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獴
与穷困潦倒的艺术家气息截然相反,西斯莱来自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商人家庭。1839年,他出生于法国巴黎,家中从事丝绸贸易,家境殷实。他的父母都是英国人,所以他从小接受的是正统的英式教育,西斯莱的身上也带着英国人的固执保守和绅士的温和气质。18岁时,西斯莱被父亲送往伦敦学习商业,以备继承家业。离开了父母的西斯莱找到了一扇进入新世界的大门:西斯莱对于艺术的兴趣远超出了商业。在伦敦的画廊、博物馆、剧院总是看得到西斯莱的身影,无论是音乐、雕塑还是莎翁的名剧于西斯莱而言都能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而最吸引他的还是绘画,他沉醉于英国风景画,并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从此美丽的乡村中留下了西斯莱作画的身影。四年后,回到巴黎进入商行工作的西斯莱开始了平凡而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始终都没有放弃过他的画家梦。于是,1860年,他在父亲的支持下,进入了“格莱尔画室”,成为了格莱尔的学生,22岁的西斯莱才正试走上了绘画的道路。
西斯莱从来都不是个叛逆的人,他性情温良而有教养,身上还带着中产阶级的循规蹈矩,这些气质似乎都与印象派画风格格不入,他最崇拜的画家本是贝尔·罗贝尔和柯罗,但是命运让他在格莱尔画室遇见了莫奈、雷诺阿等一众小伙伴。他们去枫丹白露写生,在莫奈的鼓励下,他开始走进自然,抛弃学院派画法,在关注静物的形体与美感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光线变幻下的色彩。在这时他遇到了他的一生挚爱乌杰尼·莱克赛克,她是一个花店老板,兼职模特,1867年两人同居生下了儿子皮埃尔。在西斯莱眼中,乌杰尼是个性格细腻而且很有教养的妻子,而于西斯莱的父亲而言,他们的关系完全离经叛道,无法接受。
天空和水是西斯莱的画作中最迷人的部分。西斯莱最爱的便是辽阔的天空,“难道还有比夏日里常见的天空、比漂浮着美丽的云的蓝天更漂亮的事物吗”。他说:“我总是从天空开始描绘”,“天空并不仅仅是一个背景而已,反之它不仅由它的面而呈现深度感,而且由于它的形式,由它的一幅画的效果或构图上所安排的调和而呈现了运动感”。天空在西斯莱的画笔之下是流动的,像一团团晕染开的水汽细腻而柔软,在层层叠叠的蓝色之下是若隐若现的地平线。西斯莱的天空中没有狂风骤雨,只有晴朗与温和,丝丝流云透出安静与诗意。
而对于水的描绘则是印象派画家的共同爱好,因为映射在水面上不断变幻的粼粼波光是大自然中最美的景色。西斯莱笔下的水总是清澈如碧玉,让人想起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所写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样的清奇之景应该就和西斯莱所描绘的一般无二了。日光斑驳之下的一汪河水,让美丽的乡村图景显出空明与澄澈。
西斯莱人生的转折点在1870年,因为普法战争的爆发,西斯莱父亲的生意失败了。不仅仅是家中生意的破产,战争让西斯莱带着全家开始了逃难的生活,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丢失了全部的家产和画作,直到去世,他的生活始终被贫困的阴影所笼罩。即使在困顿之中,西斯莱也坚持只创作风景画。1878年他决定将画送到沙龙展览,却被拒绝,这无疑让本就惨淡度日的西斯莱陷入消沉。而值得庆幸的是,他的挚爱乌杰尼始终支持着他,给他温暖与爱。
西斯莱的风景画中,浓浓的都是生活中暖暖的爱意。无论沉重的现实给他的是怎样的困窘,他从未放弃过对于生活的期待;无论是战争还是灾难,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色都一如往昔;无论暴雪或是山洪,他都把残酷隐去,在画面里留下诗句。西斯莱多描绘融融春日,却也画寒冬,只是并不凛冽。灰蒙蒙的天幕下是被厚厚积雪铺成的小路,路上是一人独行的背影,这一切本该孤寂,却在如絮般柔软的雪色映衬下独留宁静与禅意。
西斯萊的名作《马利港的洪水》是一幅以被洪水淹没的马利港为题材的画作,洪水之中却没有灾难过后的满目狼藉,而把马利港画作了水城威尼斯。画面上房屋、船坞、几艘小船、寥寥数人,所有景物都如此从容不迫,灾难带来的所有悲伤似乎都淹没于平静的湖面。画家毕沙罗说:“就我平生所见,在其他画家所画的洪水泛滥的作品中,很少有像它那样丰富和优美的,那是一件油画杰作。”西斯莱的作品之所以高贵,在于他从不沉浸于痛苦,在于他在经历战争与灾难之后仍给人以抚慰,在于哀而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