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运动风尚

2018-08-06 05:34祝叶华
华夏地理 2018年7期
关键词:老年人运动

祝叶华

迎着晨光锻炼的退休老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

“我要去王府井的书店买一个地球仪,看一看自己接下来要跑的城市究竟在地球哪个位置。”苏勤生是中国马拉松完赛最多的人之一,在2018年,他有望达成自己跑三百场马拉松的目标。

中國年轻人中有一群“极限运动”爱好者,他们喜欢赤手爬到地标建筑之上进行自拍,以此彰显个性。然而此类行为因危险系数极高而受人诟病,反对者称大多数专业的极限运动参与者都会做充分的自我保护。让自己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下,违背了极限运动的本意。

老人在健身房锻炼身体。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国民健康意识提高,越来越多中国人走进健身房,寻求更专业的运动辅导。

由于来中国工作生活的日本人逐年增多,剑道在中国也逐渐兴起。在北京已经开设了几十家剑道场馆和学校。

同时他还有一个愿望,跑遍全球奥运会主办城市举办的马拉松比赛。“今年十月我会去阿姆斯特丹,之后再去伦敦、巴西和东京,到时候我就把所有奥运会主办城市都跑遍了。”说这些话的时候,这名黝黑精瘦的老人表情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如同规划第二天的餐食一样平常。

苏勤生是一个对自己要求达到严苛的运动者,为了控制预算,他参加比赛时一天两顿吃泡面,住三五十元一晚的旅馆,“都是很正常的”。交谈中他数次说起一句话:“人不能怕苦,不能怕累,很多事都要坚持。”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成为山东胜利油田的一名石油工人,苏勤生接触体育的契机和那个时代很多人一样,想要证明中国人不逊于任何人种。为着这个目的,他从80年代健美操领操到如今马拉松近三百场,始终坚持在运动的第一线。“现在年纪大了,我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三百场之后,会考虑降低自己参赛的频率。但是日常锻炼不能停,我的运动生涯不会结束。”苏勤生身上有着他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烙印,勤劳、认真以及执拗。作为一名石油工人,王进喜的“铁人精神”是他十分推崇的。

同样受“铁人精神”激励的还有来自大庆的许振军,生在王进喜奋斗过的城市的他,一言一行都带着荣誉感。许振军早晨锻炼时穿着普通的运动服,身材精瘦,精神饱满,即将达到退休年龄的他与普通人看起来没有太大区别,但履历却远非常人可及。他是2008年奥运会黑龙江省火炬手,倒退跑马拉松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尽管已经过去十年,但提起当火炬手的经历,许振军的语气依然有抑制不住的激动。对于他来说,火炬手的意义甚至超过了世界纪录。相对苏勤生,许振军关于运动的想法更简单一些——为了健康。因为听说倒退跑对身体有益,他开始了这种独特的运动方式,并且做到了极致。“现在年龄大了,不能像年轻时候那么拼,但是运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这样对身体也有好处。”如今许振军淡出了比赛圈,运动对于他来说更像是一种生活状态。他保持着每周跑四到五次的运动频率,还会参与游泳、骑车等群体活动。“我经常跟几个老哥们儿一起骑车,现在穿专业的服装骑车不会被人当作怪胎,大家越来越认可这项运动了。”

在当下中国,随着人们健康及体育健身意识的改变,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参与率不断提高。2017年一项对京津冀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调查显示,有75%左右的老年人符合中国体育人口标准,然而苏勤生和许振军这样保持较高强度的老年人依然是少数。老年人主要参与的是简单易行的“健步走”或“排舞”类运动。提到对国内外感受的区别,苏勤生也说在国外跑步会经常遇到比他年纪还要大的老年人,但是国内他的同龄人多数都是跳舞。

