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六世纪的南朝开始,泉州港便成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随后经历了隋、唐、五代而日渐繁盛,到了宋元时期,通过泉州港与亚非各国的通商贸易更加频繁,泉州港跻身世界贸易大港行列。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一艘在泉州湾发掘的古代海船。它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层层推理再现古船前世今生
1973年8月,一支考古队伍来到泉州湾后渚港考察海外交通史,意外发现了港道边缘的一艘沉船。通过进一步勘察,确定这是一艘沉没已久的古代海船。经发掘,除了海船本身外,还出土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这可是研究历史文化的无价之宝!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古船的“身世”逐渐清晰起来……
这是-艘什么年代的古船?
从古沉船船体结构上看,除龙骨外,舷侧板用三重木板,船壳板用二重木板,这符合古籍对宋船特征的记载。此外,古船共有13个船舱,均采用了普及于宋朝的水密隔舱技术。可见,这艘古船的形制与宋船相符。但是,宋船的形制有些也为后世沿用。因此,要判断古沉船的年代,还须结合船舱中的出土物来考察。
古沉船船舱中出土了不少陶瓷器,其造型和装饰均具有宋朝陶瓷器的特点。此外,古船上还发掘出铜钱,按其年号看,少数为唐钱,多数为北宋钱与南宋钱。龙骨两端“保寿孔”中放置的铜钱,都是北宋时期的,说明船的建造与下水年代较早。而船上其他部位发现的铜钱,年号最晚的是南宋度宗年间铸造的“咸淳元宝”(1265年至1274年)。船上没有发现宋朝以后的铜钱,这对判定这艘海船的年代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答案:宋朝
☆这艘古船的用途是什么?
首先,这艘船底尖,有多根桅杆和三重木板,水密隔舱数量多,载重量大,结构坚固,稳定性好,抗风性强,具有这些特征的船舶都适宜进行远洋航行。再结合船上出土了相当丰富的物品,如陶瓷器、铜钱、竹木藤器以及大量药材和香料木,由此可以推断,这是一艘用来进行海上运输的货船。
答案:海上运货
☆这艘船为什么会沉?
沉船地点是在码头的内海湾,这里既不会遭遇飓风,也不会触碰到暗礁,显然“天灾”并不是它沉没的原因。而且这艘船沉没在仅7米深的海底,如此庞大的海船沉没在此竟然没被人发现,可以推断船必是先被损毁而后沉没。这样一分析,海船沉没只能是因为“人祸”了,可看起来也不像是“海寇”干的,因为船上装载的香料、胡椒等在当时都是贵重物品,居然没有被抢走。那么最大的可能是遭遇战乱,人们顾不上打捞和抢占财物,船货才得以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宋代发生在后渚地区的战役.仅有1277年秋宋将张世杰围攻泉州之战。这也进一步佐证了此船为宋代沉船。
答案:战乱致沉
宋朝海船面面观
泉州湾出土的这艘宋代海船,残留部分长度为24.20米,宽度为9.15米,长宽比接近3:1,这虽然不能说是当时最大的海船,但也可以看出宋朝时期海船的形制和造船的规模。该船坚实牢固,制作精良,体现了当时造船业的先进性。具体可以从如下几点得以证实。
首先,水密隔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也是宋朝造船技术上的重大成就,在当时的欧洲这种先进技术是看不到的。这艘沉船共有13个船艙,隔舱数量多、体积和容量都比较大。 .
其次,该船属于帆船类,至少是两桅以上的多桅帆船。这种海船主要依靠风力推动船身前进。船的舵叶很大,而且可以升降,这也是我国宋朝造船业的一大发展,在国外一直到14、15世纪才开始出现舵的装置。
再者,泉州湾宋朝海船使用榫卯结构和艌缝技术。榫卯是利用两个木构件上的凹凸部分进行连接的方式,在古代建筑和家具中十分常见。“艌”是一种处理船板之间缝隙的技术,使用麻丝、竹茹和桐油灰捣成的艌合物填补船缝,使其不透水,并且非常牢固,虽然含有油,但仍保持着不燃性,这也是一种先进的造船科学技术。除此之外,中国用铁钉打造海船,在这艘泉州湾宋朝海船上也能找到直接证据。
一艘古代木帆船的发现和发掘为宋朝的造船业发展水平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证据,说明宋朝时我国造船业对世界造船科学技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船上出土的一批珍贵历史文物,对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中外人民友好关系史等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中国在宋元时期建造的大海船,已经行驶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是当时世界各国公认的优良船舶。同学们必须要为我国古人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