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燕,段荣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 201900)
相关研究[1]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2011年全世界范围内约3.66亿糖尿病患者,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疾病认识度不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因素可能导致病情进展,继而发生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足等[2]。本文通过对40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高危患者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干预,让患者认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害性和可预防性,提高患者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减少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住我院内分泌科的明确诊断为Ⅱ型糖尿病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且意识清晰,沟通良好,具有一定文化水平,能定期门诊随访,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心、肾功能衰竭)、眼科会诊后可能有视网膜病变的高危患者。入院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平均年龄(51±4.8)岁。所有患者均通过眼科会诊进行全面的视力和眼底检查,患者满意度调查及通过干预后1周和6个月后进行测试。参加研究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层次、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患者在住院1周内给予集体常规糖尿病教育指导,每周五13:30~15:30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内容的授课,授课包括:糖尿病合理饮食指导、不同强度的运动方法、日常自我管理、急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及预后。
1.2.2 观察组
对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由责任护士一对一进行指导,针对患者不同情况进行宣教。内容包括:(1)宣教糖尿病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基础知识,包括疾病症状,治疗等内容。(2)合理饮食:结合患者的体重,活动强度及应激状况来制定称重饮食,控制每天热量分布,三餐定时定量,坚持少食多餐,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多饮水,限制饮酒,限制各种甜食,出院后的随访中根据患者病情,血糖指数调整每天的饮食量。(3)适当运动:指导患者劳逸结合,根据患者个人体质,年龄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适当的运动量,运动时间的选择应从吃第一口饭算起,在饭后1~2 h开始运动,至少5次/周,每次30~60 min,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预防低血糖的发生。(4)眼部保健:包括一个全面的眼健康和视力检查,强化在最初检查时所给予的教育信息。一个患者教育课程整合材料,包括全国眼科健康教育项目,糖尿病互动活动,问答会。早期筛查监控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常重要,可以阻止或延缓向视网膜病变严重的阶段发展。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用眼不可过度疲劳,勿长时间看书报、电视,稍感疲劳即应适当休息和活动,可以闭目静养10-20分钟;亦或采用远眺法,观看远处,放松视神经,保护双眼。告知眼睛视力突然下降时可能是眼底出血或低血糖,注意监测血糖并及时就医。(5)药物宣教:针对患者所用药物进行药物的服用方法的宣教,强调药物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出院后1周进行随访,掌握患者居家饮食情况、运动方式、眼睛健康情况及有无存在问题,每个月再定期强化教育1次,随访6个月。从而能掌握患者出院后的居家治疗依从性及存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两组患者在教育后6个月随访进行血糖、HbA1c测定及自我管理评定及视网膜病变测定。(6)日常护理宣教:包括保持口腔清洁、足部护理、季节交替护理、预防和应对低血糖等相关知识的教育。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6个月后后两组糖尿病患者血糖、HbA1c比较(x±s,mmol/L)
表2 6个月后两组糖尿病患者管理结果比较[n(%)]
糖尿病作为慢性代谢性疾病除了通过药物控制血糖,加强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对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危险因素暴露风险,提高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3]。从表1和表2显示,两组患者血糖、HbA1c、眼部护理、饮食控制、期血糖监测等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个性化教育为糖尿病患者宣讲疾病知识与治疗方法,能够提高患者与家属疾病的认识度,即增加患者依从性和家庭支持感,又能促进医患沟通,改善护理效果,最终提高满意度[4]。
患者文化程度影响对疾病认知,传统的单一健康教育模式无法对所有患者的饮食与运动给予有效的干预指导,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也各不相同[5]。临床护士通过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宣教糖尿病饮食指导、运动方式,眼部保健内容,并发症的防治,定期监测血糖并及时调整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模式,针对糖尿病患者日常合理饮食、正确运动、药物治疗、定期眼底检查和血糖监测等多方面的干预措施,定期回访出院患者生活质量,视力保健及血糖控制情况,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危患者发生病变。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个体化教育可以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危患者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的控制血糖,减少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从而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