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磊 ,朱可嘉,b,黎 想,b
(安徽建筑大学a.建筑与规划学院;b.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22)
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表现出明显的城市发展偏向[1],乡村规划和治理均为落后,乡村发展也呈现无序状态。我国乡村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因地域辽阔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乡村在文化特色、经济发展水平上差异巨大,不同类型的乡村具有各自特点,面临不同的发展现状,不能简单的同等对待。近年来,乡村发展受到政府高度重视,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乡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等方面有显著改善,但乡村发展自身动力仍然不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仍十分突出[2]。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建设全面提质转型,使乡村进入多元发展阶段。但中国的乡村振兴不能照搬照抄发达国家完全靠财政供给或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的发展道路,同时还要汲取其它国家陷入城市贫困与农村衰败并存的失败教训,走出自己的中国特色[3]。本文选取众多乡村类型中的城郊型乡村,通过剖析现状问题,探讨乡村发展CSA模式及其路径,提出发展与规划策略,为城郊型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参考。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要求乡村在产业、生态、文化、组织和人才等五个方面实现振兴。产业振兴要求利用乡村特有资源,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来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生态振兴要求在保护生态资源基础上,积极创建健康人居环境,并倡导发展生态经济;文化振兴要求挖掘具有乡土特质的文化来丰富整体文化体系,同时也要创新建设文化载体来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组织振兴要求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来打造新的乡村治理,重塑乡村社会结构;人才振兴要求引进新人才,实现引领新技术和新管理。
城郊型乡村具备城乡二元混合特征,处于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城市特征表现在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乡村基础服务设施,农民思想观念相对超前;而乡村特征表现在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乡土文化特色。乡村振兴背景下,城郊型乡村发展要从两方面出发,一是生态、文化的保护。将区别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乡土气息进行保护,使乡村看得见的绿水青山,望得见乡愁,在为农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可以给久居城市的人带来一份乡村情怀,使城郊型乡村成为市民享受有序、慢生活的最佳场所;二是产业、管理的转型升级。城郊型乡村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但无论是承接周边城市淘汰的工业还是结合乡村特质而发展的农业,都需要更新技术来促进形成产业链,进而挖掘二次价值;良好的管理组织是乡村内生性发展力量,随产业发展而注入的外部资本在长期运作下或会忽视农民权益,只有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农民自己的组织,才更有利于让农民受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让每一个乡村都去振兴,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村庄会进行重振,而一些边远、特色不突出的村落衰微不可避免。城郊型乡村与一般乡村相比优势明显,所以城郊型乡村有更多的“振兴”机会[4]。城郊型乡村依托便利区位的优势,率先将有发展基础的产业优化升级,结合特有的乡村环境来迎合当下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群消费需求,让农民有收入、有保障,让乡村充满生命力。
1.2.1 乡村发展CSA模式简介 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全称社区支持农业,最早可溯源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的“teikei”制度,是城市消费者为追求健康产品而发起的对农业产业化制度的挑战[5],随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得到蓬勃发展[6]。近年来,我国不少发达地区也开始将CSA模式引入社区或乡村,利用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农业资源来发挥优势,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7]。
CSA起源于食品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目标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生产方式,确保为消费者定制的农产品是健康、安全、有机的[8(]如图1)。该模式旨在将田间生产与家庭需求两个环节直接对接,对生产者而言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生产规模,使农产品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小,不会因追求高产而使用农药化肥,更关注食品的安全健康;作为消费者可以在获得有机食品的同时体验乡村生产和乡村风光。而这种直接对接的方式也促使新的管理方式——农村合作社在内、企业在外的运作模式产生。
