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昆
摘要: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方法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们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是走过场,没有发挥读的作用,读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堂中,我们应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呢?
一、学生在自读中感知,要讲究量
在日常的教学日程里,学生对老师不停的讲授比较反感。所以笔者在讲课文的教学活动中,注重的是对孩子理解课文方法进行传授,不去代替和包办了孩子的自身主观意识;引导他们去理解难懂的重点内容。一般简单通俗、易懂的内容则是让孩子们自身反复阅读、反复念出,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读取情感,理解其中的含义;在对课文的阅读上则是全部放开,让他们自己自读、产生疑问,最终自己解决其中的问题,当较难问题出现时先让学生之间相互议论,此时笔者再做相应点拨。如此一来,学生自身的兴趣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大为增强,也升华了他们的学习自主的能力,这样教学任务自然而然就完成的轻松自如。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教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是学习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導者、调控者,而学生是探索者、体验者、合作者、表演者”。笔者在教《为人民服务》一文时,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分析,而是先让学生花了近十分钟认真地读了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就纷纷地列举起来。笔者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这时,稍加引导,学生便理解的课文。但是此时有些学生又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文中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底指的是什么?“精兵简政、死得其所”各又指的是什么意思?笔者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然后再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样,教师很轻松地解决了本文中最重要的问题。
二、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古人道,好的文章自然能够激起读者的兴趣,就好像遇到了美味的食物一样,油然地让人产生想要享受一番的冲动。所以,同样的,一段好的导语,能够激起学生们极大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中,这样来进行引导:“你们都见过‘花生吗?‘花生是我们日常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与我们生活长期相伴,就像我们的朋友一样,可你们知道、了解花生吗?它果实长在什么地方?外表怎样?看了它的果实你会有如何的感想呢:?你们喜欢花生吗?”此时同学们精神抖擞地回答:“想”。顺藤摸瓜,笔者就说:“好,今天我们就一同对一篇关于花生的文章“落花生进行”学习,本文对花生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和讲解,请运用你们带着自己的兴趣和疑问去阅读课文,并在当中寻找答案好吗”,话音未落,学生们并带着高昂的情绪阅读起来。
三、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因此,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渎,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四、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例如学习第五册《师生情》一课,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体会。思考此问,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2)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探索,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戎燕.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训练[J].中小学电教(下),2010,(6)
[2]田苗.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6)
[3]张元淑.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浅谈[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