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淑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妇科, 吉林 长春 130000)
妇科内分泌失调的临床表征有很多种,临床患者也较多,一般表现为月经异常、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痛经等等[1]。临床治疗中可选择不同种类的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是常用的一种,米非司酮也属于一种常用药,都能有效改变体内雌性激素的水平。为了分析各种药物的治疗效果,本文将针对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的妇科内分泌失调患者进行分析。
针对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确诊的120例妇科内分泌失调患者进行分组,根据临床用药不同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人数均为随机选择的30例,A组平均年龄38.6岁,平均患病时间2.6年;B组平均年龄37.7岁,平均患病时间3.1年;C组平均年龄39.2岁,平均患病时间2.8年;D组平均年龄38.9岁,平均患病时间3.2年。四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A组应用阿那曲唑,1次/d,1片/次(每片1mg);B组应用非米司酮,1次/d,1片/次(每片25mg);C组应用依西美坦,1次/d,1片/次(每片25mg);D组应用来曲唑,1次/d,1片/次(每片2.5mg)四组均为饭后服用,疗程为30d。
随访一年,定期检查,分析对比四组的治疗效果、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效率=(有效患者数+改善患者数)/全部患者数,不良反应占比=出现不良反应患者总数/全部患者数。
无明显临床病症表现或症状明显缓解为有效,临床症状表现减轻或病灶缩小为改善,其他情况为无效。
分析软件选择SPSS 16.5,统计数据均采用百分数表示,x2检验,差异显著(P<0.05)。
B组有效率为70%明显低于其他三组,B组的治疗效果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组有效率为90%、C组有效率为90%、D组有效率为93%,A组、C组、D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B组的不良反应占比为26.7%(8例)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组不良反应占比6.7%(2例)、C组不良反应占比10%(3例)、D组不良反应占比13.3%(4例),A组、C组、D组出现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表1 四组患者药物治疗有效率对比
影响患者内分泌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可分为生理因素、情绪因素、环境因素等。患者可能因此出现皮肤衰老、脾气暴躁等现象,严重还能导致多种妇科病,威胁了女性的健康。治疗中,应普及相关疾病知识,指导患者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减轻心理负担,从而对减轻病症起到辅助作用。
米非司酮属于一种常用治疗妇科内分泌失调的药物,但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比较明显,患者多出现呕吐症状,也有便秘、皮疹等情况发生[2],增加了患者的治疗痛苦,还有研究者指出此类药物虽能控制病情但药效持续时间短暂,不利于缩短疗程及提高有效治疗率[3]。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另一种药物为芳香化酶抑制剂,随着制药技术的进步第三代的药物已被应用多年,有效的影响雌激素合成。同时此类药物还能诱导排卵[4],对多种因内分泌失调导致的疾病均能起到理想的治疗作用。例如针对子宫肌瘤患者用药可以抑制病情继续发展,阻止病灶继续扩大[5],即使后续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也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性,减轻患者痛苦。本文中B组有效率为70%明显低于其他三组,B组的治疗效果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B组的不良反应占比为26.7%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说明芳香化酶抑制剂类药物在治疗中的应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