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王茂雪,房海燕,杨斯嘉,于卉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医学影像科南京210046
脑梗死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它不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还具有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属于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1,2]。近年来,MR功能成像新技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以及在其基础上开发的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可通过定量检测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程度及方向性特征来反映脑梗死的病理演变过程,在脑梗死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国内外研究报道较多,但参数结果很不一致。为了改善临床上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转归,全面的早期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此我院选取120例单侧脑梗死患者展开相关研究,分析探讨DWI与DT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于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单侧脑梗死患者120例,男77例,女43例;年龄44~77岁,平均(62.28±3.82)岁。纳入标准:均经我院确诊为单侧脑梗死,并且均为单次发病[3];生命体征平稳,均能配合进行MRI检查;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批准后,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排除既往存在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的患者[4];排除合并有其他颅脑疾病的患者;排除因各种原因无法配合完成本研究的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将所有患者分为超急性期(n=14,发病时间均低于6 h)、急性期(n=34,发病时间6 h至3 d)、亚急性期(n=20,发病时间3 d至2周)、慢性早期(n=18,发病时间2周至1月)、慢性晚期(n=34,发病时间均不低于1月)等5组。
采用飞利浦Achieva 1.5T MR(荷兰)扫描仪对各组患者进行颅脑常规DTI、DWI及MR等检查,采用MR自带的后处理工作站对相关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测量各组患者健侧镜像区和脑梗死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值,分析各组患者发病时间与FA指数(relative FA,rFA)和MD指数(relative MD,rMD)的相关性,其中rMD值为患者患侧MD值与其健侧镜像区MD值的比值,rFA值计算方法与rMD值相同。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不同序列成像对各期脑梗死灶显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双侧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独立样本t检验,rMD及rFA值与发病时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DWI对急性期组和超急性期组脑梗死灶的检出率均为100%,显著高于常规MRI序列,见表1。
随着发病时间的升高,患者的MD值也随之升高;急性期组和超急性期组的脑梗死区MD值均显著低于健侧镜像区MD值(t=-15.023,t=-26.837,均P<0.05),而慢性早期组及慢性晚期组的脑梗死区MD值均显著高于健侧镜像区MD值(t=13.253,t=55.434,均P<0.05)。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患者的发病时间与脑梗死区rMD值呈显著正相关(rs=0.987,P<0.001),见表2。
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患者的FA值也随之降低,其中超急性期组rFA值最高,随后各组患者均依次降低;超急性期组脑梗死区FA值与其健侧镜像区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1,P>0.05)。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得出患者的发病时间与其脑梗死区rFA值呈显著负相关(rs=-0.993,P<0.001),见表3。
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其治疗原则是尽可能进行早期治疗[5]。在患者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而在患者发病时间6~8 h内若医院条件允许可以给予适当的急性期血管内干预,及时确定整体化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自身的病情程度和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治疗,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疗效并改善其预后转归[6-9]。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主要是MRI和CT检查,但是因为MRI和CT的敏感性较低,在患者发病6 h以上才能有效显示病灶,所以没有办法对患者进行定量评价,在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中只能起到很有限的作用[10-12]。但是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DWI和DTI因为能够定量检测患者组织内水分子的扩散运动程度和方向性特征反映出其脑梗死的病理发展过程,因此成为目前临床上诊断脑梗死的一大研究热点[13-15]。其中DWI能反映患者体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范围和速度,而DTI则反映患者体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程度和各向异性[16,17]。为了分析探讨磁共振DTI与DW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我院选取120例单侧脑梗死患者展开相关研究。
本研究结果表明,DWI所显示的病灶程度和范围均明显较常规MRI清晰、准确,且DWI对急性期患者和超急性期患者脑梗死灶的检出率均为100%,显著高于常规MRI序列,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18,19]。而亚急性期DWI的检查结果显示不如常规序列,且慢性期所有成像结果都无明显差异,由此提示亚急性期出现所谓的假正常化现象,且在亚急性期以后DWI检查不如常规MRI序列,不存在明显的诊断优势。随着发病时间的升高,患者的MD值也随之升高;急性期患者和超急性期患者的脑梗死区MD值均显著低于健侧镜像区MD值,而慢性早期以及慢性晚期的脑梗死区MD值均显著高于健侧镜像区MD值。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得出患者的发病时间与脑梗死区rMD值呈正相关,与既往研究报道相符[20]。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患者的FA值也随之降低,其中超急性期rFA值最高,随后各期患者均依次降低;超急性期患者脑梗死区FA值与其健侧镜像区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得出患者的发病时间与其脑梗死区rFA值呈负相关,由此提示rFA值与rMD值相结合能有效对患者病情进行定量分析,从而精确判断患者的脑梗死分期和损伤程度,进而为对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指导依据。
表1各组不同MRI序列的脑梗死灶检出率比较[n(%)]
表2 各组健侧镜像区和脑梗死区的MD值比较(10-4mm2/s,±s)
表2 各组健侧镜像区和脑梗死区的MD值比较(10-4mm2/s,±s)
组别超急性期组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慢性早期组慢性晚期组例数14 34 20 18 34健侧镜像区8.523±0.423 8.748±0.793 8.732±0.982 8.562±0.616 8.738±0.631脑梗死区4.283±0.421 6.627±0.332 8.728±0.911 11.283±0.401 14.323±0.223 rMD 0.486±0.031 0.738±0.011 1.028±0.083 1.335±0.072 1.627±0.069 t值-26.837-15.023 0.432 13.253 55.434 P值0.000 0.000 0.145 0.000 0.000
表3 各组健侧镜像区和脑梗死区的FA值比较(±s)
表3 各组健侧镜像区和脑梗死区的FA值比较(±s)
组别超急性期组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慢性早期组慢性晚期组F值P值例数14 34 20 18 34健侧镜像区0.539±0.022 0.542±0.038 0.549±0.044 0.537±0.048 0.527±0.031 14.394 0.002脑梗死区0.549±0.022 0.427±0.036 0.345±0.012 0.283±0.041 0.209±0.027 1.023 0.075 rFA 1.028±0.061 0.841±0.052 0.652±0.041 0.583±0.071 0.418±0.033 t值0.711-11.023-17.293-15.253-47.428 P值0.115 0.000 0.000 0.000 0.000
综上所述,DTI能对患者的脑梗死损伤程度以及临床分期作出精确判断,而DWI则能够较为敏感地检测出超早期脑梗死灶,两者联合使用能够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评估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