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
她长发如瀑,浑身散发古典气息,论颜值堪比baby,被网友誉为 “中国最美插画师”“现实版南湘”。大学毕业后,女孩辞去知名公司文职,创办画社,翻古书、下田地;她为全国鲜有人研究的古代气象勘测仪器创作的系列插画,被刊载于美国《China Daily》;手绘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的风俗画,在网上引起轰动,甚至还被中央电视台播发;2017年7月下旬,世界著名珠宝品牌Cartier,邀请其参与公司产品的设计。
提起李晓林这个名字,也许不少人会感到陌生,其实她就是在网上赫赫有名的女神插画师“林Caroline”。
一头如瀑的齐腰黑发,一张古典美女的隽秀面庞。这位“80后”女孩出生在河北邯郸市,父亲会国画,母亲是中医。李晓林从小就是个安静的姑娘。“小时候,我属于胆子特别小又有点腼腆的人,运动细胞还很差,和小朋友玩跳皮筋我是一直撑皮筋的人。”
初次接触绘画,是4岁的时候,那时她唱歌五音不全,学跳舞肢体又特别硬,父母最后带晓林去学国画。因为性格内向,什么事情都喜欢慢慢磨,李晓林发现画画很对自己的脾气,就喜欢起来。然而绘画有时是枯燥的,光练习排线条就练了小半年,小姑娘练得想逃,结果又被家人拎了回去。
高中的时光充满苦涩,为备战艺考,那年11月份,李晓林只身赴京学画。由于来得晚,当她看到7月就来的同学画技精湛时,颇感惊讶。焦虑的她过年没有回家,在画室里废寝忘食作画。半年的时间看似不长,但如果每天6点起来,晚上近12点下课继续画,基本一天只睡4小时,能坚持的人实在寥寥。
晓林似乎一直很随性。小时候的她希望长大后当服装设计师,设计自己的婚纱。高考的时候因为觉得“工业效果图很帅气”,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独立的蜕变,是她青春里最疯狂的记忆。姐姐曾叮嘱晓林:“你大学时一定要谈一场恋爱。一定要做长大回忆起来能让你觉得青春的事。”可李晓林一样都没干。她有攒书癖,喜欢在图书馆里看囊括珠宝、国画、白描、西洋科学等等稀奇古怪的书。
此外,晓林的大学生活费全凭自己打工赚。那时她在一家画室任助教,画室很远,李晓林每周站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出发,站着授课直至晚上11点多,再站两个小时,凌晨一点到校。一天天积累下来,腿上静脉曲张青血管很明显。她常自嘲:“这就是我总穿长裙的原因。”
2006年毕业后,李晓林因向往北京多样化的工作机会,加入北漂大军。她先后做了产品设计师、制景、美术道具师等工作。往往是熬了两三天,返工,改,再返工,再改……一次又一次。
她发现“坐办公室”的状态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为了那份难以割舍的绘画情缘,2012年,李晓林又率性辞职,成了一名自由插画师。“自由职业者在一个城市里,是非常没有归属感的群体。”李晓林发烧去医院挂号,工作人员问她有没有医保卡,是什么职业。那一瞬间,脆弱的她挫败感尤为强烈。
那时李晓林只有一个念头:赶紧把画卖出去。最惨时连下个月的房租都难交,苦闷之余,她不得不接了一堆不喜欢的商业稿,不停地揣测商家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李晓林在北京“出勤率”最高的地方是国博、pageone书店、植物园、798。喜欢去图书馆查询资料,而真实的植物也会告诉她最美的配色方案。
她的典型一天,是起床后泡杯咖啡啃面包,翻画册找灵感图,然后根据甲方的需求想方案。晚上一般是她的灵感爆发期。
2014年春节过后,北京一家知名气象科技公司——“墨迹天气”,委托李晓林画一组与天气相关的插画,来配合他们的最新一代气候检测仪器“空气果”做推广。主题上思来想去之后,她决定梳理一组“气象勘测仪器发展史”,既与产品主题相关,又借以向古人致敬。
调研、走访、查找文献、草稿、线稿、润色、成稿,李晓林创作期间,光是北京观象台就去了五六次,画作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努力精益求精。“我主要是根据资料图样画的,但是有些图片资料很不清楚,像相风铜鸟上的纹样,就是我自己翻阅文案集才画出来的。”
李晓林的这组图画一共7张,每一张都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浑仪”始于西汉,是“测天之气,量地之物”。“相风铜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向仪,科学家张衡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功发明。在所画的“相风铜鸟”的图片说明里,李晓林附上了一句话,“图中是山西浑源觉寺砖塔顶部的极少现存的候风鸟实物”。第三张图是“赤道日晷(gui,三声)”,这个圆形的“大块头”可是件“神物”,根据日晷的路径,古人便能判断出时间和节气。
相比之下,后续的4张图片距离我们的“时间距离”近了很多。“气象台”记录的是中国最早的气象站北京地磁气象台,由俄国教会建立于1849年。通过电视机扩散的“天气预报”能够基本准确地预报阴晴雨雪。最后一张图讲述的是“气象卫星”的发展,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气象预报的“科技含量”也因此大大提高。
“气象勘测仪器发展史”的图片里透着浓郁的复古风,这正是李晓林钟爱的画风。“画这组画的时候,我先用铅笔起草,再用勾线笔勾线,最后是用水彩上色。这些画都是画在牛皮纸上的,所以才有了画面泛黄背景的‘沧桑感。”
在这些图片里,李晓林用细致的笔触,认真画下了从古到今气象仪器的变迁,让读者在鲜活透亮的光影中,走近那些生僻而古老的仪器。同时,它们也被这直观的画面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再加上“康熙字典体”的文字说明,李晓林的这组作品传到网上后,问讯前来“围观”的网友们“击破门槛”,单张图片的点击量超过了2万人次,被认为是“让公众重温远古的智慧”。这些全国鲜有人研究的古代气象勘测仪器,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
不仅网友们纷纷点赞,在新浪微博上,李晓林的画作也被北京市气象局、中央气象台、中国气象科普网等多家官方微博转发,“@中国气象科普网”说:“气象勘测仪器的发展史!直观,好有画面感,点赞!”
