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鹤楼诗赛感悟诗文化自信

2018-08-05 17:54俞汝捷
世纪 2018年3期
关键词:黄鹤楼诗词文化

俞汝捷

雄峙长江之滨的黄鹤楼,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这文化体现在历史掌故、神仙传说、匾额楹联、建筑艺术、民俗风情等种种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诗文化。正是当年崔颢的一首七律,使“驾鹤仙人”的传说变得家喻户晓,使“白云黄鹤”、“芳草晴川”成为武汉的美好代称。自从李白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慨叹后,此诗一直受到后世高度评价,宋代诗论家严羽甚至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而李白虽然声称“搁笔”,实际上还是作过多首关于黄鹤楼的诗,其中《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等已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之后千余年中,更有众多骚人墨客来此登临凭眺,高吟低唱。他们或描述黄鹤楼的绝佳景致,或追怀它的仙踪传说,或赞美它的雄奇巍峨,或感叹它经历的世事沧桑。他们更借此抒发自己的报国之心、献身之志,他们对人生的思索、对友情的珍惜、对社会的观感、对大自然的热爱,无不通过笔底毫端倾吐出来。

2003年,黄鹤楼管理处邀集我和《长江日报》文艺部主任夏武全等探讨如何继承弘扬诗文化的问题。我当时刚完成《黄鹤楼碑廊诗注》一书,又受聘为武汉大学国学班开设诗词写作课,因此很自然地提出了举办诗词大赛的设想。在我看来,传统诗词的写作与吟诵,如同首批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昆曲一样,属于“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果不及早予以传承,特别是引导部分青年人学会写作、吟诵,说它会失传绝非危言耸听。与会者也都认为由一座以诗著称的历史名楼来举办诗赛,很有意义,于是商定由黄鹤楼公园和《长江日报》联合举办首届黄鹤楼诗词大赛,不久便成立组委会和评委会,拟定相关章程,在若干媒体刊发了消息和启事。

赛事虽确定下来,而能否办得成功,大家心里并没有底。令人不太有把握的是,在快餐文化流行、读书风气不浓的当下,有多少人会对诗词感兴趣?又有多少人懂得旧体诗词的格律,使作品达到一定水准?特别是受当年“非典”疫情影响,在景点游客减少的情形下,人们会积极参赛么?

我们的顾虑很快被证明是多余的。从刊登启事到截稿,只有一个月零八天。而参赛情况之热烈,作者心态之纯真,部分作品水平之高,都让人欣慰且感奋。据统计,在规定期限寄来稿件的有2000余人,作品逾5000首。作者队伍涵盖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稿件来自东西南北中直至大洋彼岸;参赛者从莘莘学子到耄耋老人不等,以《庐山雾》一举夺冠的便是一位高龄九十的女教师。

为什么参赛者如此踊跃?唯一的解释就是,中华诗词对于海内外炎黄子孙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不少人都在附信中表示,他們的目的不在于竞逐奖项,而是希望参与这一有意义的赛事,为传承弘扬祖国灿烂的诗文化尽点心力。一位曾获“印华书画比赛”绘画组冠军的古稀老人便从印尼万隆写来一封长信,说近20年来自己曾10次回祖国游览名胜古迹,而每“游长江三峡,必游黄鹤楼”。他参赛就是为了支持文化名楼的这一盛举,对于获奖则“并不存任何幻想也”。

从参赛作品看,有380多人不同程度地掌握诗词格律,接近参赛者总数的五分之一。这说明,相当多的人不但爱好诗词,而且认真地学写诗词。有些人寄出稿件后,经过推敲,又寄来修订稿。一位海外中医,先寄的一首《菩萨蛮》,首句是“云阁峭峙临江色”,事后发现“阁”字是入声(按词谱这里须用平声字),于是又来信嘱将“云阁”改为“鹤楼”。还有不少作者表示希望作品能获得评点和交流,这就为以后编辑大赛作品选奠定了基础。

我忝列评委,而评审参赛作品,也是一种审美享受,特别是一些高水平诗词,给人以深长的回味。譬如历来咏庐山的诗作甚多,而专门描写山雾的作品尚不多见。七古《庐山雾》以清新的笔墨摹绘了庐山云雾在清晨与黄昏、晴日与阴雨天的万千变化,抒发了对大好河山的一往深情。其对古风体裁的运用也娴熟老到,显示出深厚功力。又如同获一等奖的台湾作者的《玉楼春·将之澎湖留别》,将自身怀抱、彼此友情以及季节、景致都用一种优美含蓄的语言表述出来;虽然我们并不了解其写作的具体背景,但读后仍有余香在口之感。获二等奖的几首诗词也都各有千秋。《七古·簰洲悼歌行》以感人的笔触描述1998年特大洪灾降临时惊心动魄的场面,讴歌了子弟兵舍身救人的崇高精神;《七绝·渔光曲》以竹枝词的形式表现渔家生活,笔调轻盈而富于情趣;《南歌子·辛弃疾飞虎营旧址》于咏怀古迹中寄寓深沉的感慨;《水调歌头·登黄鹤楼》由昔思今,因巧妙地将李白的“故人西辞”和毛泽东的“把酒酹滔滔”入典而别具新意;《沁园春·登黄鹤楼》则由今追昔,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

现在,黄鹤楼诗词大赛已连续举办8届,前5届的获奖作品已辑成《黄鹤新咏》一书出版。从最初倡议举办诗赛,到多年关注赛事,个人感悟颇多,归纳起来,大致可谈三点。

其一是从社会反应感受到诗文化自信。年青时读傅雷翻译的丹纳《艺术哲学》,有段话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们隔了几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来的响亮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别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像一大片低沉的嗡嗡声一样,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成其为伟大。”文学史的演进告诉我们,文体的生命决定于它对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的适应力。一种诗体,当很多人都乐于采用,更多的人都乐于欣赏时,那种旺盛的生机是谁都抑制不了的。反过来,如果某种诗体在作者和读者两方面都引不起兴趣,那肯定是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了。十多年来的诗赛,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群众参与的热情,听到他们“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联想到去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引起的巨大反响,我们的确有理由相信,诗词在新时代,在我们伟大的国度,方兴未艾。

其二是以自信心理去认识和弥补诗文化的不足。与群众的热情参与形成对照的是,参赛诗词中诗味浓郁、技巧纯熟的作品毕竟还不多,像《庐山雾》那样的功力深厚之作更是凤毛麟角。联想到现在的书画家普遍不擅题诗,而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一位评委的即兴之作竟然也是格律全错,说明在诗词知识的普及与提高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应满足于诗赛的热闹,而应以充分的自信,通过有效的方法途径,切实提高人们的诗词修养,将诗文化的传承不断引向深层。

其三是将诗文化的未来寄望于青年。黄鹤楼诗赛从首届开始,就于一二三等奖之外,特设新人奖,以鼓励学生中的诗词爱好者。首届诗赛期间,作为一项助兴活动,我还曾将武大国学班的学生带到黄鹤楼碑廊,现场讲授景点诗词的欣赏与创作。事实证明,大中学生的积极参与的确给活动带来一股青春气息,一些作品的活泼清新也让人耳目一新。联想到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年青选手的优异表现,让人不禁想起刘禹锡的名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有青年一代的接棒,悠久而灿烂的诗文化必将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黄鹤楼诗词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黄鹤楼”安全教育更上一层楼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难忘黄鹤楼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谁远谁近?
黄鹤楼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