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丽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 西藏 拉萨 850032)
豆科是常用的绿肥植物之一,在我国分布也十分广泛。西藏地区气候干燥、阳光充足,适合绿肥生长。
在植物需要的氮磷钾三元素中,一般比较缺乏氮和磷两种元素,在豆科被种植以后,其本身能产生有固氮作用的根瘤菌,也叫共生固氮菌。其固氮作用十分明显,能够利用空气中的氮元素对氮进行加工收集。常见的豆科植物有紫花苜蓿、紫穗槐、草木樨、沙打旺、田菁等,这些植物的固氮能力都很强。我们将豆科植物种植在地里时,豆科植物的根系上就会结出一个个小果实样子的根瘤菌团。在深层的土壤中含有磷元素的矿物质,并且这些磷元素的矿物质多数是不会被土壤中的水分溶解的,而一般植物是无法吸收利用的,但是豆科植物根系十分发达,能够通过根系吸收氮元素,绿肥效果显著。
西藏处于高原体整个区域内海拔高差较大,农作物的种植根据海拔高差呈现差异性分布。具体来说,海拔1800m以下,种植有玉米、小麦、水稻等农作物;海拔1800~2300m之间的地区,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海拔2300~3000m之间种植玉米、小麦、豆类,实行小麦、玉米复种制;海拔2700~3 000m之间主要农作物是喜凉的冬小麦、冬春青稞、油菜、豌豆、荞麦、圆根等。西藏地区耕地面积广,旱地多,加上种植粗放,对如何种好绿肥等问题缺乏整体规划,致使西藏地区绿肥面积逐年减少,鲜草产量明显下降,种子严重不足,同时片面、大量、单纯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污染,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质减少、土壤板结,并且使作物积累大量硝酸盐,放出有毒气体。大量施用磷肥,引起土壤中铁、锌等元素缺乏,磷被固定成无效状态等等。但是80年代以来,由于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绿肥面积急剧下降,造成化肥肥效降低、产量徘徊,土壤肥力已呈下降趋势,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渐趋严重。因此,恢复发展绿肥生产,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政府及有关部门正在号召各地恢复绿肥生产,以改善土壤环境。充分利用豆科植物的生长特性,如根系发达且穿透力较强的优点,其庞大的根系可以疏松土壤,培肥土地。根瘤可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发挥出强大的生物资源价值。另外在一些地区将麦类与豆科进行轮作,能够充分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增加土壤微生物和豆科绿肥的年固氮量,提高豆科绿肥与禾本科牧草的鲜草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豆科绿肥的利用率,对西藏地区草场大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1 加强科研投入、人才引进。西藏地区的人才缺乏问题是由来已久的,尤其是农业技术人员更是严重缺乏,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西藏的农业产出比别的地方要付出更多,因此只有大量引进人才,发展高科技的农业,才能使豆科绿肥在本地大力推广,另外西藏的气候条件也充分决定了西藏农业发展一定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队伍建设。
2.2 加大对农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当前农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缓慢,拉萨、林芝等地对乳制品的需求大,发展豆类绿肥作物优势很多,不少农户青裸粮食连年丰收,耗粮型牲畜少而市场粮食价格基本稳定,30%左右都是在种植粮食作物,政府鼓励农民适当改变种豆类绿肥作物,当前市场上基本形成饲草市场,在农田地里种植豆类绿肥植物紫花首楷、箭舌豌豆等产量高。国外经验证明,当人工草地占草地总面积的10%时畜牧业产品产量会比单纯利用天然草地提高1倍。西藏要想与全国2020年一起步入小康社会要采取相应对策,提高农民的种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