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平
(中共平凉市委党校,甘肃 平凉 744000)
平凉市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最东端。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平凉市产业结构层次明显偏低,严重制约着它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因此平凉市应该抢抓机遇,深度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建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不同场合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印发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落实到政策层面。“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双边关系的全面发展,从而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
在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甘肃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的战略通道和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提出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战略目标。作为“建设繁荣丝路、人文丝路、绿色丝路、和谐丝路的中坚力量和重要支撑”[1],为了更好地实现向西开放和融入国际大市场,甘肃省必须加快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努力形成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多元化绿色现代产业体系”[2]。
国家“一带一路”合作构想和甘肃省打造丝绸之路黄金段的战略定位,为平凉市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一带一路”建设会极大拓展平凉的市场空间。有学者研究指出:“广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 18个国家,包含40个国家,其面积达到4 9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33%,总人口约 40亿人,占全世界的57%,GDP总量 40亿美元,占全世界的56%。”[3]如此广袤的地域和众多的人口,不仅为平凉市产业发展带来广阔的需求市场,而且还为平凉市产业发展准备了巨大的要素市场。其次,“一带一路”建设会促进平凉市开放程度和创新发展。有学者指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实现更深入、更广泛、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4]“一带一路”建设必然要求平凉市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的技术交流,促进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同时,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平凉市必须加大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力度。再次,“一带一路”建设会增强平凉市场外部冲击。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必然意味着增大了各类企业“走出去”和“走进来”的便利性,而外部同类企业的进入必然会加剧业内竞争,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迫使其不能不增强灵敏度,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以便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平凉市下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县,崆峒区及平凉工业园区,总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1.28万人,2017年全市GDP为388.91亿元,人均GDP为18 450元,在甘肃省14个市(州)中分别排名第8位和第11位。2017年,全国人均GDP为59 660元,甘肃省人均GDP为29 326元。相比之下,平凉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多年来,平凉市全力推动产业扩量提质、优化结构和转型升级,培育形成了煤电化、草畜、果菜、旅游等四大主导产业,并打造推出了“平凉煤电”、“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和“平凉旅游”等四大产业品牌。但是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平凉市的产业结构明显层次偏低,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高、工业经济高度依赖煤电的格局没变、新兴产业培育缓慢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界定,学界争议较多,但是有学者对各种意见分析后指出,这些不同的意见都“着重强调建立一体化经营的、社会化服务的、一条龙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5],也即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程度。目前,平凉市农业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被列为“四大主导产业”的苹果产业和养牛业。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平凉市苹果产业和养牛业的集中指数,来考察这两大产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程度,进而考察平凉市农业产业化的程度。
集中指数用来考察某种经济活动在某个区域内的集中程度。计算公式为:
C为集中程度指数,T为区域总面积,H为占全区经济总量半数的地区面积,集中指数在0~100之间波动。参照标准:C≤50为相当分散;50<C≤70为比较分散;70<C≤90为比较集中;90<C≤100为高度集中。平凉市两大农业主导产业集中指数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平凉市2016年农业主导产业集中指数
从表1可以看出,平凉市苹果产业和养牛业在50~70之间,为比较分散。这一计算结果表明,这两大产业以个体分散生产经营为主,规模化生产经营程度较低,也即产业化程度不高。作为平凉市农业两大主导产业的苹果产业和养牛业尚且如此,其他农业门类的产业化程度之低就可想而知了。
多年来,平凉市依托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发展形成了以煤电产业为支柱的工业格局。我们可以通过考察近年来平凉市煤电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所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的变化趋势,来认识当前平凉市煤电产业一枝独大的工业发展状况(见图1)。
图1 平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煤电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对比图
从图1可以看出,平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煤电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基本呈现出历年下降的态势,但是煤电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所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却一直居高不下。
需要注意的是,平凉市煤电产业存在着较多问题:首先,产业结构单一,“主要集中在原煤开采、火力发电方面,以新型煤化工为支撑的煤炭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6],这无疑降低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其次,伴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限制过剩行业过快增长,煤电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持续降低,产品价格下降和生产成本上升压力并存,极大压缩了企业利润,导致该产业稳定增长的基础不牢固;再次,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负担持续加剧,“随着一批矿井建设、火力发电、煤化工等能源工业项目的相继实施,工业能耗、水耗总量呈较快上升趋势”[7],而这种格局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扭转。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是推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重要方面。目前,平凉市现代服务业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被列为“四大产业”之一的旅游业。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平凉市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来透视平凉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
