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凤全,吴 笑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情感记忆的重要载体,传统聚落更是中国的建筑之魂、文化之根。传统聚落景观是一个容器,承载着当地的历史与文化、情感与记忆,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一种景观类型,因此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是传统文化延续的希望。徽州传统聚落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聚落之一,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聚落景观深深地吸引着大量的学术研究者。长期以来,各学科的学者对徽州传统聚落的研究从未止步,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成果,从现有的研究资料可以看出,徽州传统聚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村落形态、空间结构、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聚落风水以及形成机理和历史演变等方面。而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景观“空间氛围”出发,结合景观空间和情感设计去关注和研究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的设计和表达。在景观物质空间的基础上更注重对整个空间的氛围塑造,使用一定的设计手段营造出特定场所需要的气氛。通过对聚落景观空间的分析,从社会文化背景的角度探讨景观空间形式产生的原因,及其呈现出的地域氛围和情感氛围。
对于氛围景观的研究目前尚无大量资料可查,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查阅,对于氛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氛围、情感氛围、建筑氛围三个方面。斯蒂格·L·安德森[1]在论文中论述了氛围的概念以及产生原因,指出了氛围与景观设计质量的关系,氛围和质量主要取决于参与者的感官体验,同时也强调了环境背景的重要性。卒姆托2003年在报告《氛围建筑环境周围物件》中介绍了他对氛围观念的理解以及建筑氛围构筑方法。卒姆托认为,氛围是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情感反应,“事物本身、人群、空气、喧嚣、声响、颜色、材质、纹理、还有形式”都可以形成打动人的感受[2]。余晓宝[3]在《信息时代设计的新概念—氛围设计》一文中提出了氛围设计的概念,并指出氛围设计的研究可以分为物质性和文化性两个方面,前者着重于形、声、色等有形因素的研究;后者注重对历史文化、地域特性等无形因素的研究。现有的研究数量不多,很少从文化和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氛围对于景观设计的作用。本文以“空间氛围”为切入点分析氛围、空间、情感三者的关系,并对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的特征和空间类型进行总结,为徽州乡村景观设计及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借鉴。
有关“氛围”的学术解释如下:一是指占支配地位的情感的基调或态度,尤指与特定的环境或事物状态有联系;二是与特定场所相联系的美感、情趣,艺术的特性或效果;三是周围的气氛与情调,包含了客观的环境和主观的体验两个方面[4]。由此不难看出,氛围一定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结合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感受所产生的。简单来说,对于氛围的理解是主体对于客体环境所产生的直接心理感知与感受。一个好的景观空间要使人感受到其中的氛围,而不是纯粹的展示、被动的接受[5],这也是“场所精神”最重要的体现。每一个场所的特性与本质决定在其设计中应具备独特的地域与情感氛围,由此唤起人们对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氛围就如同某一特定场所的空气,是我们在其中的所感所知,既包含某些具体的事物,也包含这些事物所处的环境背景,这就是景观的双重价值。创造氛围首先要感知背景和周边环境,然后思考如何使参与者融入我们的景观空间,全身心地去感受场地,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延长他们的感受,沉浸在景观氛围中。徽州传统聚落是景观、文化、生活和情感的结合,营造了十分丰富的空间类型,包括地域环境、景观空间、日常习俗等;身处其中,人们会有不同的氛围感受。
氛围本质上是一种空间现象,没有明确的规模和形状,无法用数量化的维度去测定其空间形态,这是氛围本身与实体物质空间的区别。但两者是紧密联系的,空间是氛围的载体,是人们感受氛围的前提,只有在景观空间形成以后,身处其中,人们才能慢慢开始感受空间的氛围。景观的空间状态能够影响人们对于氛围的整体感受,不同的景观空间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氛围体验。例如,公园景观带给人的是安静、舒适的感受;广场景观带给人的是宽阔、喧闹的感受。氛围虽然不像建筑空间一样有明确的边界,却是针对于某一特定的场所,被一种无形的边界所包裹。氛围的形成与空间状态密不可分,从这个角度来看,氛围也是一种空间的品质[6]。
