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诗词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8-08-02 15:07林瑶林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摘 要: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坚定文化自信,从而促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中,增进文化认同。传统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传承的方式弘扬传统诗词文化,对增进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诗词;文化自信;教育传承

作者简介:林瑶林,广东省阳江市第一中学教师,中学政治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学、德育工作。(广东 阳江 5295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项目“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16ZQJK021)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6-0003-03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传统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切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进文化认同非常必要,也必将产生现实而深远的影响。

一、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困境

作为诗礼之邦,传统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诗词受到不少“冷遇”。

1. 经典文化“弱化”与“西化”现象频现。网络语言盛行,不雅词汇肆虐,文化恶搞现象层出不穷,外来文化“潮流”汹涌,传统诗词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粗俗的网络词汇、恶搞古诗、媚外文化,亵渎着人们的“真善美”,让“不雅”“粗俗”“洋流”等回归“雅美”“经典”“中华本色”,传承和弘扬传统诗词文化是重要的途径。失去传统的精华或“引进”外来的“糟粕”都是可怕的,我们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同时广泛借鉴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

2. 传统文化“失传”与“被窃”现象凸显。近年来,关于传统文化的“失传”话题,常有报道。编纂《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丛书的常务副主编之一华觉明就曾指出:“中国是世界所公认的手工艺大国,但在经济转型和工业化浪潮的挤压下,因为欠缺保护意识,许多传统工艺都陷于困境、甚至湮没失传。”再者,我国传统文化被外国“窃取”现象也屡见不鲜,颇具特色的我国传统诗词文化,是否也会被别人“窃取”或被我们“遗弃”?鉴于此,我们必须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不能等到被“威胁”时才“醒悟”。

3. 诗词文化“异化”与“假冒”现象抬头。当前,有人打着“诗词”的旗号,假诗泛滥,使诗词文化认同“根基”受质疑。一些媒体报道中常常出现“谁谁谁写诗了”,各种职业、年龄皆有。这些所谓的“诗”,有的只是一两句长短句,有的是“无病的呻吟”,有的根本没有“韵律”可言……这些随意的“表达”或以诗词改革为标榜的“假诗”“劣质诗”,无疑搅浊了传统诗词文化的丰厚与纯洁,以至于人们不禁要问:这就是诗词?中国传统诗词无非如此?从而心中产生对传统诗词的无限质疑。

因此,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通过“诗教”传承和推广传统诗词文化,增进文化认同迫在眉睫。

二、传承和弘扬传统诗词文化的可行性

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它内在的规律性,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从传统诗词文化本身的特质和当前的发展条件看,学校传承和弘扬传统诗词文化可谓得天独厚。

1. 政策保障,正当其时。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辦公厅印发并要求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意见》的出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传统诗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 学科融合,势在必行。2017年新高考大纲明确指出,在高考考核目标中适当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育人导向。学科考查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考试素材的选择当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语文、政治、历史等,有关古典诗词的试题是常见的内容,2016年北京高考文综政治25题就出现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的诗句,这是传统诗词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得以传承的良好条件。

3. 诗词魅力,薪火相传。我国传统诗词有巨大的魅力,著名作家林语堂说过,“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但他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学习传统诗词,将会提升人的气质与涵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诗词文化也薪火相传,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它的传承发展都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品格,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旧体诗、近体诗或格律诗、词曲等一脉发展;不同时期有《声类》《韵集》《切韵》《唐韵》《广韵》《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中华新韵》等韵书作为诗词写作的声韵依据;每一历史时期都有“忠”于诗词的传承者,且不说先秦时期的屈原、唐宋的李杜苏辛等,直至现当代,诗词的“薪火”依然旺盛。这些条件为学校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传统诗词文化奠定了基础。

三、学校传承和弘扬传统诗词文化的实施途径

中华文明一直都有一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传统,善用推己及人、对照、榜样等多样化感染手段去劝人行善。[1]学校教育中以传统诗词蕴含的“理”“情”“榜样”等教化学生,无疑是对传统诗词文化的充分认同。

1. 传承经典,增进传统诗词润泽教育的认同。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以传统诗词作为师生教学关系的“润滑剂”,促使教学目标达成,实现教学相长。

