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巍
摘要:加强国际学生的校园文化认同,不仅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目前,国际学生的校园文化认同面临着趋同化管理、社会化管理、人文化管理的三重挑战。“双一流”背景下,加强国际学生的校园文化认同,需要秉承“为国际学生服务”的校园文化发展理念,兼具世界眼光和中国情怀;提出中外学生交流与融合的新思路,加强跨文化教育和管理的实践研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国际化品牌特色项目;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职人员的国际化素养。
关键词:“双一流”;国际学生;校园文化认同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更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综观世界范围内一流大学的建设,国际化无一不是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高水平的国际化是题中之义。
我国来华留学事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2017年我国来华国际学生达到48.92万人。“一带一路”倡议为来华留学提供了历史发展机遇,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深化,国际学生人数日渐增多,规模日渐扩大,国际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在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国际学生教育已经进入了“提质增效”的关键转型期,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国际学生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国际学生校园文化满意度有待进一步增加。
一、国际学生校园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文化适应是再社会化的复杂过程。文化适应主要受情感(Affective)、行为(Behavioral)、认知(Cognitive)三个方面的影响:情感因素即跨文化敏感度,指个体理解、欣赏并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个体通过应对文化变化产生的压力,以达到情感上的心理适应:行为因素即跨文化效力,指个体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个体通过习得特定社会中的能力,以促使其行为与东道国文化相符合;认知因素即跨文化意识,指个体对自身文化和东道国文化显著特征的理解,个体通过自我认同的转变和新的社会认知,以达到真正的文化适应。
国际学生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上,且大多在生源国完成了中学教育,基本掌握和认同了所在生源国的整体生活方式。他们远离故土求学,由于环境不熟、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导致一些负面情绪积聚,严重的会产生深度焦虑症,即“文化休克”现象。国际学生的抱团现象较多,在人际交往上存在一定障碍,导致他们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因此,高校亟需提升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缩短他们心理上的距离,增进中外学生的交流,保障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跨文化適应能力,帮助他们健康、愉快地成长成才。
二、国际学生校园文化认同面临的三重挑战
增强国际学生的校园文化认同,是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对于提升高校的国际形象、知名度和对外交流合作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来华国际学生人数的日趋增多,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这给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是趋同化管理。趋同化管理是来华国际学生管理的一大趋势,主要指国际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在多方面参照中国学生的管理办法和模式执行,享受我国本土学生同等待遇。国际学生与我国本土学生实行趋同化管理,一方面有利于保证教育公平,国际学生也享受与我国学生同样的教育资源,遵守统一的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另一方面有利于增进中外学生的交流和中外文化融合,在国际学生努力适应异国他乡学习、生活环境的同时,我国学生也能不出国门了解外国文化,开拓国际视野。趋同化管理也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节省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边界。
二是社会化管理。随着国际学生类型的多样化和人数的激增,封闭式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现有国际学生管理的现状,来华国际学生管理的社会化也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国际学生管理的社会化涉及校外住宿、勤工助学、社团活动等内容,其中,校外住宿问题是社会化管理的首要环节。相对封闭式管理而言,国际学生社会化管理需要依托和联动当地公安、社区、出入境管理等部门,以及保险、物业等其他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参与,引导政府、社会等资源的介入,为国际学生住宿、安全提供更加周到细致的服务。
三是人文化管理。要使中国成为国际学生的第二故乡,培养国际学生知华、友华、亲华的情感,离不开人文化管理。国际学生的人文化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要完善“以人文本”的国际学生管理和服务制度保障体系,为国际学生提供人性化服务,给予人文主义关怀,帮助国际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校风校纪:其二是在国际学生日常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精神,尤其在人格、信仰、情感上给予国际学生更多关怀和尊重,实现校园文化的多样化。
三、加强国际学生校园文化认同的思考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形而独特的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对国际学生而言又赋予了两项新的内涵:文化熏陶和行为约束功能。文化熏陶功能,即国际学生通过高校校园的物质环境影响和精神文化氛围熏陶,于润物细无声中教育引导学生,实现从行为方式到思想观念的逐步了解,进而充分认同,并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也是塑造国际学生精神品质的过程。行为约束功能,即通过对留学生的趋同化管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章程、校风校纪等,同时能够自觉按照规则约束和要求自己,塑造更加完善的人格。
第一,秉承“为国际学生服务”的校园文化发展理念,兼具世界眼光和中国情怀。重视以“为国际学生服务”为目的的校园文化建设,面向中外学生、教职人员、管理人员等,根据高校自身特色和优势开发多样化的国际项目,坚持开放办学,增强与国内外高校交流学习的机会,构建国际学生选拔管理体系,加强国际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在借鉴中国学生特色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国际学生充分融入中国学生群体,保持一定的中国特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引导学生回报母校、服务社会、感恩中国。
第二,促进中外学生交流与融合的新思路,加强跨文化教育和管理的实践研究。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中,中外学生交流与融合的作用不容忽视,鼓励学生从自己独特视角和思路出发,发挥国际学生联合会、中国学生社团组织、国际学生校友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调动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以学校优秀教育资源为依托,以中外学生组织活动为平台,提高国际学生管理者的跨文化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水平,系统地为国际学生讲授跨文化教育课程,并通过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活动,加深国际学生对跨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国际学生顺利进入适应期,促进校园文化国际化的深层次发展。
第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国际化品牌特色项目。一是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统节日里积极开展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国际学生拓展视野、提升专业能力,使国际学生顺利度过文化适应期,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二是借助学生社团和自治组织优势,打造校园文化国际化品牌特色项目。鼓励国际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和服务,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搭建中外学生之间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增进国际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融入感,充分调动国际学生参与组织管理和活动的积极性,吸取中外学生共同加入,实现国际学生群体的资源共享,根据自身情况打造校园文化国际化品牌,帮助他们更快融入校园生活。
第四,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职人员的国际化素养。教师队伍国际化是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国际化素养深刻影响着国际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进而影响着国际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一方面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出国交流学习研讨的机会,鼓励教师进行跨国交流并参与教学活动,拓宽教师国际化视野,让教师感受不同教育和文化的交融、争鸣,加深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理解:另一方面要面向全球,海纳人才,拓宽渠道引进优秀外籍教师,促进文化理解,促进中外教师的交流。
责编: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