氛围是介于主客体之间的空间感受,可以在“人”与“景”之间建立起独特的联系,利用景观空间中的自然和人文要素,能够形成空间环境中特有的氛围。一方面,景观空间本身的形态、材质、色彩等要素直接地影响人们的感官体验和情绪表达;另一方面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场所会潜意识地影响人的行为和情绪。例如徽州祠堂是族内子弟祭祀祖先、教化活动的场所,在徽州人民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本身就具有环境氛围和文化背景,再加上祠堂建筑的轴线、规模、形态等空间组织方式,更增加了祠堂空间内宗族法制观念的氛围。
氛围与情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很难用逻辑理性的语言去说明,因为情感氛围强调个体感知,是一种因环境或事件所产生的主观的真实感受,无关对错,最重要是能引起共鸣。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与外界建立关系的纽带,能够极大地的影响人类的行为与思想。美国心理学家D o n N or m a n[7]最早提出了情感化设计的概念,主要是在产品设计的领域进行论述与实践,在产品设计时赋予情感,让使用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能够有不一样的心理感受。情感化设计的理论与策略同样也适用于景观设计,正因为情感的融入,景观设计所展示出的人性与交流才更加突出了景观的“场所精神”。设计者在将情感融入景观设计中时,要把能表达和传递情感的各种要素都加以利用来制造情感氛围,将设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静态”演变到“动态”[8]。
因此,氛围、空间、情感三者是密切相关的。空间是人进行自主活动的载体,人在空间中活动,感受空间的氛围和特征,在对空间信息认知和理解的过程中,会产生欢快、喜悦、愁闷、安静等各种情绪。与此同时,空间也会受到人的行为心理影响,随着人的参与而变化,呈现出更为丰富的信息和情感[9]。情感与景观氛围空间存在一个互相影响、相互反馈的动态变化过程。
徽州传统聚落是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孕育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种地域文化,是徽州文化的精华所在。在徽州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其传统聚落景观的形成与演变都凝聚着地域文化特征。在徽州古村落的街街巷巷,经过多年雨水洗涮后犹如墨染的砖墙,呈现出静谧、本真的生活环境。斑驳的墙面、遗留的古建、生着青苔与杂草的青石板台阶、随意拼接的鹅卵石小路、纯真质朴的村民,无一不在诉说着村落的历史故事。
徽州传统聚落的营建是以生态观为基础,体现了徽州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土地的珍惜。自然环境因素对徽州传统聚落的选址、布局影响很大,村落的营建必须根据自然条件现状进行选择和适应性的改造,因此地域特性比较明显。村落的选址遵循风水理论,强调与现有山、水的巧妙结合,依山就势、沿溪而建;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的同时,为了增强聚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通过必要的地形改造、景观设计、建筑布局等手法来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徽州聚落景观氛围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域性、空间性和情感性。地域性体现在徽州古村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环境和文化,有其独特的自然、田园景象和文化认同感。徽州具有地域特色的要素很多,其中以古民居为代表,徽州民居所呈现出来的表现形式是由于其社会文化、宗族制度和风土习俗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建筑人类学家拉普普特在《住屋形式与文化》一书中提出:影响人类住屋形式的并非自然气候等物质环境,而是思想观念、宗教信仰、行为习俗等社会文化,这是住屋形式的决定性因子[10]。徽州先人信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宗法制度、风水学说和程朱理学思想,这些社会背景都是徽州民居的物质空间形态具有地域性的决定性因素。
空间性体现在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特有的空间与场所性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心理认同感,人们在记忆深处对村落的感知源于对整体空间的感知。徽州传统聚落的景观空间划分比较清楚,而且每种空间类型都是其文化背景的物化体现,例如水口园林空间是风水文化最重要的体现;广场公共空间是村民祭祀、维系感情的重要场所;街巷空间的高低错落连接着整个村落,结合徽州特有的水圳更加丰富多变;徽州聚落的景观空间带有浓厚的地域氛围。
