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52岁得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他在潍县做官时,给远在家乡照顾一家老小的弟弟写信叮嘱:“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可将此书读与郭嫂、饶嫂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郑板桥强调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影响、教育孩子,把明事理、做好人这一“大”目标,通过日常“小”事来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体谅别人的处境和情緒感受。他特别提到日常生活中的两类活动——
要注意孩子的游戏之道。郑板桥认为在孩子嬉戏玩耍时,“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发系蜻蜓、线缚螃蟹”给小儿当作玩具的事情,他觉得都不妥。因为那些蜻蜓、螃蟹“不过一时片刻便摺拉而死”,这对小动物们是残忍的,对孩子也没有什么益处。
要注意孩子的学文之道。孩子三五岁时便可以开始学些蒙学,开启学习文化之路。郑板桥亲自选择了几首“小儿顺口好读”五言绝句来供孩子学习,“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反映了养蚕人、农民、穷人的艰辛生活,体现了他一贯强调的“忠厚悱恻”的品质。
(摘自《中国教育报》刘巧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