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孙权的政治手腕

2018-08-04 05:59张国刚
环球人物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孙策吕蒙鲁肃

张国刚

孙权及其父孙坚、其兄孙策是三国英雄谱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意思是生儿子应当像孙权,至于刘表的儿子,不过是猪狗!为什么一代枭雄对孙权有如此高的评价?因为孙权在年少时就表现出的政治成熟和政治手腕,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

初出茅庐,不同凡响

年少时,孙权常跟在兄长孙策左右,参与军队内部的决策,显露出一些才能。每当宴请宾客,孙策常回头看着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孙策收得会稽郡后,15岁的孙权被任命为会稽郡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后来吴郡太守朱治举荐他为孝廉,扬州刺史严象又举荐他为茂才。

《三国志》作者陈寿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他认为孙权有阴柔手段,能够像勾践那样屈身忍辱,笼络人才,善用计谋。也就是说,与父亲孙坚、长兄孙策不同,孙权的优势不在战场。

公元200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鲁肃与孙权初次相见,合榻对饮时,孙权问:“如今汉王室垂危,我想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我?”鲁肃回答:“从前汉高祖一心想拥戴义帝而不能如愿,原因在于项羽从中破坏。现在曹操就像从前的项羽,将军怎么能成为当世的齐桓公、晋文公呢?我私下认为,汉朝不会再复兴,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除掉。将军您只可占据江东,静观天下的形势变化,先保持住这块地盘,然后等待北方多事之时,消灭黄祖,进攻刘表,将长江据为己有。到时候打出帝王的旗号以谋取天下,这就是汉高祖的功业啊!”对于鲁肃描绘的这个蓝图,孙权的回答是:“如今我尽力经营一方,只是希望辅佐汉王室罢了,你所说的这些我还没有想到。”

孙权这样表态,与刘备听到“隆中对”后的表态相比,应该说各有千秋:刘备立即说“善”,是要给自己和团队打气;当时只有18岁的孙权身份还是汉臣,不宜暴露自己的政治意图,于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战略方向而故作沉吟。事实上,这个对策后来成为东吴的治国方针,因为是在榻上提出的,又叫榻上策。

孙权执掌江东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树立威信。他“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庐陵太守孙辅担心孙权太年轻,保不住江东,便暗中遣使与曹操来往,结果被人告发。孙权于是尽杀孙辅的近臣,将他流放到东部幽禁。还有庐江太守李术,本来是因为孙策的举荐才当上太守,但孙策死后,他不服孙权的管束,甚至招纳孙权的部众。孙权向他讨要,他却回复说:“有德者归附,无德者叛离,哪有归还之理!”孙权大怒,但并没有莽撞行事。他先上书曹操,说李术这家伙杀了扬州刺史严象,我现在要剿除他,他肯定会向中央报告求援,希望您不要理睬。果然,曹操没有救李术,孙权于是“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二万余人”。

能够忽悠住曹操,让其听任自己兼并异己势力,可见初出茅庐的孙权确实不同凡响。

用温和手段化解矛盾

历史上,领袖的成功原因和领导风格各不相同,但治国理政莫先于用人,用人始终是领导艺术的核心内容。孙权能一直占据江东,除了地理优势,很大一个原因是有一批文人武才衷心地辅佐他。就连诸葛亮都多次提到这一点。孙权在用人方面也有自己的特點,不求全才,人尽其用。

他就任后的人事安排,《资治通鉴》有一些记载:一、进行了一次军队改革,合并了一些兵少、力量弱的队伍;二、开始重用出自基层但带兵出色的吕蒙;三、采纳骆统的建议,接纳各地士人,征询对自己的意见,同时询问他们的生活起居,以示亲近,观察其志向,以便进一步发现人才。

孙权曾经评论过吴国的三位重要人才——周瑜、鲁肃和吕蒙。对于周瑜,他肯定其过人胆量,因为不论赤壁之战还是开拓荆州,周瑜都极为勇猛。对于鲁肃,他肯定其超群的见识。曹操大兵压境之时,张昭、秦松等人都主张投降,只有鲁肃力主抗击,并劝孙权让周瑜总领兵事,最终获胜。当然鲁肃也有明显的失误,比如力主借荆州给刘备,但孙权并没有苛责他,认为瑕不掩瑜。

