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摘要:本文着眼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称谓语研究,介绍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汉英两种语言中称谓语的差异。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消除中西方语言障碍,尽量避免大学生在使用英语称谓时犯错误,促进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称谓语
一、称赞内容的对比
在称赞对象上,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是相同的,都是在褒扬听者,但在两种文化中,具体到称赞的话题,内容却是迥异的。因为我们属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价值观也不同,这样人们在交际中,所关注的社会焦点就会存在差异。例如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的语境中,称贊语都是关乎个人能力及其外表的,这两方面出现的频率都很高,在这点上英语和汉语是相同的。但也存在着差异,即称赞语所侧重的内容却有所区别。在英语国家,特别是在美国,人们相互间称赞的内容最为突出,其中关于个人外貌仪表的称赞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而且关于个人服饰与发型的积极评论更是称赞的重心所在。当然,这类称赞多以女性为主要的接受者,这种现象也源自于美国的社会关注点问题,在美国,注重女性外表吸引力是一种社会风尚,所以此类称赞语是与之紧密相关的。
在褒扬女性的仪表外貌方面,在中国与美国是相同的,也同样是被称赞的一个内容。但在中国,褒扬女性的外貌仪表却并不占主导地位,并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更多地它发生在女性之间。一般情况下,男性不主动称赞女性,女性也较少褒扬男性的外貌仪表。尤其在正式场合,这样做,会被认为不正派、轻浮,或别有用心。这也与中国的古训有关:“男女授受不亲”“男女有别”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奉行的。在中国社会,人们更加注重的是个人素质与美德,中国人一直认为美的品德要远远比好看的外表重要,这就是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在中国,人们认为,如果一个人太注重自己的外表,他就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从事学习与工作了。这也是中国人不轻易赞扬别人的外貌仪表的深层次原因。
虽然中美都存在对外表的称赞,但另一个差异在于同样是在称赞别人,中国人更加注重外表的自然气质,而美国人看中的则是“刻意修饰的效果”。比如,美国人对一个人的发型进行称赞,但却极少提及良好的发质。所以他们在称赞别人时会用“You look nice today”却很少说“You are beautiful”。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区别,“You look nice today”可用于任何人,它的适用性很广,因为无论被称赞的对象漂亮与否,只要打扮精致,都可以用这样的语句来描述。但“You are beautiful”这个句子却不同,它表示一个人本身外表就是与众不同的,就很漂亮。它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所以美国人在称赞别人时,不太使用这样的语句。
另外,美国的历史不是很悠久、是个新兴的国家,不墨守成规,欢迎新事物,喜欢新事物。美国人喜欢变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在人们的意念中,一切“新”的事物都是值得尝试、值得推崇的。所以生活中新的房子、汽车、新买的衣服、新的发型都容易成为人们的关注点,成为人们称赞的对象。与之相比,中国的历史悠久,传承着几千年的文化,中国人更喜欢回忆过去、缅怀历史,社会、国家所倡导的也是一直以来传承下来的优良作风。中国人一贯以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为典范。所以长久以来,人民所崇尚的是“旧”的东西。无论消费意识还是生活水平,“旧”的观念都成为了称赞的内容。比如在中国,几代人以前穿过的衣服,一件祖传的首饰,都会受到人们的大加赞赏,这无论如何都是“新兴的”美国人们所无法理解的。
