213-18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