情感性体现在徽州人民在成长过程中对自然山水与文化景观的情感投射和地方记忆。徽州人宗族观念根深蒂固,血缘关系的纽带牢不可破,情感氛围浓厚。聚落景观正因为有了地域氛围和情感氛围,才能使居民有强烈的归属感,无论身在何处,都对家乡有着难以忘怀的记忆。因此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空间是聚落所特有的景观、文化、生活和情感的结合,是由自然环境、聚落空间、生活习俗组成的乡土氛围空间。
对于徽州传统聚落来说,具有地域特色的水口园林、公共空间、乡土建筑、街巷空间和水系等要素共同构成了典型的聚落景观空间,具有浓厚的地域氛围和情感氛围。
2.2.1 水口园林
水口园林与自然环境的结合紧密,且受到地域限制,使其成为徽州最具地域特色的乡土园林景观。水口园林位于村落入口处,结合周围地形,形成青山绿水,郁郁葱葱的风景之地。与一般的园林相比,水口园林尤其重视风水,最不可缺少的景观要素是桥、树、亭、塘,形成开天门,闭地户的风水环境,追求山水相依,天人合一的均衡和谐。水口园林是属于徽州地区的一种独特园林形式,是不能被复制和转移到其他地区的。水口空间是风水文化与自然环境结合的产物,风水文化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徽州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水口关乎村落的盛衰和安危,它是一村居民生死、前程的象征,也代表着徽州先人对美好家园的憧憬。
2.2.2 公共空间
聚落居民主要交往的空间是村落中的公共空间,例如广场、祠堂、水塘等。在徽州村落,广场是村民进行公共性交往活动的中心场所,主要分为商业性广场、生活性广场和祭祀广场,由此便形成各种交往中心,其内容和功能多样,与聚落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徽州聚落中各家族的祠堂形成村落的精神中心,一般祠堂前都有开阔的场地,作为祭祀之用,与狭窄的街道形成鲜明的对比。
广场空间的出现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是村中尺度最大的外部空间,在连接街巷空间的同时,也丰富了村落的空间结构。虽然现在广场空间的祭祀功能已经改变,但它依然是村民自发性活动集中的场所,村民们可以在此集会、聊天、晒谷等,是村民之间情感交流最重要的空间。
2.2.3 乡土建筑
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是传统聚落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徽州地区代代相传的乡土建筑,由于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各村落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在地域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认同。
徽州民居数量众多,就如同整个聚落景观的细胞,共同构成了聚落景观的主体,也是徽州建筑精髓的体现。徽州民居建筑以两三层楼居多,一般以天井为中心,形成三合院或四合院,高高的马头墙作为分界。整体色彩以白墙灰瓦为主,再配以植物背景,是坐落于山水间的自然之宅,远处看,就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祠堂建筑是徽州建筑的主要类型之一,是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与整个聚落的兴衰息息相关。祠堂的性质与民居不同,一般位于村首或村中心,形制规模较大,成为村落的标志。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书院教育十分盛行,因此遗留下来很多书院建筑。书院建筑的规模相对较大,有功能性空间和辅助性空间两部分构成,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功能性空间主要包括大门、门厅、讲堂、藏书楼、斋舍和食堂等,辅助性空间一般包括庭院园林、文庙、纪念性祠堂等部分,加上具有教化意义的匾额楹联装饰,整体形成丰富的景观空间,教育氛围浓厚。它是徽州聚落特有文化景观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伦理等级的空间延伸。
粉壁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高低错落,丰富了景观界面的轮廓线,徽州建筑群并不是建筑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一定的手法排列组合,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景观效果。这就是为什么徽州单体建筑要素虽然简洁,但在立面上却表现出韵律十足的变化,与整个聚落相得益彰的原因。以宏村南湖建筑群界面为例(图1、图2),南湖书院与周边民居相连,呈现出高低错落的轮廓线,湖中倒映出若隐若现的建筑群,融入远处淡雅的自然山水背景,成为宏村聚落景观的代表之一。
图1 宏村南湖建筑立面图
图2 南湖立面实景图
2.2.4 街巷空间
徽州聚落的街巷空间是连接内外的过渡空间,从村落入口到内部建筑,经历了一系列的空间过渡:由自然到人工空间过渡、由宽敞到窄小空间过渡、由公共性到私密性空间过渡。表面上反映了人们生活的行为习惯,深层结构上却体现出了由闹到静,由天理到人欲的儒家哲思。可以说,徽州传统聚落的街巷空间承载着当地居民的意识和思想,体现着强烈的场所精神,是徽州地区地域特色的概括与浓缩。因此,人的思想观念对于景观内涵的价值呈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徽州传统聚落的街巷从视觉效果来看是一种带状景观空间,具有强烈的围合感,由于地形的影响,呈现出高低错落的变化。其主要由底面和侧面两部分组成,底面以石材铺装为主,大大小小的水圳环绕其中,这是徽州街巷的一个特色;侧面由两侧建筑单体围合形成,高高的马头墙,灰白色的墙面,侧面与底面划分的十分清晰[11],徽州的街巷纯粹而又别具风格。