图1 CSA模式流程图
1.2.2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CSA模式建设内容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来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改善当前乡村衰败、农业低效的发展困境,因此CSA模式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通过分析CSA模式的全过程发现,根据消费者需求合理确定生产对象和规模有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生产者因注重食品和生态安全而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消费者深入体验农业生产有利于传承发展农耕文明;农民合作社、企业共同管理模式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上多措并举最终促进城乡关系重塑,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1.2.3 乡村发展CSA模式下城郊型乡村发展目标 城郊型乡村的发展路径在于生态、文化的保护和产业、管理的转型,这与CSA模式中以追求绿色环保食品为中心,创新性的产品生产理念和销售、管理方式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在CSA模式中,随着消费者和生产者直接交流的深入,将有效促进农业向多元化方向纵深,促使传统农业向农产品深加工和观光农业发展。而CSA模式的应用还需要建立在一定发展条件基础上,通过梳理相关资料发现,CSA模式的发展基础是:与周边经济繁荣地区联系的便利交通,有目标消费人群,有一定农场品供给基础[5][7]。城郊型农村优势在于与城市联系便捷并有农业生产基础,在后续政策推广和管理下,有CAS模式展开的优越条件,所以CSA模式非常契合城郊型乡村的发展(图2)。
图2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郊型乡村CSA发展模式适应性分析
三十岗乡位于合肥市西北部,凭借其独特自然风光和旅游文化资源,近几年成功打造成合肥的都市生态园。桃蹊片区位于三十岗乡中部,用地约390公顷,农业发展初步呈现规模化、产业化。片区主要由桃蹊水果农场、东瞿美食村和其他三个规模较小的居民点组成,桃蹊水果农场主要种植桃、桑葚等优质的水果,年接待能力120万人次,是省内规模较大的综合性果园。东瞿美食村是合肥市首批美好乡村示范村之一,目前共有45家农家饭店和26家乡村旅社。另外三个较小的居民点分布在桃蹊水果农场北侧,周围环境和道路已经得到一定改善。桃蹊片区围绕水果农场和美食村的打造,有效带动了当地旅游和经济提升,但目前发展也面临许多困境,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寻求新的发展模式。
桃蹊片区周边有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距合肥市中心及合肥新桥机场15分钟车程,区位优越,运输成本低。作为合肥市周边最大的生态园基地,随着城市居民消费方式及观念的改变,合肥市城市居民将成为桃蹊片区CSA的目标消费人群,市场前景良好。片区内除了桃蹊水果农场、东瞿美食村等休闲观光农业外,还有规模连片的农田,有利于集约发展;同时因位于水源保护地附近,整体生态环境良好。综合而言,桃蹊片区具备CSA模式运作的交通基础、消费基础和产业基础。
通过对片区发展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1)产业发展问题。桃蹊片区因土地利用模式的不合理和布局零碎,出现产业单一性、季节性的现象,有明显的淡旺季。旺季主要集中在桃花盛开和果园收获的时节,此时游客量较大,会带动附近东瞿美食村等其他产业联动发展;但在其它时节几乎没有游客。此外由于片区内土地基本是由农民转承给企业“一把干”的形式,因发展模式和理念使得农民与企业有冲突,导致当地农民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
(2)生态安全问题。片区所在的三十岗乡紧邻合肥的重要水源保护地董铺水库,生态敏感性较高,但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部分企业会在水果生长期间使用化学药剂来确保果实结果率和高效益;片区内部水网密集,其中多数水质较差,靠近河岸的水面出现网状漂浮物并散落垃圾。片区内土地、水源污染的现象,在难保证种植的当地农产品绿色健康的同时,为水源保护地的安全带来威胁,也为当地农民的生活和片区未来发展带来不利。
(3)文化淡薄问题。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当地农民在农闲时多坐在家门口与人闲聊,无其它休闲方式,这些农民的年龄普遍在60岁以上,他们缺少精神文明建设场所。而60岁以下的农民多借助桃蹊片区交通便捷的优势,选择白天去市区务工晚上再返回家中,很少与土地沟通。城市居民与之相比,有更少与土地接触的机会,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人和泥土之间的羁绊越来越淡薄,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也正在逐渐消失。
通过对片区现状和产业发展前景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CSA+”发展理念。首先要在产业上提出“CSA+业态”发展策略,构建以CSA模式为基础的复合型产业结构,为后续综合发展打下基础;然后建立整体的生态有机循环系统,转变为以CSA模式绿色理念为核心的生产消费观念,让“CSA+生态”成为发展的内质保障;最后通过“CSA+文态”挖掘文化来提高乡村内涵,让“消费”刺激文化生长,促进乡村的持续发展。在这种理念下综合促进乡村生产、生态和生活空间秩序化(图3)。
图3 桃蹊片区CSA模式构建思路
具体发展路径如下:
(1)CSA+业态
依托现有农产品树立CSA有机品牌,通过品牌影响力来带动二三产业发展,最终形成集生产、加工、旅游为一体的复合型产业结构。首先在原先桃蹊果园产业基础上对土地进行合理利用,更新产品类型来摆脱受季节性制约的现状,其次通过CSA中利用网络等方式直接交易的经营模式,线上、线下合作创建“桃艺”“农艺”农产品品牌,然后发展产品二次加工产业链,开发深层次价值,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最后合理组织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餐饮服务业,发挥CSA模式产业链的最终功能。而CSA中以农民生产合作社为中心、企业辅助推广的管理模式,更具效率和公平性,能让市民享受到更贴心的服务,而农民有更高的参与热情。
