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侨乡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入党意愿现状调查研究

2018-08-02 06:33龚嘉玲王姗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

龚嘉玲 王姗

摘要:大学生入党动机是否端正关系着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我们对五邑大学的大学生入党动机进行了抽样调查,探讨五邑侨乡文化背景是否对大学生入党动机有影响。研究发现,一些大学生存在入党动机多元化、对当前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认可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受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及学生自身因素等的影响。高校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理论知识教育、加强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针对性、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端正入党动机。

关键词:五邑侨乡文化;大学生;入党意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注重从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党员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党员是党新生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入党动机如何直接影响着党员队伍的质量,关系着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五邑侨乡是著名的侨乡,历史悠久、中外文化在此相互交融碰撞,当地居民移民倾向较重。五邑侨乡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入党意愿现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开展基于五邑侨乡文化背景的高校大学生入党意愿现状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五邑侨乡文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入党意愿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是五邑大学大一至大四的学生。

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受调查大学生的基本信息:二是大学生家庭背景情况调查,主要设计了3道题,分别是“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中共党员”“家人或亲朋好友是否有人在境外生活或工作”“毕业后是否有在境外生活或工作的打算”:三是大学生入党意愿情况调查,共设计了8道题,主要围绕是否有意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入党条件和程序的了解情况、志愿申请入党的原因、对周围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和先锋模范作用的看法等问题。

3.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电子问卷调查法,对各学院学生随机发放电子问卷,调查采采无记名方式,共回收问卷883份,有效问卷883人,有效率为100%。其中,男生355人(40.2%),女生528人(59.8%);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279人(31.6%),共青团员597人(67.6%),群众7人(0.8%);祖籍为江门五邑地区(包括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及鹤山)的239人(27.1%),非五邑地区的644人(72.9%)。本次研究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入党意愿强,但部分大学生对入党条件及入党程序不够了解

针对入党意愿现状调查发现,不管是来自五邑地区的大学生还是来自非五邑地区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有很强的入党意愿,但部分大学生对入党条件及入党程序不够了解。据统计,在共青团员和群众(604人)中有486人表示有意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占80.5%。尽管大多数人有比较强的入党意愿,但这些人中只有61人对入党条件和入党程序非常了解,有一多半人是比较了解的,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入党条件及入党程序不了解。这说明当前的大学生虽有较强的入党意愿,却对入党条件及入党程序不够了解,这些数据受地域影响并不明显。

2.个别大学生入党动机存在功利思想

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可分为追求信仰型、功利思想型及盲目从众型。其中,申请入党的大学生中有402人是为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信党的领导”,并“渴望进步成才,做有用之人,将来为社会和人民做出更多贡献”,占比82.7%。这类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是追求信仰型,这类大学生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但是,也有个别大学生存在功利思想,他们选择了“入党有利于自己未来就业和个人事业的发展”。其中,五邑地区的大学生选择此选项的比非五邑地区的大学生稍多,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

此外,盲目从众型的大学生同样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这些大学生看“周围同学都在申请入党,也就跟着提交申请”。其中,五邑地区的大学生比非五邑地区的大学生稍多,呈现了一定的地域差异。同样的,有个别大学生选择了“父母家人的期望”,这也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

3.个别大学生对当前大学生党员的先進性认可度不高

根据调查发现,不管是来自五邑地区的大学生还是来自非五邑地区的大学生,均对周围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认可的,但个别大学生认可度不高。在大学生党员行为上的先锋模范作用总体发挥的调查当中,虽然有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也有18.8%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党员“和普通同学没多大差别”。这说明了大学生党员在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表现中仍有一定的进步空间。这也与他们对大学生党员思想状况看法的调查结果相一致,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当前的大学生党员思想上“没有明显不足,都挺好的”,部分大学生认为当前的大学生党员具有功利性,“追逐个人名利,注重个人发展”,没有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缺乏奉献意识。

二、五邑侨乡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入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入党意愿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受社会环境、高校环境、家庭环境与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结合调查结果与高校党建工作实际开展的情况,将影响大学生入党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交汇碰撞,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影响了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建立。

1.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入党意愿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除毕业生专业基础能力外,用人单位也十分看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当前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压力持续上升,在实用主义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出现功利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思潮的涌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个别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入党意愿的影响

网络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深深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一些大学生对不良网络文化甄别力不强,容易受其影响,导致思想迷茫、信念缺失。

3.當地文化对大学生入党意愿的影响

五邑地区人杰地灵,历史上名人辈出。侨胞在国外努力打拼,主动融入当地社会,传播中西文化,支援祖国和家乡建设。五邑地区形成了中国岭南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融的特色文化。据有关资料统计,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五邑地区每年有近万人获准合法移居海外。在此次调查当中,来自五邑地区的大学生中有97人有家人或亲朋好友在境外生活或工作。来自于五邑地区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当地移民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来自非五邑地区的大学生相比,入党意愿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