有研究说参与过于简单的运动项目而不关注强度,比较难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但是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郭璐指出,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体育锻炼,参与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对认知功能衰退的抑制能力均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适度运动对老年人是有好处的,陆游不是还发明了‘扫地养生法嘛。”郭璐笑着说。“在老年期,身体活动延缓认知衰退的效果量能够达到中等到大的程度,即使初始身体活动状况较差的老年人,仍能够从身体活动中获得认知功能效益。”

2008年可以视为中国人全民运动的爆发点,却绝不是国人运动之始。射箭在周代就已被列入“六艺”之一。

相较于大多数老年人更倾向“轻运动”,中青年中国人热爱强度更高一些的运动。“刚开始跑马拉松的时候,全国举办的比赛一共有十几场,我的目标是跑遍全国所有的比赛;但是随着赛事迅速增多,我发现这个目标不太好实现了,于是将它缩小到长江以北;可没多久我发现,想要达成这个目标也比较困难,于是再次将目标缩小为黄河以北;可现实再次打败了我的理想,黄河以北的比赛也迅速增多,于是目标变成了北京周边;结果我发现,即使是北京周边的比赛,我也跑不过来了,”王晓刚略带一些调侃地讲述了自己不得已的理想缩减。“2008年开始,运动在中国的热度不断攀升,大家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建设。只要能够合理参与运动,这就是好现象。”

王晓刚曾经是一名跑步教练,如今他将更多精力放在跑步相關的推广方面。尽管参加比赛已经显著减少,但他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运动习惯。见面时他一身运动装束,手腕上的大屏手表颇为惹眼。“它的主要功能是监测一些数据,包括心率以及跑步配速等”。

大型篮球场的兴建为周边群众提供了更为多样的运动场所。

安徽省阜阳市体校,几名5至10岁的孩子做日常训练。

少年滑冰队在进行练习。张家口市成功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冰雪运动在国内的拥趸也越来越多。

“可穿戴设备通过使用多种传感器,测量运动者的肌肉状态、汗液、心律和身体负荷,实现精准高效的运动训练,全面提升运动者的身体素质和训练水平,”致力于柔性生物传感器研发的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黄显介绍。王晓刚使用的手表提供的就是类似功能。

除了监测运动数据,可穿戴设备的使用还可以减少运动中的意外和突发健康问题。借助可穿戴设备,医护人员能及时监测运动者的生理状况,对各种由于跌倒、超负荷、脱水和高温所造成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等健康问题进行及时的预测和判断,减少运动伤害,保障健康。

在运动康复方面,可穿戴设备也有用武之地。黄显团队如今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利用其提供电、磁、力以及药物等刺激手段,加以机械辅助装置,促进创伤愈合和康复,帮助运动者快速恢复。

可穿戴装备的另一大发展空间在大数据与网络应用方面。“自2014年起,以手环类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销售量持续增长。可穿戴设备在中国市场异军突起,在医疗市场的需求更为广泛。这种需求和移动互联网全面链接,让所有人对自身健康的探知成为可能。未来如果使用可穿戴设备人群足够多,地域、年龄层次分布较均匀,并且数据都能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换,会带来一场改变中国健康史的革命,”东北大学软件学院的姜慧研教授说。

尽管不像可穿戴设备那样与人“亲密接触”,不过智能手机应用依靠其大范围的覆盖率,已经在个人运动领域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会推荐身边没有运动习惯的人使用一些运动或健身类APP,”刘甄悦是某运动品牌中国区的签约技术顾问,同时也是一家幼儿运动训练中心的创始人。他一边调整身前孩子的站姿,一边对我讲述自己的观点。

如何让大多数人更便捷地得到科学有效的运动指导,这依然是中国运动相关人群需要思考的一个大命题。

近年来使用运动健身APP在中国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某款APP上线两年多时间,注册用户便已经达到一亿。在刘甄悦看来,运动APP的确存在一些优势。比如它有别于系统学习的知识分享模式:知识都以可实践操作的内容呈现,用户只需跟着完成;同时,许多APP都将运动表现的数据化呈现作为核心功能之一,它们通过长期自动的数据采集,对运动者进行评价。对没有养成运动习惯的练习者来说,APP扮演了运动监督和指导师的角色。这一观点与那款用户过亿的APP公司高级运营经理黄先鸿对自己所在公司产品最初定位的描述颇为一致:“我们的APP最初是针对一些没有运动知识的用户,对他们进行科学引导,让他们了解一定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运动习惯。”

