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着眼于英语教学中的禁忌语,介绍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研究汉英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差异。消除中西方语言障碍,促进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问候语
一、禁忌语的定义与演进
无论什么民族语言禁忌都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可谓无所不包、无处不在。1777 年英国航海家 James Cook 来到南太平洋探险,发现汤加群岛,当地有许多奇特的社会现象,其中关于语言的就是不能随便使用某些词语,因为一提到这些词人们就会不快、难堪、厌恶甚至恐惧。当地居民称这种现象为禁忌(taboo)。有的写作tabu或者tapu。有人将它音译为“塔布”。此词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ongan(汤加语),含义为“不可接触”、“神圣”。当地的风俗严格禁忌人们接触神圣的卑贱的东西,而且还禁忌人们谈论这些事物。Taboo所指的就是这种现象。之后 James Cook 把“taboo”一词引入英语,流传到全世界,被各族人民所使用。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禁忌语分析
禁忌语是人们回避使用不吉利的、不洁的、不雅的语言。在交际过程中, 某些禁忌的理念或客观事物又不可避免的要表达, 但是由于要表达的内容本身具有不洁性和不雅性, 直接说出势必影响交际效果,造成交际对方的尴尬,导致交际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于是人们巧妙地选择一些能委婉含蓄地、间接地表达出这些禁忌语的词汇, 这就是委婉语。禁忌语是人们在交际中尽量回避使用或禁止使用的语言, 而委婉语则是替代这些禁忌语的言语。如果我们把委婉语和禁忌语比喻成一页纸,那么这两种语言就是这页纸的正反两面。它们同属于一个整体,却是这个整体的两方面,他们互相依赖, 缺一不可。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人们常常凭借各种各样的委婉语来避免使用那些不洁的、不雅的禁忌语。
三、修辞手段
在回避禁忌语时,修辞手段是用得最多的方式。
(一)暗喻( metaphor)
暗喻也称其为隐喻,是用词语表示某些与字面意义不符的一种语法手段。汉语中我们经常碰到类似的修辞方法。例如,女人把“月经”称作“老朋友”,“上厕所”说成“去所里办点事儿”等。英语当中同样的表达有:“answer natures call”、“do ones business”、“my country cousin has come”、“go to heaven ”、“go home”等等。这些表达都是暗喻手法的运用,禁忌语既得到了回避,交际效果又很幽默诙谐。
(二)谐音( homonymic pun)
谐音的修辞手法是指在交际中,用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代替禁忌语。尤其在古代的中国,这种避讳的方式尤为常见。英语当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比如为回避恶魔Damn、地狱 Hell和上帝God 、Jesus Christ之名, 把Damn 说成Dash,把 Hell说成 Heck, 用Gosh、Gawd、Gad等替代God,把Jesus说成 Jeepers 、Creepers等。再比如英语中piss( 小便)用pee来代替,而汉语中称“上厕所”为“解手”源于“解溲”的谐音。还有我们俗称“蹲巴黎”实际上指的是“蹲监狱”,在这里“巴黎”与“笆篱”发音相同, 而笆篱实指监狱的栅栏。虽然这种谐音的修辞方法会很容易让人想起所忌讳之词,但在回避禁忌语方面,还是能够让人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一些。
(三)反语( irony)
反语是一种很特殊的回避禁忌语的方法,是用恰恰相反的话语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以此来增加讲话的力度。在漢英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利用反语来回避禁忌语的例子。美国作家John Scopes 的“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 ”中有这样一段话:“Today it is the teachers, and tomorrow the magazines, the books and the newspapers. After a while, it is the setting of man against man and creed against creed until we are marching backwards to the glorious age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when bigots light faggots to burn the men who dared to bring any intelligence and enlightenment and culture to the human mind.”相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作者在这里所描述的16世纪是一个比较无知愚昧的时代,在那个时候,如果有人有一些违背现实的、新的科学想法,就会被活活的烧死。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形容它却使用了glorious这样的词汇,很明显是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他不仅回避了不礼貌、粗俗,又加强了语气。
当然在回避禁忌语时,汉语中也不乏使用反语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方式。例子如下:人们一般把“棺材”称为“长生板”或“寿材”, 把死人穿的衣服称为“寿衣”, 而“寿”这个字的本意是“生日”即“生之日”的含义,而我们却把它用在了与死亡相关的词汇上,其反语之意非常明显。还有“失火”称作“走水”,“监狱”成了“福社”,医院的“停尸间”被称为“太平间”,把“丧事”称作“白喜”等等,都是反语替代禁忌语的具体实例。
(四)讽刺( Sarcasm)
讽刺一般用于攻击对方,但为了避免太露骨太刺激的语言而故意采取的一种迂回的方法。在英语当中这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很常见,如:( She was an hour late.)“Good of you to arrive on time,”George said.我们都能够看出,实际上乔治是在表达他的不满, 但是他却没有用直接批评的方式去表达。再如:One could set up a trap anywhere and catch a dozen abler men in a night.( Mark Twain Innocents Abroad)这里也同样,马克·吐温是用间接的方式来讽刺苏丹国王的“incompetent”,“no ability”,既含蓄委婉,又表达得淋漓尽致,效果可观。在分析这些例子时,我们看出讽刺与反语相同,虽然回避了直观露骨的禁忌语,用了迂回婉转的方式,但在语言表达效果上却更上一层楼。
(五)双关( pun)
双关指的是一字二义或者同音异义字。在回避禁忌语时,使用双关的方法效果同样会很好。比如电影《洪湖恋》中的一段,男主人公洪湖要向女主人公桐花表达爱意,又不好意思开口,所以故意把桐花带到了洪湖(湖名)的边上问道:“你爱洪湖吗? ”桐花答道:“爱。”这里使用的就是双关语。求爱本来是难于启齿的事情,但在这里用了一语双关的方式,既避免了尴尬、难为情,又达到了交际的目的,而且效果甚佳。另一个双关的例子在John Scopes 的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 当中,也被运用得恰到好处。在辩论中,当被告一方首战告捷时,镇上的一家服装店挂出了这样一则广告:“Darwin Is Right- Inside.”从字面意义上看,只是表达了老板就在店内的含义,但实际上其引申义又指已经认可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用这种双关的方式既不得罪人,又表明了立场,可谓一举两得。
四、语法手段
在回避禁忌语的方式上,我们刚刚从词汇层面进行了探讨。上述的修辞手段大部分都是针对词汇性的。但是,关于禁忌语的委婉不只限于此,利用语法手段也是另一重要形式之一。常用的语法手段一般表示拒绝、邀请、批评、建议等方面。较常见的含蓄委婉的语法手段有运用虚拟语气、否定句、疑问句等。
(一)虚拟语气(Subjunctive mood)
虚拟语气即非真实条件句,是英语语法中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表示邀请、命令、拒绝、责备时,使用虚拟语气表达更为委婉。例如:
1.If you were here tomorrow morning, I would be very happy.