对于吕蒙,孙权赞赏他不仅果敢有胆,而且评价他“越是年长,学问越好,韬略常常出奇制胜”。吕蒙带兵后,孙权劝他多学习,说:“你现在掌权用事,应该多花时间读读书。”吕蒙以军中事情繁忙推辞。孙权耐心劝导:“我不是让你去当经学博士啊!我只是要你去浏览书籍,了解历史成败。你说自己事务多,跟我比比怎么样?我的事情也多,但我常读书,觉得大有裨益。”从此,吕蒙注意读书学习,进步很快。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得大吃一惊:“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的吕蒙。”吕蒙不无得意地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赤壁之战后,孙权与曹操在濡须、合肥一带有过多次拉锯战,所以孙权常年在濡须口(今安徽无为县北)屯兵。

公元213年,孙权派大将周泰统兵,却发现朱然、徐盛等部将觉得周泰出身寒微,不甘心归其统属。前线将帅不和乃是兵家大忌,孙权对此没有采用生硬的手法,而是动了些心思,温和地化解了矛盾。孙权与诸将宴饮,酒酣耳热之际,他命周泰解开衣禁,见其身上累累伤痕,故意问道:“周将军,你这遍体鳞伤是怎么回事啊?”每处伤疤是何时何地哪场战斗所致,周泰一一作答。等周泰说完,穿好衣服,孙权已泪流满面,紧紧拉住周泰的手说:“幼平(周泰字幼平),卿为孤兄弟,战如熊虎,不惜躯命,被创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宴会结束后,朱然、徐盛等人对周泰心服口服,再无怨言。

战略灵活,审时度势

三国的外交纵横中,东吴的身段最柔软,或是联刘抗曹,或是降魏攻刘。孙权只看国家的现实利益,从来不感情用事。

赤壁之战后,刘备从东吴借来了荆州的南郡,才有力量北抗曹操,建立了蜀汉基业。孙权能借出南郡,一是因为赤壁之战中刘备确实有功;二是鲁肃力主孙刘联盟,对付北边的曹操,把刘备当作看家护院的。此后,孙权一直惦记着荆州。刘备夺取益州后,受曹魏汉中势力的威胁做出让步,将荆州一分为二,东边三郡归孙吴,西边三郡留给自己,算是暂时平息了荆州之争。

公元219年,刘备拿下汉中,称汉中王,大将关羽在荆州采取行动,猛攻襄、樊,意欲从陆路上打通荆州和益州。孙权不想刘备计谋得逞,希望将其势力彻底从荆州清除。司马懿看出了孙权心中的小算盘,于是曹魏和东吴联合,让关羽丢了性命。

公元220年3月,曹操去世,10月曹丕禅代称帝。次年8月,孙权遣使称臣“卑辞奉章”,曹丕封孙权为吴王。次年,刘备为关羽报仇而挥兵东征,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决定一面向曹魏修好,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东吴战胜蜀汉后,曹丕要求孙权将长子孙登作为人质送到洛阳。孙权拒绝,称儿子尚幼,未曾娶妻,父子之情难舍,一旦离乡会水土不服。不久,曹丕再次要求孙登入质,孙权再次拒绝。魏吴之间的关系持续恶化,最终曹丕决定攻打东吴,孙权屡次派使节和谈,皆未遂。孙权于是在公元222年10月建号,宣告和魏脱离臣属关系。

这年秋,曹丕派兵征讨东吴。孙权一边发兵临江拒守,同时又想与蜀国修好。蜀汉这时已经没有力量再战,与曹魏又不存在和解的可能性,只好接受了东吴联盟的请求。公元223年,刘备崩驾,刘禅继位,诸葛亮主持朝政,又主动遣使与东吴修好。于是东吴与蜀汉维持了40年的和平,直到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

孙权年轻时,尚能改过迁善,约束权力,到了晚年,却听信谗言,昏聩骄狂。他后来疑心很重,犯了不少错误。赤壁之战前,为了牵制周瑜,他派程普与周瑜为左右督。及至吕蒙带兵征战荆州,他又想派孙家人去牵制,吕蒙进言说当初周瑜与程普并不协调,两人几乎闹出事来,孙权才就此作罢。最要命的是,孙权在接班人选择上反复无常,终至死后留下一个烂摊子。

猜你喜欢
孙策吕蒙鲁肃
赛雷三国
刮目相看
吕蒙自强不息
鲁肃的深谋远虑
孙策和吕范
吕蒙白衣渡江
梦回三国
萌女巫与魔法猫
孙权的“窥视墙”
误读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