(2)CSA+生态
CSA模式起源于人们对食品健康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生态环保是该模式特质之一,引入“CSA+生态”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创造绿色生产生活空间,恢复乡村生态循环系统。在CSA生产模式下,生产方式主要分为普通份额制和劳动份额制两种模式。在普通份额制中,市民需先预付一定的生产费用,具体生产由农民负责,定期定量的配送蔬菜;在劳动份额制中,在预付前期的生产费用的同时也需市民自己参加劳动,农民提供全程维护[9],这种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合理利用生产资源、生产健康的安全食品的模式使农药化肥的使用度大大减少;然后对片区内农产品积极申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通过学习绿色健康的维护技术,实现桃蹊片区农业生产与生态保育有机融合;而随着CSA产业链末端的观光产业最终开展,需要构建CSA模式服务体系,在建立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信任关系基础上,提升农民生产合作社和企业对片区环境的管理,推广CSA模式的绿色消费理念。
(3)CSA+文态
大多数乡村的乡村文化只有农耕,而这种单一的乡村文化适应性和发展性差。将农耕文化以外的人文、自然、独特景观和地方风韵等乡村环境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设置文化发展点、引入CSA模式将乡村文化的核心转向消费,以点来带动片区文化建设。这在为乡村发展提供多方面渠道外,一方面可以刺激农民的文化需求发生改变,另一方面也利于加强市民对乡村文化的认知。桃蹊片区最标志性景色是5000亩桃园,所以发展桃蹊的乡村文化首先就要打好“桃花”这个节点。将CSA模式中市民农场发展更多乡土特色体验,让其成为市民参与农耕文化的场所。而在为市民考虑同时,还需要建设娱乐活动场所来加强农民的精神文化建设,这也有利于把具有乡土气息的乡村文化传播出去。
通过对桃蹊片区的建设情况分析发现,片区整体呈现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的地形特点,除北部部分用地坡度较大外,整体用地坡度较小,为片区后续开发建设提供较好条件;现状用地类型丰富,以农田和果园为主,两者占总用地的60%以上,村庄建设用地占12%,其余土地由菜地、草地和旱地组成;水网交错发达,主要水系有汪堰水渠、东瞿水库及滁河干渠,同时还散布数个大小不一水塘;建筑质量较好,大部分层数为1-2层,部分新建建筑层数较高;道路硬化程度较高,目前片区内两条主要道路为沥青路,沿汪堰水渠和滁河干渠两条水渠设置有自行车慢行道,其余内部道路多为水泥路。结合上述建设现状,基于前文CSA模式从产业、生态和文化三方面提出的发展路径,提出相应规划策略(图4),使CSA发展理念落实到空间上,推动CSA模式有序开展,最终推动桃蹊片区建设为以生态创意、休闲观光和乡土体验为特色的城市近郊乡村旅游目的地。
图4 桃蹊片区发展与建设规划策略
根据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合理划分产业区域(图5)。通过对桃蹊片区高程和坡度分析,片区东北部地势平缓,阳光辐射和水利条件好,且内部多为荒废土地,规划设计为花海农艺区,布置四季花海;将桃蹊水果农场向北线性延伸,覆盖散落居民点,有条件改造为创意工坊和桃花产品加工基地,成为特色桃林区;西北区域在原有桑葚果园基础上增加其它水果,丰富多样性、增加季节性,打造成独立的四季采摘区;中部整合现有农田,合理划分种植区域,结合东瞿美食村的发展基础成为CSA模式的有机农场区;南端围绕现有的农民服务中心,打造物品交流区域,成为综合服务区。
图5 桃蹊片区产业分区
图6 桃蹊片区生态规划
从农民生产生活出发来考虑规划设计。首先是绿色居住,在居住空间内嵌入农业特色景观,形成以田园风光、乡土民居为核心的乡村景观系统,同时对基地内建筑进行节能设计改造,最大限度节约资源,打造绿色建筑,对废弃空置建筑进行改造利用,采用共建共享模式、促进和谐共生;其次是绿色交通,在片区内部倡导绿色环保出行,进行慢性交通设计。合理利用基地内原有道路,将各分区通过自行车道和慢步道连接,并注重两侧乡土风貌景观,形成网状的慢性道路系统;最后是绿色基础设施,根据桃蹊片区场地初步可行性评估结果,对引入生态理念片区进行绿色基础设施设计,主要包括对乡村生产性、生活性、社会发展等方面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打造乡村景观活力点及乡村公共活动空间,构建良好乡村人居环境(图6)。
结合当地特色乡土风情,桃蹊片区的文化的植入主要通过三个园区的设立来体现(图7)。桃花主题创意园区植根于特色桃林区,通过对桃花产品的深层次加工,从“吃喝玩乐”方面开发出桃花二次价值,延长产业期限。农艺培养体验园区包含在有机农场基地,展示乡村农耕工具、设置农事体验馆,体验从播种、收获到制作的全过程乡村生活。文化科技展示园区位于综合服务区内,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站和乡村活动厅,展示乡村生产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娱乐活动开展场所。虽然总体而言前两个园区的针对目标是市民,后一个园区为农民服务,但两类人群可互相交叉,农民可在前两个园区增加就业,市民在后一个园区也能得到更深层次的体验。最后还可以根据各个景点之间相互关联性,针对不同消费需求分别组织亲子、观光、体验、休闲等游线。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发展要从回归乡村本质出发。城郊型乡村CSA模式发展通过现状问题分析,在凸显乡土特色的情况下围绕市民和农民的现实需求和发展需要来提出解决思路。其核心是以发展有机农业为基础,构建集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服务业于一体的乡村综合性产业体系,同时置入生态和文化来提升乡村内涵、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CSA模式为城郊型乡村提供了一种在保留乡土特色的同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促使城乡从二元化发展向融合式发展转变,新时代背景下城郊型乡村推广CSA模式发展具有积极实践意义和广阔发展前景。而在合理建设基础上,CSA模式还需要依靠高效的管理模式和监督机制来不断更新进步,促使城郊型乡村发展更贴合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