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宪威
摘要:语文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这种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如何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通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再思考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方法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实际、课题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发展,抛开形式,注重实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实现课程目标。教学模式也要从单一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程式走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形式。
一、追赶热闹,脱离实际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讨论”、“研究”、“自主”“合作”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全面开发,追“星”族的教师也有出现。有的教师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学生的主体地位”,经常采用“课堂讨论法”或“课堂交流法”进行课堂教学,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认为学生“讨论”了课内问题或“交流”了学习方法,课堂气氛热烈了,便完成了“互动”教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这种“讨论法”和“交流法”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学生要讨论什么,交流什么,皆由教师把握;由谁发言,如何发言也由教师确定。还有些老师精心设计了每一个问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左右开导,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中。这些教学法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受和记忆来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教师一再补充说明,一再纠正学生的理解思维。最后,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这样,即使课堂气氛再热烈,学生还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他们的思维方式无形地受到了压抑。学生要了解的知识和学生想了解的知识仍然得不到解决。这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不同地区或不同班级的学生,他们的语文能力是有一定差距的;而且在同一个班中,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有所差异。要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教师不应盲目地套用“时兴教法”,而应该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设计或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摆脱形式,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在接受新班的语文教学任务之前,必须先弄清楚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基础,如听、说、读、写能力,收集资料能力,网络语文能力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或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例如,要开展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各相关科目的知识水平都必须有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学生的全面能力都要求發展得比较好,方可实施。如果学生的实际能力比较强,运用研究性教学,学生的学习资源就会从语文学科拓展到数、理、化、天文、地理等方面上去,他们的知识面也会从课堂、书本延伸到自然、历史、社会上去,学生的知识视野就得到了开拓,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也将会得到提高。但是,如果学生的实际能力与该模式的需要相差甚远,那课堂教学就无法进行。即使能够勉强地完成课堂教学,那只能是教师将研究内容不断细化、不断点拨而完成的,这样的“研究性教学”不可取。
二、教师应转变角色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树立学生主动性是教学的主体思想。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显学生主体的地位。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让学生享受大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教师脱离了学生的需求和实际,还是像导演一样按照自己预设的方式去教学,那样的课堂往往会失去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被动的,当然也不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在课上,教师不仅仅从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标准处理,更应关注学生的实际与需求。在课上,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的方式,共同确定学习的内容与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解决这些疑问。这样一来,师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共识,教与学的意图也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三、给孩子一个“创造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只有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才能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穿凿“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三)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以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即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应当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在此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