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锋 吴小芳 邱永珍 陈丽 曾慧玲 唐秋连
(广东省第一荣军医院 广州510260)
牙列缺损为临床常见的牙科疾病,是指部分牙齿缺失而引起的恒牙牙列不完整状况,严重影响了患者咀嚼效率。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患者病症较为特殊,传统可摘义齿恢复咀嚼功能有限,固定桥修复需要较高的邻牙条件,对于游离端缺失则无法修复[1~2]。随着上颌窦提升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种植牙技术得以应用于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的治疗中,但由于上颌窦的特殊解剖位置,加上牙列缺损后患者上颌窦容易气化,缺失部位牙槽骨出现生理性骨吸收,患者常伴有骨量不足现象,影响种植修复效果。本研究对48例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患者应用骨挤压器进行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旨在探讨骨挤压器在闭合式上颌窦提升种植术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48例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49.65±7.27)岁。纳入标准:口腔状况良好,无急慢性炎症;种植区上颌骨宽度适中,缺牙区牙槽骨剩余高度为4~8 mm,符合手术条件;具备良好依从性。排除标准:伴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凝血功能异常者;合并骨质疏松、糖尿病、鼻炎、严重磨牙症、鼻窦炎、全身性疾病、恶性肿瘤及精神障碍者;上颌窦黏膜明显增厚者;酗酒者;口腔卫生严重不良者;妊娠期女性。
1.2 治疗方法 术前完善X线牙片检查,明确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距离(即牙槽骨剩余高度),选择长度合适的种植体备用。协助患者取半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阿提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口腔内黏膜下给药。沿着区牙槽嵴顶端部位由远到近切开,并翻起颊侧黏骨膜瓣,充分暴露上颌窦前外侧壁,使用先锋钻在距离上颌窦底1 mm处建立预备窝,采用种植系统配套的骨挤压器实现对上颌窦的提升;对窦底部位轻轻击打,注意击打的力度,避免出现窦底穿孔的现象(嘱患者鼓气,若种植窝内有气泡逸出,说明黏膜破损,需改行上颌窦底开放式开窗术处理)。利用机械将血药种植的骨碎屑放入窦腔的内部,再将窦底黏膜以及骨皮质抬到要求的高度。把Bio-oss骨粉以及骨屑混合物放入窦底中填充,在窦底黏膜形成帐篷状结构后植入术前准备好的种植体。术后予以抗感染治疗3 d,术后1 d用氯己定含漱液漱口,避免擤鼻、唱歌等动作,进软流食。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
1.3 观察指标 (1)记录患者种植成功率。种植成功标准:种植体美观、无松动、周围黏膜健康;患者术后无疼痛、感染、异物感以及下颌神经管损伤等症状;影像学检查显示种植体周围无连续透影区;术后1年内患者垂直骨吸收<2 mm。(2)以红色美学指数(PES)评价患者治疗前及随访1年后周围软组织美学效果,包括近中龈乳头、远中龈乳头、唇侧牙龈形态、唇侧龈缘水平及牙槽突外形、软组织颜色、质地5个指标,每个指标记0、1、2分,得分越高越好。(3)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缺牙区牙槽骨高度以及咀嚼功能(咬合力、咀嚼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种植成功率分析 48例患者共植入48颗种植体。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脱落,1年后拟行重新植入;1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出现松动并取出,于半年后重新植入,种植成功率为95.83%(46/48)。
2.2 治疗前后PES评分、边缘骨吸收量以及缺牙区牙槽骨高度比较 治疗后,患者种植体PES评分以及缺牙区牙槽骨高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PES评分、边缘骨吸收量及缺牙区牙槽骨高度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PES评分、边缘骨吸收量及缺牙区牙槽骨高度比较(±s)
?
2.3 治疗前后咀嚼功能比较 治疗后,患者咬合力以及咀嚼效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咀嚼功能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咀嚼功能比较(±s)
?
种植牙指的是一种以植入骨组织内的下部结构为基础来支持、固位上部牙修复体的缺牙修复方式,包括下部的支持种植体和上部的牙修复体两个部分[3]。它采用人工材料(如金属、陶瓷等)制成种植体,经手术方法植入组织内并获得骨组织牢固的固位支持,通过特殊的装置和方式连接支持上部的牙修复体[4~5]。种植牙可以获得与天然牙功能、结构以及美观效果相同或相似的修复效果,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缺牙患者的首选修复方式。而在口腔种植临床实践中,上颌后牙种植的适应证最为狭窄,成功率也较低。因为上颌后牙区骨质相对疏松,失牙前后牙槽骨吸收明显,垂直骨量有限,不利于达到良好的初期稳定性和充分的骨结合。闭合式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能够通过牙槽嵴顶切口预备较浅种植窝接近上颌窦底时,用专门骨挤压器进行有控制的冲压操作,使上颌窦底骨皮质下局部骨折,将上颌窦底皮质骨层和上颌窦底黏膜一起提升;同时骨挤压器的冲压操作有助于增加种植窝内部骨密度和强度,有利于获得更加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有效修复缺损牙齿,且无需进行二期手术,避免二次损伤[6]。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注意:(1)术前准确测量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距离,以判断是否进行闭合式提升种植术及种植体植入后是否有足够的高度以保持稳定性;(2)在种植体洞型制备过程中,先锋钻在穿破窦底骨壁时要注意力度,避免用力过大导致骨挤压器滑脱,损伤上颌窦底黏膜,破坏其完整性[7~8]。
本研究结果显示,48例患者共植入48颗种植体,其中脱落1颗、松动1颗,种植成功率为95.83%(46/48);治疗后,患者种植体PES评分、缺牙区牙槽骨高度、咬合力以及咀嚼效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低于治疗前(P<0.05)。说明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患者应用骨挤压器进行闭合式上颌窦提升同期植入术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牙槽骨剩余高度,改善咀嚼功能,且种植体美学指数较高,患者接受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