林娜是一个运动APP的受益者。现在她有着传说中的“A4腰”和“马甲线”,流畅的肌肉线条完美诠释了力量之美,让人无法相信她曾经因工作压力大,暴瘦至70多斤,被医生“宣判”:要么运动,要么就接受手术。“你看我那时候,完全就是皮包骨,”她给我看健身前的照片。最初接触健身,受时间空间所限,她使用APP获取运动知识,并在其帮助下养成了一定的习惯。在她以为一切向更好进发时,“没想到电视剧上出现的事真在我身上发生了。”同学朋友因为金钱背叛,不择手段地攻击她,使她在家乡几无立锥之地,远走他乡却又遇到情感重创。那时的她几个月都不出门,家人焦急又无能为力。出乎所有人意料,竟是运动APP的社交功能将几近崩溃的她挽回。好久不分享自己运动状态的林娜,某天偶然发现那些曾经在APP平台与她有过互动的人,依然在等待她出现。“那一瞬间我好像突然想通了一些事,第一次发现陌生人的‘加油有那么大的力量,原来还有这么多人相信和支持我。”林娜说那天自己是哭着睡着的,在经历了那些事后,现在的自己更加坚强开朗,热爱生活。

夏日傍晚,广场上的市民挥舞红绸, 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广场舞由于入门简单,群体性强而深受中国中老年人喜爱。

江苏宜兴政府兴建的健身设备吸引市民前来锻炼。群众体育的大力发展对促进全民健身,达成“健康中国”的目标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下的健身行业,分享功能非常受欢迎,用户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他们完成的练习,展示自己跑得多快、时间多长,或者强调自己达到的新目标。“我们希望在家里独自运动的人可以通过APP建立新的关系,但是林娜的变化还是超出了我们预期。”林娜的故事在APP平台上影响颇大,黄先鸿对她的动态也很关注。刘甄悦认为运动APP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交可能,它将有相同运动爱好的人连接在一起,通过线上的互动交流,逐渐产生黏性,这些交流还会逐渐延伸到线下更多类型的活动中。稳定且高频的互动社群建立,也会让原本单一的运动主题交流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运动类APP的大范围应用催生了新的社交方式,如此多数量的使用者也是如今中国的特色之一——对网络应用到极致。

从苏勤生到林娜,这些普通运动人群中的佼佼者享受着运动,并感染更多人加入他们的行列。然而在全民运动热潮下,也有一些事实让人不能忽视。“我认识很多跑友,其中也有专业人士,比如厦门大学体育方向的教授。大家会讨论怎样合理训练,科学饮食,最大限度保护自己。”苏勤生的做法有效且实际,但也从侧面说明在运动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良好的获取科学运动知识的途径。王晓刚对中国专业化的运动训练也有更多期待:“我在美国逛书店,可以看到一整面墙都是运动培训专业书籍;然而在国内,类似的书籍目前还是很少。”他也身体力行,翻译了八本跑步相关著作。关注儿童运动教育的刘甄悦则称目前中国通用的0-10岁儿童运动能力评价体系来自美国,这些研究结果都不是以中国儿童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得出,因此幼儿运动相关的科技产品研发在国内也严重滞后。运动APP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入门问题,但依然难以满足一些人更专业的需求。林娜在有一定健身基础后,找教练进行更系统的学习;黄先鸿的公司也已经根据APP收集到的大数据设立线下健身房,用来配合那些有更高要求的运动者。如何让大多数人更方便地得到科学的运动指导,这依然是摆在中国运动相关人群面前的一个大命题。

猜你喜欢
老年人运动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老年人噎食的预防、互救和自救
老年人崴脚之后该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