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学实录

2018-08-02 02:56:10执教张向华点评
中学语文 2018年19期
关键词:子书投屏声调

执教/张向华 点评/曾 蕾

课间发放阅读材料,提示学生尽快熟悉;发放饮食,补充能量,调节学生身心状态;节奏小游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宣布上课,师生问好。

一、交代背景,引入文章

投屏p1:《诫子书》创作背景。

师读投屏内容:“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我们读到了一位老父亲对儿子的担忧,对儿子的期待,那么他将如何化解这一问题呢?或许我们可以到《诫子书》当中,去找找答案。

投屏p2课题:《诫子书》朗读指导。

师:请大家朗读全文。诫子书,诸葛亮,预备,齐。

二、初读文章,训练朗读技巧

1.训练朗读的断与连(全班全文齐读)

投屏p3:标注连音符号和换气符号的全文。

全班齐读全文。师听到学生读错字音后立即板书“夫”,注音fú。

学生读完,朗读状态和声音质量平平。

师:请注意“夫”的读音为fú,放在句首、段首、篇首,作为发语词,表示下面要进行议论。看清楚,文章有几个“夫”字?

学生说两个。

师:对,两个,请大家做上标记。大家在朗读的时候,声音和状态都不在这里,读得不好。请看屏幕。这里有两种标记,一个是圆滑线,一个是换气符号。按照符号的标注,要求分句与分句之间,必须换气,在读每一个分句的时候,请保持气息连贯。一起再来一遍。夫君子之行,预备,齐。

全班齐读全文。速度较第一遍明显放慢,声音较第一遍明显整齐。

师:我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扩胸动作,这表示呼吸是整齐的,那么,朗读的断与连也是整齐的。声音和状态比第一遍也好了一些。可我们也知道,分句内部,也会有停顿,比如这样。

投屏p4:标注分句内停顿的全文。

2.训练朗读的轻与重、长与短(师生合作,范读加齐读)

师:看上去有点复杂,其实我们都见过。这个停顿或者说节奏划分的位置,总是在虚词的前或后。相对而言,虚词应该读得轻而短,实词应该读得重而长。按照这个要求,我领读第一层次,请大家接着读第二和第三个层次。

师读“夫君子之行——非宁静无以致远”,声音抑扬顿挫,学生读余下部分,受到了领读的影响。

师:这第三遍,大家读得比第二遍更慢,声音更多了写文言的“味道”,是不是心里面也更静了一点。那我开始提第3个要求。

3.训练朗读的起与伏(师生合作,范读加接读)

投屏P5:标注文章第三层次每句句末汉字读音、汉字四声音调调值图示。

师: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我们先把文章第三部分句末每个字读一遍。

生齐读驰、去、落、世、庐、及。

师:不够,调值体现得不够。第二声再上扬些,第四声往下落得快一点。再来一遍。

生齐读驰、去、落、世、庐、及,声音状态更饱满。

师:我们来继续合作,我读每句前三个字,大家读最后一个字。注意我读的节奏、速度和状态,把它作为示范。

师:年与时(声调略微上扬)

生齐:驰

师:意与日(声调下沉)

生齐:去

师:遂成枯(声调继续下沉,叹息的)

生齐:落

师:多不接(声调仍然下沉,压抑的)

生齐:世

师:悲守穷(声调反弹,痛苦的)

生齐:庐

师:将复何(声调上扬,无力的)

生齐:及

教师的范读、领读把学生的齐读带得非常好,情绪变化明显。

师:大家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第三层次。在句末每一字的时候,教师加上上扬或者下落的手势,与学生的声音配合,作为提示和强化。学生的声音状态更好了。

师:从情感角度说这四个声调,平声高昂,上声强烈,去声哀伤。我们会发现,第三个层次好几句都落在了去声的音调上,加上文中的“悲”字,我们很容易得出此部分的情感基调,就是悲伤难过。到这里为主,朗读的断与连,轻与重,长与短,起与伏,我们都做了一番提示,如果能把这些朗读的技巧(板书“技”)勤加练习,一般意义的朗读是没有问题的,现代文、文言文,都是如此。但是,最高明的技巧,也比不上最朴素的一片真心,因为它到达的是艺的层面(板书“艺”),如何从“技”到“艺”,那就要有“情”入“境”(板书“情”“境”)。只有当你深入文章,深入情境,才可能得到情感和理智的共鸣,从而让声音的表达,从公式化的技巧,到个人化的抒发。诸葛亮对他的孩子诸葛瞻,在《诫子书》中说了什么呢?