徽州的街巷空间整体结构有序,等级分明,可分为交通性街巷和生活性巷弄两种。街巷是村落的交通动脉,与巷弄相比更加宽阔,还承担着商业、交流信息的功能;巷弄曲折多变,界面较丰富,生活气息浓厚。街巷连接着整个村落的整体空间序列,从村外进入到村内的序列一般为:水口—街巷—祠堂、广场—巷弄—每户,空间围合感越来越强烈,形成步移景异的景观空间[12]。徽州传统聚落的街巷空间尺度亲和、适宜交往,对地形环境的适应以及内向的围合感给人一种安静、安全的舒适氛围体验,在整个村落布局中起到骨架作用。
2.2.5 水系结构
生活离不开水,徽州聚落更是如此,与水相伴相生。徽州传统聚落大多是依水而建,主要水系结构决定了村落的形态走势,而村落内部随街巷布置的水系无疑是一种可赏可用的景观。蜿蜒的水圳绕过村庄,穿过小巷,与每家每户都会相遇,可谓是“家家门前有清泉”。水塘在解决村民用水需要的同时,也成为了是邻里交往的活动空间。水街是水景观与街巷空间的结合,水街两岸建筑高低错落又井然有序,凭栏临水,颇有江南水乡的氛围。徽州传统聚落对水的利用典范当属宏村(图3),独树一帜的水系设计,充分体现了生态性,引水入村,建立蓄水池,不仅解决了村落用水问题,还通过水圳、水塘等形成布局灵活自由的水景观,为村民游憩、观赏、交流提供了一个“共享水空间”。
图3 宏村水系
徽州传统聚落大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形成的,这在宗族内部形成了他们的精神空间。宗祠是宗族制度物质化的体现,除了他们世代居住的村落环境,宗祠是他们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也是他们维系感情的场所。古时徽州人多视建路亭为善举,于是徽州出现“三里一路亭、五里一茶亭”,点缀于青山绿水之中。联想古时徽州人在路亭惜别远行经商的亲人,常使世人涌起一股柔情;由此,乡间路亭也成了富有情感的建筑,为徽州古村落增添了温情的气息。徽州传统聚落无论从建筑街巷、园林景观、公共空间、水系结构,还是历史形成的人文景观来看,都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景观氛围空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所营造的景观空间和情感氛围就是他们记忆中的故乡,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让他们有强烈的归属感。
景观空间的氛围是“人”与“景”之间最独特的联系,通过对实体景观空间的组织和设计,可以刺激人的感官以获得情感体验,有效利用空间内自然和人文的各种要素,例如形态、材质、色彩、声音等,能够形成空间特有的氛围[13]。徽州未来的乡村景观设计和品质提升要借鉴传统聚落景观的设计手法,既要关注实体的物质空间,也要关注无形的文化要素,充分认识到“氛围”对于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通过对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空间氛围特征的分析,更加确定了传统聚落的景观与文化价值,在保护与发展的同时,其设计理念与手法对徽州现代乡村景观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物质空间形态和深层文化内涵是其空间氛围存在的基础,聚落中的每座建筑、每一处景观都有设计的共通性,这使得整个村落的整体感很强,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氛围。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这种氛围越强烈,越能引起对自己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对于外地游客来说,正是这种独特的地域性,吸引着他们流连忘返。
现在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对经济性和功能性关注较多,忽视了人们最原始、最本真的情感需求,也不注重对地域文化与内涵的挖掘。另一方面,用城市建设的理论去指导乡村景观,对乡村的地域特性、传统文化内涵把握不足,导致乡村的景观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对场地整体氛围、情感需求的把握正是当代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最缺少的部分,因此徽州地区的乡村景观设计及品质提升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地域景观,融入当地居民的情感需求,充分利用地域本身所具有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特色产业等要素(表1),将该地域所具有的特色要素进行提取、加以设计重塑,融入村民对于家乡长期以来的情感,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营造出具有地域氛围和情感氛围的徽州乡村景观空间。
表1 徽州乡村景观主要地域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