另一个称赞差异在于对“woman”和“girl”的理解偏差上。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在这点上差异很大。一位外国友人A称赞中国一女大学生B,她用了这个句子:“You are a clever woman.”而B马上答道:“No, Im not a woman, Im a girl.”在中国的文化里,“woman”(女人)是指已婚的女性,而“girl”(女孩)则表示未婚年轻的女子。B是大学生、未婚,所以当外国友人称赞“You are a clever woman.”时,她会马上觉得是不是自己看起来老了,就赶紧声明自己只是个“girl”。但在西方国家,同样的这句话,理解就会完全不同。成熟、性感是女性所追求的。即使是十几岁的女孩子,就希望别人把她们当成年人来对待,更别提女大学生了。无论是她们自己,还是这个社会中的人们,都自然而然的会用“woman”来称呼之。在她们的意识里,“girl”是幼稚无知的小女孩的代名词。所以这里,中国的女大学生不愿意外国友人称自己为“woman”,外国友人也不理解为什么已经是大学生了还要称自己为“girl”呢,我们就可以理解他们彼此所陷入的交际误区了。
在外面的公共场合,西方人喜欢赞扬自己的家人,包括自己的子女配偶、父母。而中国人则完全不同,在别人面前大肆恭维自己或家人会被人瞧不起,人们会认为他太虚浮或不懂“礼数”,所以中国人赞扬的一般都是别人的家庭成员。这也是中国人自谦品德的一种反映。在汉语文化的大背景下,有关个人的姓名、年龄、性格、工资收入、家庭生活、婚姻状况等等在交际中都经常被提及并称为称赞的内容。但在英语文化背景下,上述内容往往被看成是个人隐私的范畴,不宜在公共场所提及讨论。
二、称赞使用场合和形式的对比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汉英称赞语的主要功能都是相似的,都是为了保持交际双方和谐统一的关系。但同时又存在着差异,汉语中的称赞语侧重于表达对对方的关心与尊重,而英语中则倾向于一种平等一致关系的表达。在大的英汉文化背景下,即使场合是相同的,称赞语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不同的场合,其方式就更是大相径庭。比如相同的场景,去别人家做客即将离开,同样要表达自己的谢意。来自于汉语文化背景的人会说:“真不好意思,今晚打扰你这么久”或者“今晚做了这么多菜,辛苦你了”。我们习惯于用这种道歉的方式道出自己的感谢之意。而来自于英语文化背景的客人,会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作为结束语。“I had a pleasant time”;“This dish is delicious”;“Its so nice to be with you this evening”等等,这些会是他们的感谢语言。他们会直接的称赞主人的饭菜做得美味,感谢主人的热情款待,表达自己过得很愉快等等,这些通常是他们的告别之语。 著名语言学家沃尔夫逊(Wolfson)在研究称赞语时指出:在形式上西方的称赞语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它们相当固定的格式;在句式和词汇上看,英语称赞语是一种客套语并且是高度格式化了的。根据沃尔夫逊和梅恩斯(Manes)的研究发现,百分之八十的英语称赞语都是用形容词来完成的,用形容词来正面表达其称赞之意。其中“使用最频繁的五个形容词是“ good,nice,pretty,beautiful, great”占所有称赞语的三分之二。其余的称赞语角色则有动词来担当,最常使用的动词为like和love。
与之相对比,汉语中的称赞语大多是由副词来完成的。其中“真”的频率出现最高。比如“你的发夹真好看”“你这件衣服真漂亮”等等。当然还有其它的副词也用来表示称赞,如“很”,“太”,“特别”等。另外,在称赞时,美国人注重个人的看法的表达。比如“I like it”,“I love it”是他们常常使用的语句。而同样是在称赞,中国人强调的是对方的喜好,“你”,“你的”用的比较频繁。虽然汉语中的“我喜欢”与英文中的“I like”含义相同,但与“I like”相比,汉语中的“我喜欢”感情色彩要浓烈得多。如果在汉语中说“我喜欢”通常指的是说话人的意愿与偏爱,多被理解成一种间接的请求,而并非称赞。因此在汉语文化背景下,“我喜欢”很少用来表示称赞。
以上我们从词汇的角度谈了英汉称赞语的异同。然而英语的称赞语不仅仅在词汇选择上具有规范性,其句式结构也是固定模式、高度形式化的。根据沃尔夫逊的研究,称赞语的句式主要以下面3种形式为主:
(1)NP(Noun Phrase,名词短语)+ is/looks +(really)ADJ(形容词).
Eg:Your apartment is really nice.
(2)I + (really)like/love + NP(名词短语).
Eg:I love your dress.
(3)PRO (代词)+ is + (really) (a) ADJ(形容词) + NP (名词短语).