(二)高校环境的影响

对社会主义事业而言,高校是培养和造就我们党的事业的接班人的重要场所,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发展和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职责,对增进大学生的党性认知、入党意愿及端正入党动机等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一些不足,仍需加强。

1.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方式为大班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理论性强、针对性不够、亲和力不强等特点,一直存在学生“抬头率不高”等问题。此外,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党课培训也主要采取集中大班教学模式,时间紧、内容多、形式单一,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参与度低,教育效果不太理想。

2.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学校较多地使用大班教学的模式,教师往往忽视了来自五邑地区的大学生的成长背景,没有结合他们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导致教育过于形式化,缺乏灵活变通。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多为党建知识、领导人讲话等,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没能很好地融合五邑地区的当地文化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出现了学生入党意愿强却对入党条件及入党程序不够了解的现象。

3.党员选拔与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在此次调查中,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当前政策选拔出来的大学生党员具备党员应有的素质,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党员不具备党员应有的素质,这与一些大学生入党过程中出现的“重表现、轻动机,重党前、轻党后”的不良倾向有关。一方面,学校在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存在看重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却较少长期跟踪、动态关注其真实思想、生活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学校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前的教育,忽略了学生党员发展后的再教育,个别大学生党员未能严格要求自己,党性修养不够,有待提高。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有一年的春节团拜会上提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1.家庭成员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直接影响

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在日常生活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入党意愿。调查发现,家庭成员有中共党员的大学生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比例高于家庭成员中没有中共党员的大学生。家长对子女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正面引导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入党意愿。

2.家长的功利性是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性的影响因素之一

调查发现,父母对大学生是否入党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家长对入党存在功利性想法,那么他们的这些功利性想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有的家长考虑到子女将来的升学、就业问题,急于让他们实现形式上入党,而不关注他们在思想上是否入党。也有的家长把子女是否入党作为衡量子女是否优秀的标准,通过子女入党满足家长自身的虚荣心。

(四)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学生自身因素是内因,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外因需通过内因对入党意愿产生影响。

1.自身认识水平决定入党动机是否端正

大学生关于党的理论知识水平、对党的历史的了解程度、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大学生应坚信党的领导,愿意为党和国家做贡献。如果大学生的这些理论知识水平不过关,他们的入党动机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个人现实发展的需要

动机形成的内因是人的需要,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有什么样的动机,动机的差异性也导致了行为特征差异。大学生入党意愿的产生源于他们的需要,学生出于现实考虑,会有不同的入党动机。据笔者在现实工作中总结发现,毕业后选择考研、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的大学生入党意愿较其他学生要强,而计划出国的大学生入党意愿较弱。在此次调查中发现,来自五邑地区的大学生计划出国的比例高于来自非五邑地区的大学生,出现了一定的地域差异。

三、关于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理论知识教育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对党的历史、章程、理论等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其党性修养,使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从而激发大学生追求崇高理想的内在需求。学校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促使大学生从“形式上入党”变为从“思想上入党”,把理论认识转化实际行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弱化外界因素对大学生入党意愿的影响。

(二)加强入党动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入党动机教育的有效性

在加强理论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党务工作者应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针对五邑地区的大学生特点和需求,结合五邑地区的文化特點,开展有针对性的入党动机教育。一方面,结合五邑地区的大学生特点和需求,开展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当前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另一方面,在开展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把五邑地区的历史、文化融合到教学内容当中,如把入党动机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通过讲授当地历史名人事迹或带领学生参观五邑地区历史名人故居、华侨博物馆等,结合历史名人的先进事迹、华侨的血汗史及他们的爱国义举来教育大学生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提高大学生的党性修养,从而提高入党动机教育的有效性。

(三)积极引导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中发挥作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价值观与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因此,在学校积极引导大学生端正入党动机的同时,家长也应正确认识大学生入党问题。一方面要关注家长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要纠正家长关于“形式上入党”的一些错误看法,这需要社会、学校及学生的共同努力完成。

(四)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树立典型,对优秀党员进行广泛宣传。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大学生党员有较强的先进性认同感,但大学生党员仍要坚定理想信念,绝不放松对个人的要求,为普通大学生做好榜样。二是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比如,在入党动机教育过程中,可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党史教育与爱国主义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也可以用小班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党课培训,加大课堂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三是完善与优化党员选拔与管理机制。在学生党员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应重视学生的思想表现与入党动机考核,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管理教育,及时纠正个别大学生党员言行不一的表现。四是主动占领网络文化教育微阵地。党务工作者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应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对红色文化、党员先进事迹及优秀五邑侨乡文化等进行宣传,对大学生入党动机进行积极引导。

责编:夜雨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