2.If I were you, I wouldnt waste time like this.
3.If you hadnt missed so many classes, you would have passed the exam.
4.I would be very grateful if you put off you cigarette.
以上的例子在语法上使用的都是虚拟语气,虽然说话者是在建议、批评、命令,但其语气显得委婉含蓄,所以在交际中,对方听此话语,不会感觉不悦,而会欣然的接受。
(二)否定句( negative sentence)
在表达看法、提出建议时,否定句的形式显得更加委婉。例如:
I dont think you are right.这句话说话者要表达的是批评对方的错误,但在语法上,他选择了否定句。本句think是主句的謂语动词,说话者在使用否定的时候利用了从句否定词前置的规则, 不是直接否定从句,而是用了 I dont think( 我不认为) 的方式代替了you are not right (你是不正确的) 的形式,这就避免了直白表达的不礼貌。汉语中表达委婉时,也有许多否定形式的方式,比如,句中常常会出现“不见得”、“不一定”、“不很”、“未免”等。例如:
1.我不很同意你的做法。
2.你的答案未必正确。
3.我明天不见得有空和你一起逛街。
以上例子在回绝某人的邀请或给某人提出意见时,都是用否定的方式来委婉地表达,这是一个非常得体的方法。
(三)疑问句( Question)
表示委婉的疑问句一般有两种:反问句( Rhetorical question)和一般疑问句( General question)。这种方式通常也是委婉的请求帮助、提出建议、邀请等。比如下列例子:
1.Dont you think you are wrong?
2.Cant you be lower?
3.Will you please turn off the radio?
4.Could we find another time to go to the cinema?
五、语用手段
当然,有许多回避禁忌语的方式,既不属于修辞手段,也不属于语法的领域,而属于话题性禁忌,我们在这里将其称为语用手段。语用手段又分为两种:话题手段和联想手段。
(一)话题手段
话题手段顾名思义就是某些话题是一种禁忌,需要在交际中避开。西方人尤其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因而在交际过程中,对此类话题特别敏感,如婚姻状况、收入状况、年龄等,在交谈中都要尽力回避。英美国家的人忌谈自己的年龄,在女性和老年人之中尤为突出。英文当中的old(老)意味着“命近终点”、“不中用”、“衰老”,人们听到这样的词汇会备感不快,所以一般在交谈时成为忌讳的话题,绝对不可以问他们“How old are you?”这样的问题。
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是“民以食为天”,源于此,见面打招呼通常会说一句:“您吃了吗?”、“吃了吗?”,显得与对方很亲近、很关心对方。但在英美国家问这样的问题是不合适的。如果你问他“Did you have your supper?”或“Have you eaten?”英美人会误解,认为你是要邀请他们吃饭,并且可能一直等下去,等着你与他共进晚餐。可实际上你只是出于礼貌打声招呼而已,理所当然的他们空欢喜一场。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际上的失误。
(二)联想手段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当人们拒绝正面回答,采用迂回手段时,交际者首先必须理解交际语言的语义学意义,其次还要运用联想的手段,去挖掘表面语言背后的引申义,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交际就以失败而告终了。也就是说,在使用话题手段时,交际双方要用联想的方式,尽力去捕捉对方的话外音,玄外意。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话题手段和联想手段是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运用话题手段,联想手段就必须紧随其后,因为只有运用联想,话题手段才能发挥其交际的效果。
总之,人类社会一切活动都必须借助言语交际来完成,语言是一座桥梁、一种沟通的工具。没有这座桥梁,人们之间就会障碍重重,许多社会问题就会随之产生。但是,在语言沟通时,如果使用不当,后果也同样难以想象。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强调禁忌语,为学生更好地搭建沟通桥梁铺平了道路。学生采用语用手段、语法手段和修辞手段等,把本来消极的禁忌语用积极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发挥了桥梁的作用,又收到了良好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中生.中国语言避讳习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2]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学林出版社,1998
[3]葛校琴.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作者简介:李丽(1978——),女,吉林松原人,硕士研究生,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