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下江南究竟为了啥

2018-08-04 06:36:28刘勃
文萃报·周五版 2018年29期
关键词:河工旗人八旗

刘勃

乾隆是一个喜欢到处跑的皇帝。有人统计,他在位60年,或远或近的出巡逾150次。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六次下江南。说起乾隆下江南,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有观点提出,他就是为了吃喝玩乐;有人则说,他其实有复杂深刻的政治用心。

乾隆下江南,一大要求就是吃的须和平日没啥两样。茶房用乳牛75头,膳房所用羊1000头、牛300头,都是从京城提前运至镇江、宿迁等地的。这些御膳单,现在不少还保存着,其中弥漫着浓郁的北方风味。至于乾隆对饮用水的挑剔,更是出名。泉水里,他排第一名的,始终是北京玉泉山的。

乾隆十六年,皇帝第一次下江南。但诸般事宜,在乾隆十四年即已提上议事日程。筹备工作是“旗人事务”,行进路线很大程度上和清初战争重合;途中,还不时举行各种军事活动,八旗将领不得乘轿只能骑马……这一切似乎在刻意向外展示:八旗兵丁仍是那支“无敌之师”。乾隆当然也精通恩威并举的道理。在“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炫耀武力的同时,他也不断颁布免除赋役的诏旨。皇帝还时不时展示自己对汉人诗文、学术的热情和才华。但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下江南之间,乾隆有过一次东巡,特意强调注意避免被“腐朽没落的文化”所腐蚀。

总之,封建统治者心中有一盘无比巨大的棋。对旗人,强化本族意识稳固基本盘;对汉人,暗中提防,但也确实注重轻徭薄赋,以及表示对汉文化的热切认同,从而淡化人们的反抗意识。

乾隆下江南公开的理由,是有一番说辞的。所谓“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即最重要的是治理黄河水患。自宋代黄河夺淮以来,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的河道,三者纠缠不清。

史料记载,乾隆下江南期间,对治河作了许多指示。但是,在技术和体制的限制下,治水工程并没有什么大的進展。为此,朝廷还必须拿出“金山银山”往里填。而这些财政拨款,真正能用到工程上的,有1/10就算不错了。河道的官员倒是成为肥缺,甚至于当时官员一个个贪污腐化、生活奢靡,人们干脆称之为“河务习气”。

从这一点来看,乾隆对河工高度重视,还是有正面意义的。毕竟,有皇帝这样亲自盯着,官员故意放任河堤决口、等朝廷追加救灾款好借机发财的事,总归不那么容易发生。

第五次下江南后,乾隆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写了一篇《知过论》,就是“我知道错了”。他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呢?乾隆说:自古以来,可能造成重大政治灾难的,有强藩、有外患、有权臣、有外戚、有宦寺、有奸臣、有佞幸。所有这些,我统统没有。我的错,错在“心有所萦者,必有所疏忽”,即太重视一件事情,反而容易出纰漏。同时,我下江南的时候,各省督抚的沿途接待,真的是好奢侈。虽然看到这些,我也不开心,还批评他们,但他们的错毕竟因我而起,所以我错了。

猜你喜欢
河工旗人八旗
明清时的河道治理中心与三代河工的淮安万家
华人时刊(2022年23期)2022-05-10 08:20:46
记忆、口述与文献中的驻防旗人社会——评《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变迁》
近代史学刊(2020年2期)2020-11-18 09:16:26
清代河工赔修制度研究综述
满族八旗被革命
特别文摘(2018年6期)2018-08-14 09:25:14
“校风,大;学风,好”
浅谈清代京旗与票友文化
北方文学(2017年24期)2017-09-06 11:10:31
清代八旗察哈尔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贡献
八旗察哈尔的编立及其与清朝可汗间的关系
八旗之殇
孙子研究(2016年4期)2016-10-20 02:38:12
清前期河道总督的权力及其演变
求是学刊(2015年5期)2015-09-11 01: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