首先,将近年来平凉市旅游综合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趋势进行对比(见图 2),二者呈现出基本平行的态势。这表明,旅游产业对于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同时也说明近些年旅游产业提质增量并没有实现大的突破。
图2 平凉市旅游综合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趋势对比图
其次,将2016年平凉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与甘肃省其他市州的同一数值进行对比(见图3),就会发现平凉市入境旅游人数在全省所占比重极低。这表明,平凉市旅游产业的国际知名度极低,而这显然与平凉市旅游产业发展层次较低有着直接关系。
图3 2016年甘肃省各市(州)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对比图
再次,笔者在课题调研中发现,平凉市旅游产业存在以下突出问题:旅游资源开发水平整体落后,主要以观光型旅游为主,体验性、参与性、互动性的项目较少;旅游商品开发速度缓慢,缺乏创意和特色,市场上粗制滥造的商品泛滥;交通、停车场、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对新兴的现代化、信息化营销策略的运用程度和利用水平较低,等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平凉市现代服务业主打产业的旅游业尚且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那么平凉市整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目前,平凉市的产业格局依然是四大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而作为工业支柱型产业的煤电行业,属于典型的“三高”(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产业。2016年,平凉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低于邻近的天水、庆阳两市(见图4),但是大部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均高于两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甚至远远大于其他两市排放量之和(见图 5、图 6)。
图4 2016年平凉、天水、庆阳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对比图
图5 2016年平凉、天水、庆阳三市工业废气排放量对比图
图6 2016年平凉、天水、庆阳三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比图
这种低产出、高排放的怪诞现象,意味着平凉市产业结构已经处于极端不合理状态,高污染、高耗能对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带来了巨大挑战,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的约束日趋紧张。
“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将平凉市从封闭落后的内陆地区推向了向西开放的前沿地带。但是,平凉市落后的产业结构严重迟滞了它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速度,并严重制约着它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因此,为了有效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合作构想和实现甘肃省建设丝绸之路黄金段的战略目标,平凉市必须抢抓机遇,深度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建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大农业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努力突破农业分散化生产经营的现状,推动形成集约高效的产业化集群。同时通过政策的扶持引导,培育形成一批经济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市级龙头企业。二是依托特色农产品,抓好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挥“平凉金果”、“平凉红牛”等品牌优势,大力推进特色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将分散经营的农户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开发的格局。同时通过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将土地资源集中起来,兴建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提升产业层次。三是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财政或金融扶持的方式,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让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从而有力促进农业从小户生产经营方式向规模化产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
一是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业。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着力发展精细煤化工产品,做到深度开发利用和就地转化增值。通过依托骨干企业、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和先进实用技术,积极开发高效洁净的终端煤化工优势产品。二是建设环保节能的火电基地。加大技术引进和投资力度,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和煤转电效率,加快对外输送电网建设,推动输煤向输电转型发展。三是提高煤炭资源就地加工能力。坚持产业化开发、规模化经营、集团化发展的方向,努力实现煤炭资源的捆绑开发、深度加工、就地转化和综合利用。
大力引进先进科技,将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充分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企业孵化,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兴先导产业,培育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被平凉市确定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型煤电化产业、陇药及生化制药、电子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的15%确定为“十三五”期间的目标[8]。
一是突出创新驱动,加快推进平凉市服务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产业体系,通过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全面提升平凉市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二是充分发挥平凉市特色产业优势,深入挖掘特色产业潜力,积极主动与国际服务业接轨,从而提升服务业市场开放层次。三是依托陇东旱码头、西兰银重要交通枢纽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旅游养生、电子商务、信心技术等现代服务业,从而把现代服务业打造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型产业。
一是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能源资源节约、清洁和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等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严格市场准入条件,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沿着节约、清洁、低碳、循环、安全的方向发展,从而控制能源消耗总量,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积极引导开发轻质材料、节能环保等低碳产品,探索各类工业废弃物再利用模式,推动形成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长效机制和市场环境。三是围绕煤电化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探索建设产业链齐全的循环经济模式,形成多产业联动的循环工业网状结构,实现土地集约、废物交换、能量梯级、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整体提升产业发展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