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兰,刘绍辉,王海侨
(佛山市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脑卒中是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患者早期极易出现焦虑、绝望、抑郁等不良情绪,最终加重病情[1]。临床治疗时对该类患者实施早期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减少不良情绪引起病情加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去年以来,我们开展早期心理护理对急诊留观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影响的研究,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急诊科留观急性脑卒中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52~78岁,平均(67.3±2.5)岁,脑梗死17例,脑出血15例,病程8~39.5 h,平均(17.8.3±1.4)h。观察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53~80岁,平均(68.1±2.7)岁,脑梗死15例,脑出血17例,病程9.2~42.3 h,平均(18.5±1.9.)h。所有病例经CT或MRI检查确定,临床诊断为脑出血或脑梗死;发病时间不超过48 h;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合并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情感障碍或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①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疾病发病因素、应注意的事项等,强化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②康复指导: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的起坐、站立、行走等训练,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③饮食护理:给予患者科学、合理地饮食指导,嘱患者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遵循少食多餐原则。
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包括:①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治疗方案、预防对策等,并经常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②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其针对性护理干预,如:给予焦虑、抑郁、担忧的患者心理支持,列举成功案例以缓和患者情绪;对于悲观、绝望的患者给予听音乐、按摩、看报纸等分散疗法以缓解负面情绪。
两组患者观察时间均从进入急诊留观开始至留观3天(满72 h)或者医嘱离开急诊留观结算。
使用HAMD、HAMA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抑郁、焦虑情况进行评定,评分越高,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使用NIHSS评分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评分越低,患者神经功能越好[2]。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 ±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4例患者中对照脱落2例,观察组脱落1例,原因为合并重症肺感染、消化道出血及脑出血加重转手术各1例。
两组护理干预前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干预后HAMD、HAMA评分较前明显下降,对照组HAMD、HAMA评分下降显著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HAMD、HAMA评分对比分析(x±s,分)
表2 两组NIHSS评分对比分析(x±s,分)
两组护理干预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两组的NIHSS评分较前明显下降,对照组NIHSS评分下降显著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急性脑卒中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且多伴有情感障碍,影响患者疾病转归和生存质量。有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患者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主要原因是患者对突发疾病的不接受、恐惧以及其他社会、生理、心理因素所致。因此,早期实施心理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实施心理护理可有效舒缓急性脑卒中患者情绪,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及其对病情的影响,有利于疾病的恢复。邓琳瑕等[3]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早期采取心理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改善确切有效。
综上所述,对急诊留观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强化心理护理,可有效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不良情绪,减轻不良情绪引起的病情加重,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