(1)课程教学,让传统诗词进课堂。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机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古典诗词素材,爱国诗、咏古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哲理诗等,让“诗意”课堂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充分认同和发挥它应有的教学价值。例如,在教学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中的“货币”时,可用《诗经》中的诗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形象地给学生分析“布”在“贸”(商品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及与“货币”的关系,从而区别“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不同含义,正确认识“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2)德育教化,让传统诗词进头脑。古典诗词意蕴丰富,运用古典诗词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必须重视诗词的思想性,从而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主题,弘扬民族精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传播正能量,为中国梦“塑心聚能”。例如,关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主题,可选屈原的《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关于劳动教育主题,可选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韦应物的《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关于理想教育主题,可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颜真卿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等等。

(3)文化建设,让传统诗词进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传统诗词的育人功能是有效的方法,它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意志的磨炼、人格的完善等都有积极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在校园设立“诗词广角”“诗词长廊”“校园诗社”,在校园网设置“诗词栏目”等;在学校举办“古典诗词朗诵及吟唱晚会”“校园诗词大会”“诗词大讲堂”“诗词故事讲座”“诗歌创作大赛”“诗画展或书法展”等文化活动。

(4)校本开发,让传统诗词进课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开发校本课程的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可以按照传统文化的类别进行开发,编写出合适的、可操作的校本课程,同时将其融入教学中,并开设选修课。对于传统诗词方面的校本课程,可按诗词的鉴赏分类编写,融合地方诗词文化、节日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需强调的是,学校教育教学中所选诗词的意蕴必须是正面的,应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使学生从中得到丰润的滋养。

2. 创作诗词,坚定传统诗词润泽教育的自信。学习传统诗词,在于欣赏与创作。学习、工作、生活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几个方面,成长的历程,可谓人生五味瓶,尝尽酸甜苦辣。现实中,我们可以唤起“诗心”,以原创诗词(注:本文中的原创诗词,所有诗是笔者本人按近体诗或新韵诗形式自主创作,所有词是笔者本人依据《钦定词谱》独立自主创作;如没注明新韵的,诗为平水韵,词为词林正韵。如有著作权纠纷由本人负责)记载人生百味,记录成长的故事,以原创诗词自我“教化”,进一步体验传统诗词在自己人生历程中的“温柔敦厚”“吟咏性情”等无穷魅力。

(1)感受诗力,激励学习。求学是辛苦的岁月,学习是艰苦的过程,中学阶段更是艰辛而“残忍”的岁月,须百倍努力才能奠定一生的良好基础。但喜怒哀乐人之常情,学习的压力、困惑与追求,使学生不免会青春浮躁。为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运用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家法”,激励、鞭策、惩戒学生。我们不妨以诗言志,根据实际情况从立志与践行上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而不要一味无底线地“爱”。笔者曾与学生共同创作诗词,并在课堂上分享,例如,《诉衷情·致莘莘学子》:“衣食行住此生图,学业更明珠。韶华回首倾刻,孰愿悔当初?锥刺股,牧编蒲,五车书。志存高远,破釜沉舟,尝胆吞吴。”激励学生“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珍惜学习时光,努力拼搏,追求理想。[3]

(2)品味诗情,激情工作。传统诗词遵循优美的韵律,蕴含丰富的情感,可以调适人的情绪。我们可以根据教育实际创作诗词,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也可以按师生需要创作诗词,释放学习和工作压力。例如,在讲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中的“发展观点”时,笔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天气变化情况,与学生共同创作《蝶恋花》:“拂晓氤氲辰飒柳。雾散烟消,天地何曾久?年少无忧耕舞耨,今朝如往应能够?水冷风长红绿瘦。奢望春潮,无限添僝僽。饮恨半生偏自囿,解铃或是居林薮。”并与学生探讨词中所谈到的“变化”与“发展”,有效地阐释了发展的普遍性和内涵。

(3)感悟诗意,激扬生活。诗词创作,不仅能调节我们的学习、工作状态和效果,也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生主要生活在学校,给学生艰苦的学习岁月创造诗意般的生活,让他们在积极进取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例如,春夏秋冬季节变化,可以以传统诗词的形式与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春天来了,诗予无限憧憬,道尽校园风采:《忆江南》“春来早,水暖润黉堂。新朗空中神女语,丰碑园里苇绡香。徒侣更昂扬。”

由此可见,传统诗词的教育传承可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也必然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认同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我们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周菊芳,徐霞鸿.国学让美德沁入学生心田[J].人民教育,2016,(24):56.

[2] 马松源.唐诗宋词元曲[M].北京:线装书局,2010.

[3] 林瑶林.以原创诗词教化心灵的尝试[J].教师博览,2017,(7):80-81.

責任编辑 黄 晶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