Eg:Thats a good question.
而中国人则完全不同,我们不太注重称赞语的句型模式,我们讲究的是情感的传达。在汉语中,称赞语无论用什么样的词汇与句式,都是自由的、不受限制的,都是为了表达感情而服务的。当然,汉语中的称赞语也有其独特的形式,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即在称赞语的运用之中加入了一些典故、成语。比如“赛诸葛”、“神机妙算”、“宰相肚里能撑船”等等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称赞语。这些称赞语不仅体现了汉语中灵活多样的称赞语形式,而且反映出中国人以含蓄为特征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求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交流时,尤其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切忌直译、望文生义。多多的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交际获得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使用称赞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称赞的对象
与中国人不同,西方人常常向对方直接称赞自己的家庭成员,或称赞对方的家庭成员或亲属,而且称赞的频率很高。如:
You look lovely today. The dress fits you well.
(mother to daughter)
The meal turned out great. Everyone enjoyed it.
(husband to wife)
這并不表示西方人不谦虚,相反,却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及其认可。而中国人却绝对不会这样做,中国人一般情况下不会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的家人。这会被人误解为不够谦虚或缺乏涵养;同时他们也很少直接称赞自己的家人,在中国,关系越亲密,越不需要彼此客套。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庭是人际关系最亲密的地方,过多的称赞人们会觉得显得关系疏远。在中国家庭中,父母称赞孩子的情况屡见不鲜,但在平辈之间或者是对自己的长辈,则很少使用称赞语。夫妻间使用称赞语的频率最低,中国人不习惯以外露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但中国人喜欢称赞别人的家人尤其是对别人孩子的称赞绝不吝啬。但无论如何使用称赞语的频率还是低于西方人,而且在与异性交往时,对于称赞语的使用尤为慎重。
(二)注意称赞的话题
由于英汉两种文化中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差异,称赞的话题也相应有了许多的不同。在英语文化背景中,诸如收入、胖瘦、年龄、生活经历、婚姻状况等都认为是个人隐私的范畴,因此,在交际中即使是在称赞语中此类话题都是不应该被提及的。而在汉语中情况却大相径庭,以上话题在汉语的称赞语中经常被使用。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只要是关心对方的话题,包括对方所有的一切,都是礼貌的行为。在称赞话题上,英汉中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即对老年人的称赞,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汉语中有“老当益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姜还是老的辣”等俗语表达对老年人的称赞之意。但在西方“old”一词属于禁忌语的范畴,西方人忌讳听到这个词,在西方的文化中, “old”有不中用(useless) 的含义,所以即使在称谓语上称老年人都要用委婉语 senior citizen来代替“old man”。
(三)注意称赞的方式
中国的文化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核心,儒家文化强调的是“自谦尊人”的原则。“自谦”首先自己要谦虚谨慎,有时甚至以贬低自己为代价,其次,“尊人”即是尊敬他人,必要时可以用抬高他人的策略。这点在语言学家Leech 的“谦虚准则”中就有论述。在称赞表达方式上中国人喜欢委婉含蓄地、不露声色地称赞别人。即使在赞扬他人的优点时,也喜欢用间接的方式,反过来当得到别人的赞扬时,采取的回应方式多是拒绝的。而西方人崇尚个性自由,性格比较直率、开朗,倾向于平等待人待物。他们张扬个性,重视个人的内心真实感受,在评价事物时,喜欢坦率直言、直截了当,喜欢直接恭维别人且乐于直面别人的称赞并予以接受。
如上文所述,中国人愿意间接的或委婉的称赞他人,但这并不表明中国人拒绝直截了当的称赞另一个人。一般情况下,如果称赞是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那么采用的方式就是比较直接的。但对经历、地位都相同的人,或对完全陌生的人来说,称赞语的使用就需谨慎、委婉、得体。
参考文献:
[1]张治库.现代社会关系视域下人的发展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刘恭懋.古代礼貌词语荟释[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3]陈原.社会语言学[M],商务印书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