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滇碧 朱丽丹 李玥庆 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昆明分校
编者按
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农民起着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强化人才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2017年,农业农村部编制了《“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发展绿色证书培训、建立农民培训长效机制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
2017年,《人民日报》报道了新型职业农民陈龙的故事。43岁的陈龙是山东省郯城县归昌乡陈庄村村民,也是郯城县农大家庭农场的法定代表人。2015年,顺利拿到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陈龙,带着家人,通过流转土地成立家庭农场,经营土地200多亩,托管土地1600亩,给乡亲们提供育苗、打药等优惠服务,实现了农场收入30多万元。从以前伺候大田,没想过靠地挣钱,到现在有了新技术和新管理方式,土地产生了更多效益。陈龙认为,他的思想转变,来自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培育新农民 政府在发力
对于现代职业农民,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有过经典定义。他认为传统农民从事农业主要是为维持生计,其身份有别于市民群体,现代职业农民为了实现报酬的最大化,需要充分进入劳动力市场,把农业作为一项产业,通过利用一切技术手段推动这项产业发展。
从沃尔夫对传统农民和现代职业农民的定义上看,两者之间存在的最大差别,就在于身份定位的不同。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强调的是一种等级秩序。而现代职业农民更多是职业上的划分,像教师、医生一样,它是社会分工的最新体系,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全新职业类型。
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阶段性、动态发展中的概念。具体指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出现的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从业者。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有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三种类型。据农业部测算,1亿人左右规模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比较符合中国国情,而这1亿人中,包括生产经营型3000万人,专业技能型6000万人,社会服务型1000万人。
2017年,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数量将达到2000万,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超过35%。
随着国家政策的发布,多地纷纷发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措施:湖北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万人以上;贵州将从今年起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万人以上。此外,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创新教育内容与方式,立足未来农业发展培育后备人才,确保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如江苏省自2015年开始针对省内高校所有涉农专业应届生,开展为期一周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培训,引导学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安徽农业大学与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设现代青年农场主创新创业实验班,采用“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创业孵化”的分段培养模式。目前,首批毕业生已经走上创业道路,注册了青年农场主商标,创建了“青年壹品”互联网销售平台,成为全校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平台。
“中国梦”需要新型职业农民
我国农业长期处于传统型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的手段、条件落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足,尤其进入新时期,绝大多数新一代青壮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接受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差,也没有接受过专门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导致许多有效的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极大地制约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全生命周期分析中的刚性数据及零点数据依据仪表变化事件、“刚性”参数及“调零”参数变化事件的发生而采集并存储,为每台质量流量计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详实数据。
据统计,当前我国农业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7%,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1.62%,其中,实用职业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系统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大多数农民只掌握了粗放型、浅层次的种植业技术,种植作物单一,耕作方式落后,产业化水平低下,科技含量不足,市场竞争意识淡薄,严重束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进程。
此外,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工业、商业和其他新兴产业,从事农业的人才极为缺乏。特别是由于缺少一大批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在农业科技人员和亿万农民之间出现“断层”。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人口仍占绝大多数,全面实现小康离不开广大农村的快速发展、农业的产业融合和农民的生活富裕,如果“三农”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无法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为合格农民颁发“绿色证书”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根据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不同层面的培育对象,形成了培训、考察、认定、政策扶持、跟踪服务的完整培育体系。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绿色证书培训解决的便是农民的技能问题。
绿色证书培训着眼于农民从事某一岗位的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组装,系统地传授给农民,使农民尽快适应农业专业化生产、标准化操作和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一部分,绿色证书培训主要针对农民开展“一技一训”的技能培训,对于学习者或者只想学习农业技术的农民来说,接受起来容易一些。因此,在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继续保留绿色证书制度很有必要,充分发挥绿色证书培训的优势,与新型农民职业培育形成优势互补的培训机制。
当前,我国绿色证书培训已形成了独特的培训体系, 取得“绿色证书”的农民,必须达到农业某一岗位规定的标准,包括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岗位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工作经历、文化程度等方面的要求。在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周期较长或技校性能较强的岗位,至少要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掌握相应的生产技能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通过绿色证书培训,我国广大农业生产者在生产技能和生活技能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提升了农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增加了农民收入。
可以说,绿色证书培训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人才储备、技术普及以及初步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证书培训的局限性
通过绿色证书培训,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绿色证书培训的局限性日益体现。
首先,相关政府部门没有给绿色证书培训足够重视,只当作是一般任务来完成,使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有些当地政府没有适时制订一些对“绿色证书”获得者的政策支持,无法显示出“绿色证书”在政策方面的优越性,削弱了“绿色证书”持有者的积极性。
其次,随着农业农村的不断发展,对农业从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单纯的生产经营技能提升只能解决产品的供应问题,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农产品在生态、休闲、创意等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绿色证书培训的对象在农业生产规模方面参差不齐,很难满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下农业产业的创新发展。
再次,绿色证书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缺乏,农民参与绿色证书培训的积极性越来越差。部分农民对“绿色证书”培训工作认识不够。一些农民受靠天吃饭传统思想的束缚,轻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对学习技术缺乏应有的正确认识,在市场经济影响下,部分农民宁愿到城里打工挣钱,也不想搞农业。
最后,由于师资培养不够,导致师资技能与培训需求不配套,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有的乡镇成人学校没有专职教师,也有的成教专职教师是从中小学校老、弱、病、残的教师中分流出来的,这部分人无论是从身体还是专业技术知识来说,都不适应成人教育工作的需要。有的学校专职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但由于经费困难,也没有条件聘用兼职教师。
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建议
现代农业发展关键在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中国农业的未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场
首先,加大立法工作和政策支持力度,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的保障体制。制定出台法规,从法律上确定培训的内容、资金、机构等,为农民培训提供制度性保障,完善现代农业教育培训的法律体系。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农业相关部门出台一些关于资格认证、资格准入、政策扶持等政策法规,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形成各项涉农资金、政策优先向职业农民配置的政策导向。
其次,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完善环境保障机制为农民培训开展的高效,优化农业、财政、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各部门之间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绿色证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工作。
最后,完善培训主体建设,加强农业院校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农广校作为培育工作主阵地的作用,整合完善农民培训资源。为更好地推进农民培训工作,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农广校的建设投入,充实师资力量,保障经费充足,完善场地设施,更新教学设备。
(编辑/柴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