李晓林做梦都没想到,她创作的这件系列插画作品,后来竟被在美国发行量很大的《China Daily》杂志刊登。
更好玩的是,在大学光顾着埋头画画的李晓林没有谈过恋爱,在创造这件作品时,遇到了改变她生命轨迹的男人——帅哥相辉。当时他就在“墨迹天气”工作,在绘制传统气象仪器发展史的过程中,她和他一起讨论发布会倒计时视频怎样和插画结合起来,还到古观象台实地考察。由于没有一本现成的相关书籍,知识又生僻,所有的梳理都需要自己去做,那些日子他们几乎朝夕相处。两人都受家庭影响,骨子里对古典有一份敬畏,越聊越投机,就慢慢走到了一起。所以,这段传统气象仪器的发展史,也是他们的爱情史。
相辉也算得上是个文艺青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有趣的是,自从两人相恋后,男友开始启迪晓林从“按部就班”到“释放天性”,尝试去做一些疯狂的事情。
他带她于2015年初创办了“绘麟社”,画社成立后,李晓林进阶成了女神“林Caroline”。为了寻找真实的绘画灵感,这对情侣开车跑天津、跑唐山,找藕池、找水稻。她不仅用笔,还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去体验、去作画。在爱情滋润下,李晓林佳作频出。
其中最有趣的一个创意,是才女手绘二十四节气美食图。因为晓林一直对古风的作品感兴趣,她就想画一系列民俗的东西,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记录。当时《舌尖上的中国2》很火,她就想把节气里的美食做一个梳理,打算画满二十四幅節气图。
“首先便是内容上的甄选。”拿起画笔,李晓林发现有些茫然:民俗是一个延展面很广的课题,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做背景调查。吃什么?怎么吃?为什么吃?中国地大物博,餐饮菜系、风土民情不同,导致饮食习俗差异很大。“比如冬至,南北方就有区别,画馄饨还是画饺子?”类似的问题很多。
她想寻找古人原始地在该节气吃的食物,便翻遍古籍,请教各路节气专家,佐证吃法的存在,推测合理性。在大兴郊区拍立秋的时候,晓林能感觉农人们脑海里都是农作物的时间标签。拍小暑的时候,她借了大爷的自行车并聊天,谈老家甜甜的空气,满天的星星。
这年3月,李晓林先在网上传出一组共8张手绘图画,每张一个节气,搭配应景美食,集齐一套就成了精美的手绘节气日历,收藏于手机里可提醒自己什么节气讲究吃什么。作为一枚“文艺吃货”,夏至吃凉面、冬至吃饺子、小寒吃菜饭……她把“吃”这件事幻化成了插画艺术。
在“冬至”的图片说明里,李晓林附上了一句话,“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休,百官绝事。”而“小满”的图片说明是“安息火炽,澄和心神”。“小寒”的配文是“天寒地冻北风吼,小寒时处二三九”。“大寒”配文“大寒为中者,上行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耐人寻味的文字,与文字交相辉映,恰到好处,古意盎然。
后两组,也在2016年上半年陆续完成。《二十四节气美食图》的图画里,李晓林以温雅清新的笔触画下了节气食俗,各色美食的香气力透纸背,挑逗着吃货们的味蕾。她的这些图片在人人网上推出后,引网友疯转。
李晓林的手绘十分朴实,她先在牛皮纸上用铅笔起稿,签字笔勾线擦掉铅笔稿,这样显得细致一些,再用水彩上色,水粉提高光泽度。没有炫技,没有夸张的表现手法,略显笨拙的写实却让观者邂逅了回归本源的质朴。
除了民俗,李晓林还热爱古旧的东西。在北京,她喜欢胡同,“就是深深为它着迷,想读它的故事”。“我喜欢老物件、旧场景,感觉都藏着很多故事,很有魅力。就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带着含蓄和饱经沧桑的美,像个低调的君子。”
更令晓林没想到的是,世界著名珠宝品牌Cartier,早就注意到了她设计的珠宝作品,2017年7月下旬,还邀请她参与公司产品的设计。不靠颜值靠打拼,李晓林凭着一种执着的“工匠精神”,手绘出了如诗青春!
(编辑·宋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