三、再读文章,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1.教师梳理文章概要

投屏p6:全文。分色标注涉及内容梳理的重点字词。

师:他说,孩子啊,你要做一名君子,以德为先,何以有德,静俭而已;你要做一个有真正才学的人,何以有才,要学,而学习,必须保持内心的平静。你现在刚刚八岁,看上去时日很多,但是少壮不努力,怎么样?

生齐:老大徒伤悲。

师:我希望你做的,是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君子。这是文章大致的内容。诸葛丞相,整顿了全国的兵马,再出祁山,讨伐汉贼,临行前留给他的孩子几十个字,为人处世,道德文章,几乎都涵盖里面。此情此景此境,你能够体会吗?

2.学生入情入境,进行个人化朗读,现场评点

投屏p7:个人化朗读的要求。

师:请大家结合之前谈到的朗读技巧,揣摩作者的心理,选择文章的某一个层次,进行个人化的朗读,并说一说,你试图用你的声音塑造一位怎样的父亲?

学生开始口头练习。教师走动观察指导。约一分钟后。

师:有男生试试吗?你们将来都是要做父亲的,我们今天换位思考和表达下。

有学生举手。

师:好的,你来试试。

生1朗读文章第一层次。“俭以养德”读成“勤以养德”。吐字清晰,停顿得当,有堂堂正正之气。

师:你想塑造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

生1:一位看上去学问广博有知识的人。

师:是的,诸葛亮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你的朗读,字正腔圆,也使我看到了一位浑身正气的父亲。谢谢你,请坐。还有哪一位“父亲”上场?

有学生举手。

师:好的,这位同学。

生2躬身朗读文章第一层次。开口即被叫停。

师:身体挺拔些,才有更好的声音状态。

生2挺直身体,开始朗读文章第一、二层次。吐字清晰,停顿得当,读得缓慢,气声多。

师:谢谢你。你想塑造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

生2:想以真情来打动儿子,让他学好。

师:好的,我想问你,你的声音塑造的父亲形象和刚才那位同学塑造的父亲形象,谁的年纪要大一些?

学生交头接耳窃笑。

生2:(不好意思)我的。

师:对。为什么?

生2:我没有他刚才读得有正气。

师:有正气一定好吗。你读得很慢,你读出了诸葛亮的年纪,54岁啊。

学生笑。

师:我还要告诉你,诸葛亮当时生病了,当年就在五丈原去世了。你读的时候,气声多,也可以看做他身体虚弱的表现。谢谢你,请坐。有没有女生来“反串”一下。你们也会当母亲,父亲的心和母亲的心是相通的。何况诸葛瞻是个不幸的孩子,父亲去世不多久,母亲也去世了。

有女生举手。

生3朗读文章第一层次。吐字清晰,停顿得当,声音状态一般。

师:说说看,你想塑造的父亲形象?

生3:希望自己的孩子静下心来,安心的研究学问的父亲形象。

师: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是对的。研究学问好像有点问题。诸葛亮一生最大的成就是研究学问吗?

生摇头。

师:他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我们刚刚学过《舌战群儒》,他是怎么批评那些只会读书的人?腐儒,皓首穷经,百无一用啊。所以,研究学问要换成“有真才实学”,要能“经世治国”。朗读,是要传情达意。弄错了方向可就不好了。请坐。

3.句式变换练习,体会作者语重心长中的良苦用心

投屏p8:双否句和判断句改为一般陈述句效果比对。

师:我们一起来关注第二层次的句式。我把句式换一换,双否句变肯定句,判断句的所有语气词去掉,请问,改句相比原句,意思变了没有?

生表示没有。

师:语气有没有变化?

生表示有。

师:为什么诸葛亮要在这上面遣词造句,花费心思?

学生低头思索。

师:我来举例子。(指着学生)你起来、你起来吧。语气有没有变化?谁的柔和一些?

生表示第二句。

师:这里也是一样。这是一位父亲将自己毕生的经验和智慧浓缩成的几十个字,他来劝诫儿子,这是一件严肃和郑重的事情,可是他用这些字词让语气舒缓,让上下文错落有致,使文章语气显得不是那么的生硬。那么这封《诫子书》有没有达到丞相期望的效果呢?我们来看。

4.资料补充,明了文章巨大的精神价值

投屏p9:诸葛瞻父子战亡以及司马炎对之的评价。

师:二十九年后,魏国大将邓艾奇袭蜀国,从来没有上过战场领过大军的诸葛瞻出发了,因为蜀国上下希望战场高悬一面“诸葛”的战旗来创造奇迹。最后,他和他的长子战死在绵阳。他们的敌人司马炎是这样说的,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这里面,也许就包含着《诫子书》流传下来的力量。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小结

投屏p10:(课堂小结)由技而艺,以声传情,因声求气。

师:我们今天,由技而艺,以声传情,因声求气,让各位与《诫子书》结下一段小小的善缘,诸葛亮将它用来诫子,我觉得,它不光可以诫子,还可以诫人、诫己,愿这短短的诫子书,能长长久久的陪伴大家,更好地走过人生的所有。谢谢大家,下课。

附:板书设计

【点 评】

由技而艺的教学

这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定位准确,重点突出。整个教学过程采用诵读法,诵思结合,以读为抓手,以朗读促理解,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言文语感的做法,颇有可取之处。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诵读,这是共识。但并不是说有了诵读就能学好文言文。因为,只有走心的诵读才是开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问题是,学生不可能天生就会诵读,诵读的规律和技巧,是需要教的。在《诫子书》这一微课课例中,张老师肯下功夫,以语调、语气、停顿、重音、语速这些隶属于“过程与方法”的东西作为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诵读方法与技巧的训练,实属可贵。当然本课不止于此,张老师以读促教,力争实现“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的完美融合,让学生们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出意味,读出情味。在一线串珠的诵读环节中,他只用一个核心问题——“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就把相关的语句勾连在一起,这种裁剪与缝合文本的功夫,非常难得。

个人特别欣赏“读出情境”这一环节的设计,张老师要求学生揣摩作者心理,选择某一句段,进行个性化处理的朗读,并说说你试图用声音塑造一位怎样的父亲。这个设计,将朗读、表演、理解、探究、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既融为一体,又具有渐进性和梯度。当学生的解读思路未完全打开时,张老师又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诵读之句的句式特点,大胆拿掉原文的否定词和句首尾的虚词,在比较诵读之下,感受原文语气的舒缓,张弛有度,让学生感悟到诸葛亮“慈父”的一面。在反复诵读之后,又补充了相关知识背景,使学生对诵读的句段有了更深入、独特的感悟,对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作了潜移默化的熏陶,这一精巧的设计可谓是朗读表演相辅相成,理解探究相得益彰,品味运用相伴相生,情感德育潜滋暗长。

此外,张老师还采用了“拾级而上”的问题链设计,在层层深入的发问中让课堂渐入佳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向青草更深处漫溯”。试举一例——学生初读第一遍后,张老师曾有如下处理:

①大家读“夫”对不对?

②作为句首发语词的“夫”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③以“夫”为标志,文章可以分为几层?

④请齐读第三层,注意每句的尾字的声调有什么变化?

⑤结合“平上去入”的起伏,你觉得该怎样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这几个问题,问题1和2只是热身,目的是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升其学习兴趣;问题3是引导学生理读全文,梳理层次;问题4是为了讲授声调的相关知识点做好铺垫;问题5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了解声调的起伏来感受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和走向,初步感知《诫子书》蕴含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内涵。

“拾级而上,渐入佳境”的问题链设计,不仅达到了读懂一篇文章的目的,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提升了语文能力。

综上所述,以读为主的文言文教学应遵照阅读的要求,在读中知其意,在读中会其理,才可以品评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这节“以声传情,因声求气”的微课,既教给了学生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自读、自品、自悟的能力,让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朗读能力的长进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张向华老师是个智慧的教师,他“由技而艺”的教学艺术,从《诫子书》的教学中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子书投屏声调
王充著述意识的构建与汉代子书体式的变迁
天中学刊(2022年4期)2022-11-08 08:26:25
围 观
声调符号位置歌
新式投屏雷鸟科技带来多人开黑体验
无线投屏Windows 10 隐藏的实用功能
用安卓手机投屏到PC
声调歌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诫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